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果壳多糖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12376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4 1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天然成分提取领域,公开了一种油茶果壳多糖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备方法基于酶解法和醇提法的结合,采用较低的提取温度即可获得较高的油茶果壳多糖得率,并且还减少了因提取温度过高导致的油茶果壳多糖生物活性的丧失,保证了油茶果壳多糖的品质。保证了油茶果壳多糖的品质。保证了油茶果壳多糖的品质。

Camellia oleifera shell polysaccharide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茶果壳多糖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茶果壳活性多糖的提取及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茶果壳多糖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山茶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优质的植物油来源。除油茶籽可用于榨油外,其果壳还可用于提取栲胶、糠醛、木糖醇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采用油茶果壳为原料能够提取到多糖类物质,该多糖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性、保湿性、吸湿性等性能。
[0003]目前,油茶果壳多糖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为以醇提法为基础,结合超声、水提、萃取等手段的方法。例如,朱志东等(2019)在《不同提取方法对油茶果壳多糖含量的影响》一文中检测了采用水提醇沉法、超声

乙醇提取法等方法对油茶果壳多糖进行提取时的多糖得率,并且对其中的具体条件进行了优化,发现当醇浓度、提取温度等条件提高时,多糖得率能够相应的有所上升。又例如,陈景斯等(2019)在《油茶果壳多糖乙醇提取的优化及其吸湿保湿性能》一文中介绍了采用油茶果壳粉与30倍量的60%乙醇混合浸泡1小时,而后100℃下加热回流提取的方法。沈建福等(2010)于《油茶果壳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作用研究》一文中介绍了采用醇沉法,而后依次采用无水乙醇、丙酮、无水乙醚进行洗涤,真空干燥后获得油茶果壳多糖的方法。
[0004]然而,目前的提取方法中往往采用高温提取的方式,而高温会破坏油茶果壳多糖的生物活性,降低油茶果壳多糖的品质。因此,亟需开发一种低温提取油茶果壳多糖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r/>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提取方法中高温条件易破坏油茶果壳多糖生物活性的问题,提供一种油茶果壳多糖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油茶果壳多糖提取,能够有效避免提取过程中油茶果壳多糖失活的问题,提高油茶果壳多糖的品质。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油茶果壳多糖,所述油茶果壳多糖包括以下单糖提供的结构单元:甘露糖5

10重量%,岩藻糖15

20重量%,半乳糖15

20重量%,鼠李糖5

10重量%,阿拉伯糖1

5重量%和葡萄糖30

50重量%。
[0007]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备油茶果壳多糖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1)酶解:将油茶果壳、水和复合酶在酶解条件下混合进行酶解,并将获得的混合物进行第一固液分离;
[0009](2)醇提:将第一固液分离得到的液相产物与醇接触进行醇沉,获得醇提产物。
[0010]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方法制备获得的油茶果壳多糖。
[00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能够取得如下有益效果:
[001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中采用低温条件进行油茶果壳多糖提取,能够减少因提取温度过高导致的油茶果壳多糖生物活性下降,提高油茶果壳多糖的品质。
[0013](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中,采用酶解法对油茶果壳原料进行处理,条件温和,处理效率高,并且减少了化学试剂的使用对油茶果壳多糖生物活性的破坏。
[0014](3)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油茶果壳多糖抗氧化性好,30μg/mL时对ABTS、DPPH、OH等自由基的清除率即可达到65%以上。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测试例1中获得的酶解温度与油茶果壳多糖收率的关系曲线。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油茶果壳多糖的收率对比图。
[0017]图3

5分别是测试例3中油茶果壳多糖和茶多糖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0019]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油茶果壳多糖,所述油茶果壳多糖包括以下单糖提供的结构单元:甘露糖5

