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13733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前模芯板与前模组件之间设有前模顶板;前模顶板上设有穿过前模芯板与注塑产品抵接的前顶杆及穿过前模芯板与后模芯板抵接的限位杆,前模顶板与前模组件之间留有间隙,前模顶板与前模组件之间设有弹性件;脱模时,弹性件挤压前模顶板,进而推动前顶杆将注塑产品顶出。本技术方案,通过在前模芯板与前模组件之间设置一个前模顶板,前模顶板上设置穿过前模芯板的限位杆及前顶杆。通过弹性件挤压前模顶板,并通过前顶杆将注塑产品从前模芯板上顶出,以完成快速、自动的脱模工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避免产品粘结、提高脱模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通过注塑模具进行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步骤是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现有的模具在脱模时,由于注塑产品设有凹槽、凹腔等复杂结构,导致注塑产品容易与前模芯板粘结,影响注塑产品的表面光滑程度。而现有模具中的顶杆,使用起来较为复杂、不够便捷,无法快速的实现注塑产品与前模芯板之间的脱模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
[0004]一种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组件、模芯组件及后模组件,模芯组件设置在前模组件与后模组件之间,所述模芯组件包括前模芯板及后模芯板,所述前模芯板与所述前模组件之间设有前模顶板;所述前模顶板上设有穿过前模芯板与注塑产品抵接的前顶杆及穿过前模芯板与后模芯板抵接的限位杆,所述前模顶板与所述前模组件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前模顶板与所述前模组件之间设有弹性件;脱模时,所述弹性件挤压所述前模顶板,进而推动所述前顶杆将注塑产品顶出。
[0005]进一步地,所述前模芯板上设有与所述前模顶板相适配的顶板凹槽;脱模时,所述前模顶板在所述弹性件的挤压下嵌入所述顶板凹槽内。
[0006]进一步地,所述前模顶板上设有弹性件凹槽,所述弹性件内嵌于所述弹性件凹槽内
[0007]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圆柱形的压簧。
[0008]进一步地,该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还包括斜顶组件,所述斜顶组件包括斜顶杆、导向杆、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所述上连接块固定设置,所述下连接块可侧向活动的装配于后模组件的顶针驱动板上,且铰接有自润滑导套;所述斜顶杆的下端铰接于下连接块上,其上端穿过上连接块并延伸至模芯组件的型腔内;所述导向杆与斜顶杆平行设置,所述导向杆穿过自润滑导套并固定在后模组件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自润滑导套为青铜石墨导套。
[0010]进一步地,所述斜顶杆内设有中空的管路,所述斜顶杆上还设有与所述管路导通的冷却液管。
[0011]进一步地,所述后模组件包括底座、固定设置于底座上的后模板以及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底座和后模板之间的顶针驱动板;所述下连接块可侧向活动的装配于所述顶针驱动板上;所述斜顶杆穿过所述后模板及所述模芯组件至注塑腔内,以在脱模时倾斜地顶出注塑产品。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块固定于所述后模板上,且所述导向杆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后模板与所述底座之间设有对所述顶针驱动板板进行位移缓冲的弹簧。
[0014]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前模芯板与前模组件之间设置一个前模顶板,前模顶板上设置穿过前模芯板的限位杆及前顶杆。脱模时,通过弹性件挤压前模顶板,并通过前顶杆将注塑产品从前模芯板上顶出,以完成快速、自动的脱模工作。本技术可以避免产品粘结、提高脱模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一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所示中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的前模顶板、前模芯板及注塑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图3的俯视图;
[0019]图5为图4在A

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0020]图6为图4在B

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0021]图7为图3的仰视图;
[0022]图8图7隐藏注塑产品及前模芯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图8的俯视图;
[0024]图10为本技术斜顶杆、导向杆及导向套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1为图10的截面示意图。
[002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7]1、斜顶杆;2、导向杆;3、下连接块;4、上连接块;5、自润滑导套;6、前模组件;7、后模组件;71、底座;72、后模板;73、顶针驱动板;81、前模芯板;82、后模芯板;9、冷却液管;10、注塑模具;101、前模顶板;102、前顶杆;103、限位杆;104、弹性件;105、顶板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以下描述的具体细节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本技术还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实施例来实现。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
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0031]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9所示,一种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10,包括前模组件6、模芯组件及后模组件7,模芯组件设置在前模组件6与后模组件7之间,模芯组件包括前模芯板81及后模芯板82,前模芯板81与前模组件6之间设有前模顶板101;前模顶板101上设有穿过前模芯板81与注塑产品抵接的前顶杆102及穿过前模芯板81与后模芯板82抵接的限位杆103,前模顶板101与前模组件6之间留有间隙,前模顶板101与前模组件6之间设有弹性件104;合模状态下,弹性件104被挤压,限位杆103与后模芯板82抵接进行限位;脱模时,限位杆103与后模芯板82分离,弹性件104挤压前模顶板101,前顶杆102穿过前模芯板81将注塑产品顶出。
[0032]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前模芯板81与前模组件6之间设置一个前模顶板101,前模顶板101上设置穿过前模芯板81的限位杆103及前顶杆102。脱模时,通过弹性件104挤压前模顶板101,并通过前顶杆102将注塑产品从前模芯板81上顶出,以完成快速、自动的脱模工作。本技术可以避免产品粘结、提高脱模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0033]在本实施例基础上,进一步地,前模芯板81上设有与前模顶板101相适配的顶板凹槽105;脱模时,弹性件104挤压前模顶板101,进而将前模顶板101嵌入顶板凹槽105内。通过该顶板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包括前模组件、模芯组件及后模组件,模芯组件设置在前模组件与后模组件之间,所述模芯组件包括前模芯板及后模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芯板与所述前模组件之间设有前模顶板;所述前模顶板上设有穿过前模芯板与注塑产品抵接的前顶杆及穿过前模芯板与后模芯板抵接的限位杆,所述前模顶板与所述前模组件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前模顶板与所述前模组件之间设有弹性件;脱模时,所述弹性件挤压所述前模顶板,进而推动所述前顶杆将注塑产品顶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芯板上设有与所述前模顶板相适配的顶板凹槽;脱模时,所述前模顶板在所述弹性件的挤压下嵌入所述顶板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顶板上设有弹性件凹槽,所述弹性件内嵌于所述弹性件凹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圆柱形的压簧。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前模顶出机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斜顶组件,所述斜顶组件包括斜顶杆、导向杆、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所述上连接块固定设置,所述下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惠凤陈丹丹吴敬泽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超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