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微型工业CCD模组及其组装方法,包括相机座、摄像头组件、相机转接板、光源组件、光源控制板和CCD控制模块,所述相机座具有上下贯穿的容置腔,所述光源控制板、摄像头组件和光源组件依次由上往下设置于容置腔内,所述CCD控制模块设于相机座的背侧,所述相机座具有侧向容置空间,所述侧向容置空间内设置有相机转接板,所述相机转接板与相机座背侧的CCD控制模块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本微型工业CCD模组的组装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合理布局,将摄像头组件、相机转接板、光源组件、光源控制板和CCD控制模块集成到相机座上,实现了CCD定位系统一体化,极大的缩小了CCD定位系统的整体体积,实现工业CCD系统小型化、微模块化。微模块化。微模块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型工业CCD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视觉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微型工业CCD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年来,随着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CCD定位系统被广泛应用在摄影、医疗、工业生产等行业,它能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经外部采样放大及模数转换电路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定位精度高,成像效果好。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现有的CCD定位系统结构复杂,布局不合理,体积庞大,不仅CCD定位系统本身成本高,安装CCD定位系统的工业设备必须设计复杂的定位连接机构和留出很大的空间来安装,使得生产组装维护的成本较高,生产组装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提供一种微型工业CCD模组及其组装方法,其能实现工业CCD系统小型化、微模块化。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微型工业CCD模组,包括相机座、摄像头组件、相机转接板、光源组件、光源控制板和CCD控制模块,所述相机座具有上下贯穿的容置腔,所述光源控制板、摄像头组件和光源组件依次由上往下设置于容置腔内,所述CCD控制模块设于相机座的背侧,所述相机座具有侧向容置空间,所述侧向容置空间内设置有相机转接板,所述相机转接板与相机座背侧的CCD控制模块相连。
[000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一定位台阶、第二定位台阶和第三定位台阶,所述第二定位台阶位于第一定位台阶的上方,所述第三定位台阶位于第一定位台阶的下方,所述第二定位台阶与相机座的上端部限定出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定位台阶与第一定位台阶限定出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三定位台阶与第一定位台阶限定出第三容置空间,所述第三定位台阶与相机座的下端部限定出第四容置空间,所述光源控制板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摄像头组件安装于第二容置空间与第三容置空间内,所述光源组件位于第四容置空间内。通过在容置腔内设置第一定位台阶、第二定位台阶、第三定位台阶,从而可实现摄像头组件、光源组件、光源控制板的快速安装,且使得各部件安装结构更紧凑,更有利CCD模组件的集成化,小型化、微模块化。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侧向容置空间设于相机座的背侧,所述光源控制板上设有第一转接连接器,所述光源组件上设有第二转接连接器,所述相机转接板上设有分别与第一转接连接器和第二转接连接器对应的第一转接插针和第二转接插针,组装时,第一转接插针与第一转接连接器插接,第一转接插针与第二转接连接器插接。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定位台阶面向上侧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台阶上设有第一螺孔,所述摄像头组件上设有水平向外伸出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摄像头组件的中上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边沿设有与第一螺孔对应的第一连接孔,组装时,摄像
头组件的下端穿过第二容置空间伸入到第三容置空间内,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边缘与第一定位台阶贴合,螺丝穿过第一连接孔与第一螺孔螺合将摄像头组件固定在第二容置空间和第三容置空间内。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定位台阶面向上侧设置,所述第二定位台阶上设有第二螺孔,所述光源控制板的下端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与第二螺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组装时,光源控制板的第二连接部下表面边缘与第二定位台阶贴合,螺丝穿过第二连接孔与第二螺孔螺合将光源控制板固定在第一容置空间内。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侧向容置空间内设有第三螺孔,所述相机转接板上设有与第三螺孔对应的第三连接孔,所述侧向容置空间内设有分别与第一转接插针和第二转接插针对应的第一让位槽和第二让位槽,所述第一让位槽和第二让位槽均与容置腔连通,组装时,相机转接板的前表面贴合在侧向容置空间内,螺丝穿过第三连接孔与第三螺孔螺合将相机转接板固定在侧向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转接插针和第二转接插针分别穿过第一让位槽和第二让位槽伸入到容置腔内。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定位台阶面向下侧设置,所述第三定位台阶上设有第四螺孔,所述所述光源组件上设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上设有与第四螺孔对应的第四连接孔,组装时,光源组件的第三连接部的上表面与第三定位台阶贴合,螺丝穿过第四连接孔与第四螺孔螺合将光源组件固定在第四容置空间内。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灯板、聚光镜和光学玻璃,所述灯板的中部设有透光通孔,所述灯板的下表面设有若干RGB灯珠,所述聚光镜罩设于RGB灯珠的外侧,所述光学玻璃设于聚光镜的下端,所述第四连接孔和第二转接连接器设于灯板上。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相机座呈长条状竖向延伸,所述相机座前侧的上部形成有第一环形护板,所述第一环形护板与相机座一体连接,所述相机座前侧的下部设有供摄像头组件露出的缺口,所述缺口与第三容置空间连通,所述缺口处设有第二环形护板,所述第二环形护板与相机座可拆式连接。