10重量%,岩藻糖15

20重量%,半乳糖15

20重量%,鼠李糖5

10重量%,阿拉伯糖1

5重量%和葡萄糖30

50重量%。以上重量百分比数值代表对应的单糖提供的结构单元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油茶果壳多糖中所占的含量。
[0020]优选地,所述油茶果壳多糖包括以下单糖提供的结构单元:甘露糖6.5

7.5重量%,岩藻糖18

20重量%,半乳糖15

17重量%,鼠李糖5

7重量%,阿拉伯糖1

3重量%,葡萄糖40

50重量%。
[0021]优选地,所述油茶果壳多糖包括以下单糖提供的结构单元:甘露糖6.8

7.5重量%,岩藻糖18.5

19.5重量%,半乳糖15

16.5重量%,鼠李糖6

7重量%,阿拉伯糖2

3重量%,葡萄糖45

50重量%。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油茶果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0

70000。此外,专利技术人在研究中还发现,该油茶果壳多糖为棕色粉末,分子量分布在3000

250000之间,且具有易溶于水或水溶液(如酸、碱、盐的水溶液),而不溶于有机溶剂(如醇、酮、醚等)的特点。
[0023]目前本领域用于油茶果壳多糖制备的方法主要是基于醇提法再辅以其他手段的方法,其中提取过程中往往采用较高的提取温度(例如100℃等)以提高油茶果壳多糖的得率。然而,高温虽然能够提高收率,同时也容易破坏油茶果壳多糖的生物活性。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巧妙地发现,将酶解法与醇提法结合,配合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复合酶和提取条件,能够在较低的提取温度下实现较高收率的油茶果壳多糖提取。同时,该方法还能保留较高的油茶果壳多糖生物活性,提高油茶果壳多糖的品质。
[0024]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备油茶果壳多糖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5](1)酶解:将油茶果壳、水和复合酶在酶解条件下混合进行酶解,并将获得的酶解产物进行第一固液分离;
[0026](2)醇提:将第一固液分离得到的液相产物与醇接触进行醇沉,获得醇提产物。
[0027]油茶果壳即为茶油加工企业在压榨茶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出于设备磨损、油品质量及出油率等方面的考虑,茶油加工企业一般先对油茶果进行脱壳处理(即,将油茶果剥壳并进行壳仁分离)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茶果壳多糖,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茶果壳多糖包括以下单糖提供的结构单元:甘露糖5

10重量%,岩藻糖15

20重量%,半乳糖15

20重量%,鼠李糖5

10重量%,阿拉伯糖1

5重量%和葡萄糖30

50重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茶果壳多糖,其中,所述油茶果壳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0

70000。3.一种制备油茶果壳多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酶解:将油茶果壳、水和复合酶在酶解条件下混合进行酶解,并将获得的酶解产物进行第一固液分离;(2)醇提:将第一固液分离得到的液相产物与醇接触进行醇沉,获得醇提产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所述油茶果壳以粉末形式使用;和/或,所述复合酶包括: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油茶果壳粉末的粒径为150

450μm;优选地,所述纤维素酶选自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淀粉酶选自α

淀粉酶、β

淀粉酶和γ

淀粉酶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蛋白酶选自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组织蛋白酶和枯草杆菌蛋白酶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所述油茶果壳和水的重量比为1:10

30;和/或,相对于1g的所述油茶果壳,纤维素酶的用量为500

1500U;和/或,相对于1g的所述油茶果壳,淀粉酶的用量为400

1200U;和/或,相对于1g的所述油茶果壳,蛋白酶的用量为3000

8000U;优选地,相对于1g的所述油茶果壳,纤维素酶的用量为700

1500U;优选地,相对于1g的所述油茶果壳,淀粉酶的用量为450

1000U;优选地,相对于1g的所述油茶果壳,蛋白酶的用量为3500

7500U;更优选地,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的用量比为1:0.8

2.5:2

6。6.根据权利要求3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所述酶解的条件包括:温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荣姚玉飞
申请(专利权)人:东旭蓝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