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11128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1:2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塘、进水区以及排水区;养殖塘包括蟹类精养区、虾类精养区以及贝类精养区;蟹类精养区、虾类精养区以及贝类精养区依次循环连接,以使得蟹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将蟹类精养区内的残饵带入虾类精养区,并使得虾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经贝类精养区净化后重新被蟹类精养区利用;进水区连接于虾类精养区,且进水区适于向虾类精养区补充干净的养殖水;排水区连接于贝类精养区,且排水区适于排出经过贝类精养区净化后的养殖尾水。该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便于管理,养殖产量高,能够降低对水资源的浪费,便于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综合效益高。综合效益高。综合效益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为一种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蟹虾贝”生态混养是目前梭子蟹养殖的最主要方式,尤其是梭子蟹主养塘内混养脊尾白虾(或日本对虾)和缢蛏(或文蛤)已成为海水围塘养殖最具代表性的优势模式。
[0003]现有的“蟹虾贝”生态混养模式的特点是水体养虾、塘底养蟹、底泥养贝,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混养生物学原理,通过将不同食性、不同摄食方式和不同栖息习性的种类放养在同一水体中,提高养殖水体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但是,这种养殖模式较为粗放,管理难度大,存在良种覆盖率低、水体控制能力不足、种内自残严重、养殖尾水处理难等问题,导致总体养殖产量和综合效益难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管理,养殖产量高,能够降低对水资源的浪费,便于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且综合效益高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
[000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塘、进水区以及排水区;所述养殖塘包括蟹类精养区、虾类精养区以及贝类精养区;所述蟹类精养区、所述虾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贝类精养区依次循环连接,以使得所述蟹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将所述蟹类精养区内的残饵带入所述虾类精养区,并使得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经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重新被所述蟹类精养区利用;所述进水区连接于所述虾类精养区,且所述进水区适于向所述虾类精养区补充干净的养殖水;所述排水区连接于所述贝类精养区,且所述排水区适于排出经过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的养殖尾水。
[0006]优选的,所述蟹类精养区、所述虾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贝类精养区的占地面积之比为(1.8

2.2):(0.8

1.2):(0.8

1.2)。其优点是:由于蟹类以及虾类养殖过程中都会产生养殖尾水,而贝类养殖过程中可以净化养殖尾水;又由于蟹类的体积一般比虾类大,且蟹类具有自身领域保卫意识,因此,蟹类养殖的种群密度远小于虾类养殖的种群密度,即相同占地面积的情况下,所述蟹类精养区内产生养殖尾水的能力弱于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产生养殖尾水的能力。经过试验证明,当所述蟹类精养区、所述虾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贝类精养区的占地面积之比为(1.8

2.2):(0.8

1.2):(0.8

1.2)时,能够使得所述蟹类精养区内产生养殖尾水的能力与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产生养殖尾水的能力之和与所述贝类精养区对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同时,所述蟹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又不会对所述虾类精养区造成较大的影响。
[0007]优选的,所述蟹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虾类精养区的水深为0.9m

1.5m,所述贝类精养区的水深为0.5m

1.0m。其优点是:经过试验证明,0.9m

1.5m的水深更适宜梭子蟹、脊尾白
虾(或日本对虾)的养殖,0.5m

1.0m的水深更适宜缢蛏(或文蛤)的养殖。
[0008]优选的,所述贝类精养区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

0.4千瓦/亩的底充氧设备。其优点是:由于贝类喜生存于泥中,通过所述底充氧设备能够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既可供贝类生存所用,又可以通过气体交换排出水质中的有害气体。经过试验证明,当所述底充氧设备的功率为0.2千瓦/亩

0.4千瓦/亩时比较适宜,既不会因为功率太小而降低充氧效果,也不会因为功率太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0009]优选的,所述虾类精养区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

0.4千瓦/亩的水车式充氧设备。其优点是:由于所述水车式充氧设备能够将大量空气进一步溶解,形成溶解氧,并氧气带入水中,同时产生强劲的作用力,一方面把表层水压入池底,另一方面将水推动,使水流动起来,将溶氧迅速扩散,从而更适于种群密度较大的虾类生存所用,且能够通过气体交换更加充分地排出水质中的有害气体。经过试验证明,当所述水车式充氧设备的功率为0.2千瓦/亩