[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环形护板呈U形,所述相机座于缺口的两侧设有第五螺孔,所述第二环形护板上设有与第五螺孔对应的第五连接孔,组装时,螺丝穿过第五连接孔与第五螺孔螺合将第二环形护板固定在相机座上。
[00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接插针的插接端横向伸出,所述第二转接插针的插接端竖向向下伸出。
[0016]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微型工业CCD模组的组装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17]S1.将摄像头组件自相机座的容置腔的上端开口装入容置腔,当摄像头组件上的第二连接部的下表面与第二定位台阶贴合时,螺丝穿过第二连接孔与第二螺孔螺合将摄像头组件固定在第二容置空间和第三容置空间内;
[0018]S2.将光源控制板自相机座的容置腔的上端开口装入容置腔,当光源控制板下端的第一连接部的下表面与第一定位台阶贴合时,螺丝穿过第一连接孔与第一螺孔螺合将光源控制板固定在第一容置空间内;
[0019]S3.先将CCD控制模块与相机转接板连接后,将相机转接板固定在相机座背侧的,并使相机转接板上的第一转接插针与光源控制板上的第一转接连接器插接,然后螺丝穿过第三连接孔与第三螺孔螺合将相机转接板固定在侧向容置空间内;
[0020]S4.将光源组件自相机座的容置腔的下端开口装入容置腔,并使相机转接板下端的第二转接插针与光源组件上的第二转接连接器插接,当光源组件的第三连接部的上表面与第三定位台阶贴合后,螺丝穿过第三连接孔与第三螺孔螺合将相机转接板固定在侧向容置空间内;
[0021]S5.通过相机座前侧的缺口对摄像头组件进行调节后,将环形护板通过螺丝固定在相机座的前侧。
[0022]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通过设置相机座,在相机座设置上下贯穿的容置腔,从而将光源控制板、摄像头组件和光源组件按特定的位置全部集成到相机座上,以及通过在相机座上设置侧向容置空间,从而将相机转接板和CCD控制模块固定在相机座的侧面,使CCD定位系统形成一个可拆换的整体,通过优化结构、合理布局,使得C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工业CCD模组,包括相机座、摄像头组件、相机转接板、光源组件、光源控制板和CCD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座具有上下贯穿的容置腔,所述光源控制板、摄像头组件和光源组件依次由上往下设置于容置腔内,所述CCD控制模块设于相机座的背侧,所述相机座具有侧向容置空间,所述侧向容置空间内设置有相机转接板,所述相机转接板与相机座背侧的CCD控制模块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型工业CCD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第一定位台阶、第二定位台阶和第三定位台阶,所述第二定位台阶位于第一定位台阶的上方,所述第三定位台阶位于第一定位台阶的下方,所述第二定位台阶与相机座的上端部限定出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定位台阶与第一定位台阶限定出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三定位台阶与第一定位台阶限定出第三容置空间,所述第三定位台阶与相机座的下端部限定出第四容置空间,所述光源控制板位于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摄像头组件安装于第二容置空间与第三容置空间内,所述光源组件位于第四容置空间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型工业CCD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容置空间设于相机座的背侧,所述光源控制板上设有第一转接连接器,所述光源组件上设有第二转接连接器,所述相机转接板上设有分别与第一转接连接器和第二转接连接器对应的第一转接插针和第二转接插针,组装时,第一转接插针与第一转接连接器插接,第一转接插针与第二转接连接器插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型工业CCD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台阶面向上侧设置,所述第一定位台阶上设有第一螺孔,所述摄像头组件上设有水平向外伸出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边沿设有与第一螺孔对应的第一连接孔,组装时,螺丝穿过第一连接孔与第一螺孔螺合将摄像头组件固定在第二容置空间和第三容置空间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型工业CCD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台阶面向上侧设置,所述第二定位台阶上设有第二螺孔,所述光源控制板的下端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与第二螺孔对应的第二连接孔,组装时,螺丝穿过第二连接孔与第二螺孔螺合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攀武,刘飞,贺鸿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安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