一种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3068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5: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齿轮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包括输入齿轮、输出齿轮、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应变传感器。第一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支板和第二端支板,第一端支板与第二端支板之间平行安装有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输出齿轮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销轴上,修形后的行星轮转动地套设于第二销轴上并与输出齿轮相啮合。第一端支板与第二端支板的刚度不同。输入齿轮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架上并与行星轮相啮合。行星轮的齿根沿齿宽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检测点,应变传感器测量多个检测点的应变量。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能够真实模拟行星轮在行星轮系中的啮合状态,提高试验效率。提高试验效率。提高试验效率。

A simulation device for planetary gear meshing te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齿轮箱
,尤其涉及一种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齿轮箱内一般具有行星轮系,行星轮系主要包括齿圈、行星轮、行星架和太阳轮,其中行星轮由行星架的销轴支撑,并套装于销轴上的轴承外圈,以允许行星轮在销轴上转动,从而使行星轮分别与太阳轮和齿圈相啮合。
[0003]当齿轮箱工作时,行星架受载后发生扭转变形,使得行星轮与太阳轮的啮合状态以及行星轮与齿圈的啮合状态沿行星轮的齿宽方向分布不均匀。为此,需要对行星轮进行螺旋线修形来纠正啮合状态。由于每次修形前后均需要反复拆装齿轮箱以验证修形后的行星轮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此过程操作繁琐,工作量较大,而且容易对齿轮箱造成损伤,影响齿轮箱的正常运行。此外,由于行星架位于齿圈内部,安装验证所需的应变片等检测模块的难度较大,耗时长,进一步降低了试验效率。
[0004]因此,需要一种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以真实模拟修形后的行星轮的啮合状态,同时简化行星轮的验证过程和操作,提高试验效率。
[0006]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包括:
[0008]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
[0009]第一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支板和第二端支板,所述第一端支板与第二端支板之间平行安装有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所述输出齿轮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销轴上,修形后的行星轮能够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销轴上并与所述输出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端支板与第二端支板的刚度不同,以使受载后所述第二销轴发生预设变形;
[0010]第二支架,所述输入齿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并与所述行星轮相啮合;以及
[0011]应变传感器,所述行星轮的齿根沿齿宽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检测点,所述应变传感器被配置为能够测量多个所述检测点的应变量。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支板包括:
[0013]所述第一端支板包括:
[0014]第一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端支板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内;
[0015]第二部,所述第二部和所述第二端支板分别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内;
[0016]连接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之间连接形成所述连接部。
[00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支板包括:
[0018]第一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端支板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内;
[0019]第二部,所述第二部和所述第二端支板分别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内;
[0020]连接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之间连接形成所述连接部。
[0021]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端支板的板厚相等,所述第二部的板厚小于所述第一部的板厚。
[002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还包括:
[0023]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输入齿轮转动;以及
[0024]负载,所述输出齿轮连接有所述负载。
[002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架包括:
[0026]第二基板;
[0027]两个第三端支板,两个所述第三端支板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
[0028]第三销轴,两个所述第三端支板之间安装有所述第三销轴,所述输入齿轮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三销轴上。
[002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
[0030]第一基板,所述第一端支板与所述第二端支板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可拆卸地相连。
[003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还包括:
[0032]第一轴承,所述输出齿轮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一销轴上;
[0033]第二轴承,所述行星轮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二销轴上;以及
[0034]第三轴承,所述输入齿轮通过所述第三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三销轴上。
[003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应变传感器包括:
[0036]应变片,每个所述检测点对应贴附有所述应变片,以测量所述检测点的应变量。
[003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还包括:
[0038]温度传感器,被配置为能够测量所述第二轴承的温度值。
[003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还包括:
[0040]润滑单元,用于润滑所述行星轮分别与所述输入齿轮和所述输出齿轮的啮合位置。
[004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4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根据齿轮箱内行星架受载后的变形状态状加工第一端支板,使得第一端支板与第二端支板的刚度不同,以使第二销轴发生预设变形,从而模拟行星轮系中行星架受载后的变形状态。输出齿轮可转动地套设于第一销轴上,修形后的行星轮转动地套设于第二销轴上并与输出齿轮相啮合,输入齿轮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架上并与行星轮相啮合。输出齿轮模拟行星轮系中的齿圈转动,输出齿轮模拟行星轮系中的太阳轮转动,行星轮分别与输出齿轮和输入齿轮相啮合,使得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能够真实模拟行星轮在行星轮系中的实际啮合状态,提高试验的准确性。通过应变传感器测量多个星轮上检测点的应变量,并根据测量的应变量评估或验证修形后的行星轮
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0043]该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能够快速检测修形后的行星轮的啮合状态,无需将修形后的行星轮装入齿轮箱内进行试验,减少了齿轮箱的拆装频率,简化了行星轮的验证过程和操作,提高了试验效率,降低了工作量和试验成本,同时有利于保护齿轮箱。而且使应变传感器的安装更加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0044]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0046]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未安装第一销轴、第二销轴和第三销轴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0047]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未安装输入齿轮、行星轮和输出齿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0048]图中部件名称和标号如下:
[0049]10、行星轮;
[0050]1、输入齿轮;2、输出齿轮;3、第一支架;31、第一销轴;32、第二销轴;33、第一端支板;331、第一部;332、第二部;333、连接部;330、凹槽;34、第二端支板;35、第一基板;4、第二支架;41、第二基板;42、第三端支板;421、第三安装孔;43、第三销轴;5、第一轴承;6、第二轴承;7、第三轴承;30、第一安装孔;20、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齿轮(1)和输出齿轮(2);第一支架(3),相对设置的第一端支板(33)和第二端支板(34),所述第一端支板(33)与第二端支板(34)之间平行安装有第一销轴(31)和第二销轴(32),所述输出齿轮(2)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销轴(31)上,修形后的行星轮(10)能够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销轴(32)上并与所述输出齿轮(2)相啮合;所述第一端支板(33)与第二端支板(34)的刚度不同,以使所述第二销轴(32)在受载后发生预设变形;第二支架(4),所述输入齿轮(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4)上并与所述行星轮(10)相啮合;以及应变传感器,所述行星轮(10)的齿根沿齿宽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检测点,所述应变传感器被配置为能够测量多个所述检测点的应变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支板(33)包括:第一部(331),所述第一部(331)和所述第二端支板(34)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0),所述第一销轴(31)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30)内;第二部(332),所述第二部(332)和所述第二端支板(34)分别开设有第二安装孔(20),所述第二销轴(32)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20)内;连接部(333),所述第一部(331)与所述第二部(332)之间连接形成所述连接部(33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轮啮合试验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支板(33)包括:第一部(331),所述第一部(331)和所述第二端支板(34)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0),所述第一销轴(31)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30)内;第二部(332),所述第二部(332)和所述第二端支板(34)上分别开设有第二安装孔(20),所述第二销轴(32)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孔(20)内;所述第一部(331)与所述第二端支板(34)的板厚相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景鹤黄凯程陈强
申请(专利权)人:南高齿淮安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