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23836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包括下方的既有隧道,以及既有隧道上方由盾构机施工的施工隧道,既有隧道和施工隧道之间具有隔离土层;隔离土层内通过混凝土注浆设置有第一加固层,所述第一加固层呈扇形设置在既有隧道外靠近施工隧道的一侧;在既有隧道与上方施工隧道的垂直投影重合的重叠段内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支设在既有隧道的底部且上方顶撑既有隧道的顶板;所述既有隧道的重叠段内安装有若干位移监控设备。装有若干位移监控设备。装有若干位移监控设备。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of shield machine over existing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盾构机近距离上跨既有隧道的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地下铁路施工过程中,隧道的施工基本上多采用盾构机掘进施工,且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进展,地铁隧道施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地铁线网的发展,城市浅地层空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隧道发生交叉的情况。这时候新建的隧道要么上跨要么下跨已有的隧道。在上跨既有隧道是,由于盾构机重量较大和工作时的振动,容易对下方的既有隧道产生影响。国内对于盾构上跨工程的施工方法大多数是控制盾构施工参数,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
[0004]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盾构机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上跨既有隧道时,盾构机会影响下方的既有隧道,为了保护既有隧道需要进行加固和支撑。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采用如下方案。
[0006]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包括下方的既有隧道,以及既有隧道上方由盾构机施工的施工隧道,既有隧道和施工隧道之间具有隔离土层;
[0007]隔离土层内通过混凝土注浆设置有第一加固层,所述第一加固层呈扇形设置在既有隧道外靠近施工隧道的一侧;
[0008]在既有隧道与上方施工隧道的垂直投影重合的重叠段内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支设在既有隧道的底部且上方顶撑既有隧道的顶板;
[0009]所述既有隧道的重叠段内安装有若干位移监控设备。
[0010]优选的,所述隔离土层内还具有第二加固层,所述第二加固层呈扇形设置在施工隧道外侧靠近既有隧道的一侧。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固层对称设置在既有隧道中心和施工隧道中心的连线的两侧,所述第二加固层对称设置在既有隧道中心和施工隧道中心的连线的两侧。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固层和第二加固层的圆心角为90
°‑
150
°
,第一加固层的厚度大于第二加固层。
[0013]优选的,第一加固层和第二加固层部分重叠。
[0014]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多个支撑杆,多个支撑杆间隔设置;支撑杆的端部设置顶托进行长度调节。
[0015]优选的,所述位移监控设备在已有隧道的同一竖直切面内设置多个,分别位于拱顶、底部中央和支撑结构上。
[0016]优选的,所述位移监控设备为棱镜,在重叠段外设置有和棱镜配合的激光检测设备,棱镜用于反射激光检测设备发出的激光。
[0017]本技术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中,首先在既有隧道内设置支撑结构,用支撑结构来顶撑既有隧道会在施工中受到影响的重叠段内。
[0019]然后在既有隧道的外侧,和施工隧道之间通过注浆的方式加固隔离土层来形成第一加固层,这个第一加固层在既有隧道的外侧形成坚固的外壳来保护既有隧道。并且保护既有隧道时发挥作用的主要是靠近施工隧道的一侧,对远离施工隧道的一侧进行注浆加固经过实践发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较小。因此将第一加固层设置成扇形,仅设置既有隧道外,靠近施工隧道的一侧。来减少注浆量,加快施工进度。
[0020]同时为了了解既有隧道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既有隧道内安装位移监控设备,来监测既有隧道的实际变形和沉降情况。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图;
[0022]图2是本技术中加固层部分的剖视图
[0023]图3是图2中另外一种情况的剖视图
[0024]图4是既有隧道的剖视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
施工隧道;
[0027]2‑
既有隧道,2a

重叠段;
[0028]3‑
第一加固层;
[0029]4‑
第二加固层;
[0030]5‑
注浆管;
[0031]6‑
支撑结构;
[0032]7‑
位移监控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34]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2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5]为了解决盾构机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上跨既有隧道2时,盾构机会影响下方的既有隧道2,为了保护既有隧道2需要进行加固和支撑,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如图1到图4中所示的。
[0036]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包括下方的既有隧道2,以及既有隧道2上方由盾构机施工的施工隧道1,既有隧道2和施工隧道1之间具有隔离土层,
[0037]隔离土层内通过混凝土注浆设置有第一加固层3,所述第一加固层3呈扇形设置在既有隧道2外靠近施工隧道1的一侧;
[0038]在既有隧道2与上方施工隧道1的垂直投影重合的重叠段2a内设置有支撑结构6,
所述支撑结构6支设在既有隧道2的底部且上方顶撑既有隧道2的顶板;
[0039]所述既有隧道2的重叠段2a内安装有若干位移监控设备7。
[0040]本技术中,首先在既有隧道2内设置支撑结构6,用支撑结构6来顶撑既有隧道2会在施工中受到影响的重叠段2a内。
[0041]然后在既有隧道2的外侧,和施工隧道1之间通过注浆的方式加固隔离土层来形成第一加固层3,这个第一加固层3在既有隧道2的外侧形成坚固的外壳来保护既有隧道2。并且保护既有隧道2时发挥作用的主要是靠近施工隧道1的一侧,对远离施工隧道1的一侧进行注浆加固经过实践发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较小。因此将第一加固层3设置成扇形,仅设置既有隧道2外,靠近施工隧道1的一侧。来减少注浆量,加快施工进度。
[0042]同时为了了解既有隧道2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既有隧道2内安装位移监控设备7,来监测既有隧道2的实际变形和沉降情况。
[0043]如图2和图3所述隔离土层内还具有第二加固层4,所述第二加固层4呈扇形设置在施工隧道1外侧靠近既有隧道2的一侧。在盾构机施工之前就设置好支撑结构6,并且完成对第一加固层3的注浆和凝固。在盾构机施工完成之后,再进行第二加固层4的施工。
[0044]如图2和图3中所示的,所述第一加固层3对称设置在既有隧道2中心和施工隧道1中心的连线的两侧,所述第二加固层4对称设置在既有隧道2中心和施工隧道1中心的连线的两侧。
[0045]所述第一加固层3和第二加固层4的圆心角为90
°‑
150
°
,第一加固层3的厚度大于第二加固层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包括下方的既有隧道(2),以及既有隧道(2)上方由盾构机施工的施工隧道(1),既有隧道(2)和施工隧道(1)之间具有隔离土层;其特征在于,隔离土层内通过混凝土注浆设置有第一加固层(3),所述第一加固层(3)呈扇形设置在既有隧道(2)外靠近施工隧道(1)的一侧;在既有隧道(2)与上方施工隧道(1)的垂直投影重合的重叠段(2a)内设置有支撑结构(6),所述支撑结构(6)支设在既有隧道(2)的底部且上方顶撑既有隧道(2)的顶板;所述既有隧道(2)的重叠段(2a)内安装有若干位移监控设备(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土层内还具有第二加固层(4),所述第二加固层(4)呈扇形设置在施工隧道(1)外侧靠近既有隧道(2)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盾构机上跨既有隧道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层(3)对称设置在既有隧道(2)中心和施工隧道(1)中心的连线的两侧,所述第二加固层(4)对称设置在既有隧道(2)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燕明李凤鸣邓莉兰宋江旭刘松昊黄鹏飞杨肖刘根深张宇叶家祥温嘉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