0.4千瓦/亩时比较适宜,既不会因为功率太小而降低充氧效果,也不会因为功率太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0010]优选的,所述虾类精养区内设有排污系统;所述排污系统包括排水管、排污管以及底盘;所述排水管的上端形成有用于连通于所述虾类精养区的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下端弯折形成有排水口;所述底盘为上端敞口的锅底形结构,所述底盘套设于所述排水管的外周,所述底盘位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排水口之间,且所述底盘的上端与所述虾类精养区的内底面平齐;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排水口,所述排污管的另一端沿所述底盘的水平切线方向连通于所述底盘的内侧壁。其优点是:在重力作用下,所述虾类精养区内的污染物(如虾壳、残饵以及粪便等)会下沉至所述底盘内。排污时,打开所述排水口,并在泵吸作用或者压差作用下,使得所述虾类精养区内底部的污水能够迅速通过所述排水口排出;根据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原理,所述排污管上靠近所述底盘的一端会产生虹吸效应,以将所述底盘内的污染物通过所述排水口吸走;又由于所述排污管沿水平切线方向连通于所述底盘的内侧壁,在产生虹吸效应的同时,所述底盘内部会产生涡旋效应,从而能够更加充分地将所述底盘内的污染物吸除干净。
[0011]优选的,所述虾类精养区内设有水质监测系统以及生物扩培系统;所述排水区内设有尾水处理系统。其优点是:通过所述水质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检测所述虾类精养区内的水质情况,以便及时换水、清污等。通过所述生物扩培系统能够有效对所述虾类精养区内的水质进行调节,以便维持所述虾类精养区内的菌藻平衡。通过所述尾水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对排出该系统外的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0012]优选的,所述养殖塘还包括蓄水区,所述蓄水区设置于所述蟹类精养区的外周,且所述贝类精养区通过所述蓄水区连接于所述蟹类精养区和所述排水区。其优点是:通过所述蓄水区能够储存经过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的养殖尾水,以便及时向所述蟹类精养区内进行补充用水;同时,所述蓄水区能够对水体起到沉淀作用。另外,所述蓄水区也能够为蟹类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0013]优选的,所述蟹类精养区的内底部矩阵设有多个隐蔽物,所述隐蔽物为下端敞口且一侧设有开口的结构,各个所述隐蔽物上的所述开口均朝向所述蓄水区。其优点是:通过所述隐蔽物能够为蟹类提供隐蔽的场所,以防止蟹类种内相残。另外,由于经过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的养殖尾水通过所述蓄水区流入所述蟹类精养区,即会带动所述蟹类精养区内
的残饵向偏离所述蓄水区的方向流动;因此,当各个所述隐蔽物上的所述开口均朝向所述蓄水区时,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蟹类因受残饵的引诱而出现面对面,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蟹类种内相残。
[0014]优选的,每一排的相邻两个所述隐蔽物之间的间隔L为3.5m

4.5m,每一列的相邻两个所述隐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塘、进水区以及排水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塘包括蟹类精养区、虾类精养区以及贝类精养区;所述蟹类精养区、所述虾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贝类精养区依次循环连接,以使得所述蟹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将所述蟹类精养区内的残饵带入所述虾类精养区,并使得所述虾类精养区内产生的养殖尾水经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重新被所述蟹类精养区利用;所述进水区连接于所述虾类精养区,且所述进水区适于向所述虾类精养区补充干净的养殖水;所述排水区连接于所述贝类精养区,且所述排水区适于排出经过所述贝类精养区净化后的养殖尾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蟹类精养区、所述虾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贝类精养区的占地面积之比为(1.8

2.2):(0.8

1.2):(0.8

1.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蟹类精养区以及所述虾类精养区的水深为0.9m

1.5m,所述贝类精养区的水深为0.5m

1.0m。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贝类精养区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

0.4千瓦/亩的底充氧设备;所述虾类精养区内设有功率为0.2千瓦/亩

0.4千瓦/亩的水车式充氧设备。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池异位串联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虾类精养区内设有排污系统;所述排污系统包括排水管、排污管以及底盘;所述排水管的上端形成有用于连通于所述虾类精养区的进水口,所述排水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长军方跃黄蔚江周志强申屠基康蒋一鸣李仕成黄建军楼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象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