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11035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2 0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涉及物料分级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安装在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进料分布器和旋流器组;所述上壳体设置有溢流腔和与所述溢流腔连通的中流腔,所述溢流腔连接有溢流出料口,所述中流腔连接有中流出料口;所述进料分布器设置有缓冲腔和至少一个与所述缓冲腔连通的进料腔;所述旋流器组设置有微型旋流器,所述微型旋流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以分别连通溢流腔、中流腔、进料腔和下壳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通过统一该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进料的物料力学环境,避免因微型旋流器在旋流器组中的不同位置而造成的进料不均匀,从而提高物料的分级精度的效果。精度的效果。精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


[0001]本技术涉及物料分级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全球能源、环保行业的迅速发展,液固分离技术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而这项技术被广应用于各行业液固分离体系的分离、分级和纯化,比如核工业铀分离和浓缩,尾矿库环境风险控制,油气开采、油品质量升级,海洋微塑料污染防山开采和冶炼食品加工,制药、生物制品工业,河流泥沙治理,可燃冰开采等。
[0003]液固旋流分离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分散相颗粒和连续相流体围绕旋流器中心轴线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实现具有密度差的液固两相火多相在旋流器径向上不同位置分布,重相往旋流器边壁迁移最终藏底流口排出,而轻相往旋流器中心迁移最终流管排出,从而实现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自从1885年第一个用于空气固体颗粒分离的旋风分离器专利和1891年第水力旋流器专利发表以来,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研究已经有了130多年的历史。通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旋流器分离技术的分离精度也从微米级发展到纳米级。
[0004]现有技术中,技术人员通常采用将缩小旋流器直径至1

5cm的方法提升对纳米级颗粒的分级效率,但较小的旋流器尺寸会导致物料处理量的显著减小,故在工业应用上为了提升生产效率,通常将多个旋流器并联成旋流器组使用。而将旋流器设置在同一腔体内,由于各个旋流器位置不同,会造成距离进料口较近的旋流器压力较大,浆料流量也将大,而距离较远的旋流器压力较小,浆料流量也将小。这就造成了浆料的动力学特性不同,使得不同位置压力不同会对分级精度造成影响,而压力低会造成分级溢流有大颗粒可能性上升,降低了分级效率与精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该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具有显著提高物料的分级精度的效果。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安装在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进料分布器和旋流器组;所述上壳体设置有溢流腔和与所述溢流腔连通的中流腔,所述溢流腔连接有溢流出料口,所述中流腔连接有中流出料口;所述进料分布器设置有缓冲腔和至少一个与所述缓冲腔连通的进料腔;所述旋流器组设置有微型旋流器,所述微型旋流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连接,以分别连通溢流腔、中流腔、进料腔和下壳体,所述下壳体的下端设置有底流出料口。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设置有多根用于连接固定的支撑杆。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壳体设置有上盖板和溢流板,所述溢流出料口
位于所述上盖板上,所述溢流腔形成于所述上壳体中、上盖板下侧和所述溢流板上侧之间,所述中流腔形成于所述上壳体中和所述溢流板下侧之间,且所述中流出料口位于所述上壳体的下端。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流腔的体积大于所述中流腔的体积。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腔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腔设置有至少四个且呈等弧度分布在所述缓冲腔的外侧。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微型旋流器设置有微型溢流口、微型中流口、微型进料口和微型底流口,所述微型溢流口用于与所述溢流板连接并与所述溢流腔连通,所述微型中流口用于与所述中流腔连通,所述微型进料口用于与所述进料腔连接,且所述微型底流口用于与所述底流出料口连通。
[001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统一该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进料的物料力学环境,避免因微型旋流器在旋流器组中的不同位置而造成的进料不均匀,从而提高物料的分级精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施例的进料分布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1、上壳体;11、上盖板;12、溢流出料口;13、溢流板;14、中流出料口;2、进料分布器;21、缓冲腔;22、进料口;23、进料腔;3、下壳体;31、底流出料口;4、旋流器组;41、微型溢流口;42、微型中流口;43、微型进料口;44、微型底流口;45、微型旋流器;5、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18]如图1所示,一种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3和安装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3之间的进料分布器2和旋流器组4。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3之间设置有多根用于连接固定的支撑杆5,以实现稳定支撑连接上壳体1、下壳体3和进料分布器2的效果。
[0019]其中,上壳体1设置有溢流腔和与溢流腔连通的中流腔。溢流腔连接有溢流出料口12,中流腔连接有中流出料口14,且溢流腔的体积大于中流腔的体积。需要说明的是,上壳体1设置有上盖板11和溢流板13。溢流板13起到在上壳体1内分隔出溢流腔和中流腔的作用。与此同时,溢流出料口12位于上盖板11上,溢流腔形成于上壳体1中、上盖板11下侧和溢流板13上侧之间,且中流腔形成于上壳体1中和溢流板13下侧之间,中流出料口14位于上壳体1的下端。
[0020]如图1、图2所示,进料分布器2设置有缓冲腔21和至少一个与缓冲腔21连通的进料腔23。在缓冲腔21上设置有进料口22,且进料腔23设置有至少四个且呈等弧度分布在缓冲腔21的外侧。因此,在通过缓冲腔21的缓冲和进料腔23的独立进料,实现显著提升物料进料
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的效果,并起到提高分级精度的作用。
[0021]需要说明的是,旋流器组4设置有微型旋流器45。微型旋流器45的两端分别与上壳体1和下壳体3连接,以分别连通溢流腔、中流腔、进料腔23和下壳体3。其中,在下壳体3的下端设置有底流出料口31。且微型旋流器45设置有微型溢流口41、微型中流口42、微型进料口43和微型底流口44。微型溢流口41用于与溢流板13连接并与所述溢流腔连通,微型中流口42用于与中流腔连通,微型进料口43用于与进料腔23连接,且微型底流口44用于与底流出料口31连通。因此,因此,在对超细粉体浆料进行分级时,通过增加进料腔23和微型旋流器45的数量来提升溢流产量,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并且实现节约了设备和人力等成本的效果。与此同时,该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适用于水和酒精等作为溶剂的环境中,市场前景广阔。
[0022]综上,本申请通过统一该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进料的物料力学环境,避免因微型旋流器45在旋流器组4中的不同位置而造成的进料不均匀,从而提高物料的分级精度。
[0023]本申请涉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3)和安装在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3)之间的进料分布器(2)和旋流器组(4);所述上壳体(1)设置有溢流腔和与所述溢流腔连通的中流腔,所述溢流腔连接有溢流出料口(12),所述中流腔连接有中流出料口(14);所述进料分布器(2)设置有缓冲腔(21)和至少一个与所述缓冲腔(21)连通的进料腔(23);所述旋流器组(4)设置有微型旋流器(45),所述微型旋流器(4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3)连接,以分别连通溢流腔、中流腔、进料腔(23)和下壳体(3),所述下壳体(3)的下端设置有底流出料口(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3)之间设置有多根用于连接固定的支撑杆(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布式进料水力分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设置有上盖板(11)和溢流板(13),所述溢流出料口(12)位于所述上盖板(1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庆祺陈昊王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广新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