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2451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镜头包括: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凹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凹面、凸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凹面、凸面;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5.4mm<ImgH^2/TTL<5.7mm。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具有大像面的特征,可提高成像质量。高成像质量。高成像质量。

Optical lens,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
,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规格日新月异,其关键零部件中的光学镜头也更加多元化发展,不仅追求轻薄且要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更追求大像面的设计。目前现有的光学镜头的小型化以及要达到的大像面需求与日俱增,但是如何实现光学镜头的大像面的成像以及缩短镜头长度实现小型化设计的同时维持良好的成像质量是业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实现小型化的同时,具有大像面的特征,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效果。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
[0005]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06]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07]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08]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0009]所述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10]所述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11]所述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12]所述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13]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014]5.4mm<ImgH^2/TTL<5.7mm;
[0015]其中,TTL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
[0016]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中,为了可以得到高品质的成像效果,通过对八片透镜的屈折力、面型进行合理的配置,即将所述第一透镜设置为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设置为具有负屈折力以及所述第三透镜设置为具有正屈折力时可以缩短所述光学镜头的总长,同时还可以平衡所述光学镜头的色差。由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于近光轴处的面型均为凸凹结构,且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
轴处为凸面,采用此种面型结构搭配形式,可以增加前透镜组(即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的面型适配程度,可以减小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度,进一步降低了色差的产生,提高了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品质。同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为凸凹透镜,而第三透镜为凹凸透镜的设计,能够缩小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从而能够缩短光学镜头的总长,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当入射光线经过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以及具有屈折力且为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的所述第五透镜的进一步扩散后,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度会被具有正屈折力的所述第六透镜进行修正,以降低高阶像差。入射光线经由具有负屈折力的所述第八透镜之后,其会以较小的入射角度入射在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上,可以有效提高所述光学镜头的光照度,实现所述光学镜头的高品质成像。由于半像高决定了图像传感器的大小,半像高越大,可支持的最大图像传感器尺寸越大,当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5.4mm<ImgH^2/TTL<5.7mm时,可使得所述光学镜头支持高像素图像传感器,实现大像面成像效果,以提升所述光学镜头的解像力,获得高品质的成像效果。同时,当所述光学镜头的总长减小时,该光学镜头的总长能够得到压缩,从而使得所述光学镜头易于实现超薄化以及小型化。
[001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018]2<|F2/F123|<3;
[0019]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123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
[0020]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所述第二透镜在前三片透镜中的屈折力得以合理分配,可有效平衡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朝像侧方向上的像差,有利于从所述第三透镜出射的边缘光线以较小的角度合理外扩,从而有利于光学镜头实现大像面特征,同时,还能够使得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屈折力合理,能够对入射光线实现有效汇聚,有利于缩短光学镜头的总长,进而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
[002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022]3mm<F/FNO<3.5mm;
[0023]其中,F是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FNO是所述光学镜头的光圈数。
[0024]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实现在所述光学镜头保持较大焦距的同时,具有较小的光圈数,以保证所述光学镜头具有充足的通光量,有效改善成像质量,特别是在暗光环境下也能够获得清晰度良好的画面。当低于下限时,光圈数过大,光圈过小,会造成所述光学镜头的通光量不足,成像面亮度不足导致成像清晰度下降;当超过上限时,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过长而难以压缩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导致所述光学镜头的体积增大,不利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小型化设计要求。
[002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026]1<F6/F1<2.4;
[0027]其中,F6是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F1是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
[0028]通过合理配置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的比值,能够使所述光学镜头
前端和后端的屈折力分布合理,可平衡各透镜的球差贡献量,从而有效修正所述光学镜头的球差,同时合理的屈折力分配有利于压缩所述光学镜头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当超出上述关系式上限时,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的比值过大,第一透镜提供的焦距过小,屈折力过大,对光学镜头的球差的修正能力较强,而第六透镜提供的屈折力过小,对光学镜头的球差的修正能力较弱,透镜间的修正负担不够平衡,不利于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的提高。而当超出上述关系式下限时,第六透镜提供的屈折力过大,不利于光学镜头的总长的压缩。
[002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030]1<(R6F+R6R)/(R6F

R6R)<2.5;和/或,0.9<|SAG61/CT6|<1.5;
[0031]其中,R6F是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6R是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SAG61是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七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八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5.4mm<ImgH^2/TTL<5.7mm;其中,TTL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2<|F2/F123|<3;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123为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3mm<F/FNO<3.5mm;其中,F是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FNO是所述光学镜头的光圈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F6/F1<2.4;其中,F6是所述第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晗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