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细胞或组织坏死的组合物和方法
[0001]本申请是基于申请日为2016年4月7日,申请号为201680033032.9 (PCT/IL2016/050371),专利技术名称为:“用于治疗和/或预防细胞或组织坏死的 组合物,其特异性靶向组织蛋白酶C和/或CELA1和/或CELA3A和/或与其 结构相关的酶”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3]本申请要求2015年4月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2/143,821和 2015年6月4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2/170,717的优先权,其都以其 整体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0004]本专利技术,在其一些实施方案中,涉及治疗和/或预防细胞坏死的组合物 和方法,更具体地(但不限于),通过下调细胞内组织蛋白酶C和/或 CELA3A和/或CELA1和/或与其结构相关的靶标的表达和/或抑制其活性来 预防或治疗细胞坏死。
技术介绍
[0005]坏死被认为是细胞和活组织死亡的独特过程,与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 不同。坏死的特征是细胞肿胀,染色质消化以及血浆和细胞器膜的破坏。 晚期坏死的特征在于广泛的DNA水解,内质网的空泡化,细胞器分解和细 胞裂解。质膜破裂后细胞内内容物的释放是坏死所见的炎症的原因。长期 以来,坏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意外的细胞死亡病理模式;然而,最近的研究 已经提出了几条证据表明坏死是一个控制的过程。
[0006]与坏死不同,细胞凋亡是能量依赖性的。细胞凋亡以半胱天冬酶活化 和DNA裂解的特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化合物,其由式I的结构表征:其中G1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取代或未取代的哌啶、取代或未取代的哌嗪、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烷、或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唑烷;且G3通过以下结构表征:或G3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其中G2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或一种化合物,其由式II的结构表征:其中G1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哌啶、取代或未取代的哌嗪、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烷、或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唑烷;且G3通过以下结构表征:或G3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其中G2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或一种化合物,其由式III的结构表征:其中G1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哌啶、取代或未取代的哌嗪、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烷、或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唑烷;且G3通过以下结构表征:
或G3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其中G2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或选自以下的化合物:3,4
‑
二((2
‑
(吡咯烷
‑1‑
基)乙基)氨基)
‑
1,2,5
‑
噻二唑1,1
‑
二氧化物;环丙基(2
‑
(5
‑
异丙基异噁唑
‑3‑
基)吡咯烷
‑1‑
基)甲酮;6
‑
溴
‑2‑
(3,5
‑
二甲氧基苯基)
‑
4苯并[d][1,3]噁嗪
‑4‑
酮;6
‑
甲基
‑5‑
((2
‑
甲基哌啶
‑1‑
基)磺酰基)嘧啶
‑
2,4(1H,3H)
‑
二酮;N
‑
甲基
‑
4,5,6,7,8,9
‑
六氢
‑
1H
‑
环辛四烯并[c]吡唑
‑3‑
甲酰胺;2
‑
(5
‑
(吡啶
‑4‑
基)
‑
2H
‑
四唑
‑2‑
基)乙酸;2
‑
(呋喃
‑2‑
基)
‑
5,6,7,8
‑
四氢
‑
4H
‑
苯并[4,5]噻吩并[2,3
‑
d][1,3]噁嗪
‑4‑
酮;3
‑
((5
‑
乙酰氨基
‑
1H
‑
1,2,4
‑
三唑
‑3‑
基)硫基)丙酸;N,N'
‑
(氧基二(4,1
‑
亚苯基))二(2
‑
甲基丙酰胺);7
‑
(4
‑
乙基哌嗪
‑1‑
基)
‑
5,6
‑
二甲基
‑
[1,2,4]三唑并[1,5
‑
a]嘧啶;7
‑
氟
‑
10
‑
(2
‑
(4
‑
异丙基哌嗪
‑1‑
基)
‑2‑
氧代乙基)
‑
2,3
‑
二氢
‑
1H
‑
苯并[e]吡咯并[1,2
‑
a][1,4]二氮杂
‑
5,11(10H,11aH)
‑
二酮;特戊酸2
‑
(叔丁基)
‑3‑
(1
‑
甲基
‑
1H
‑
苯并[d]咪唑
‑2‑
基)
‑4‑
氧代
‑
4H
‑
色烯
‑7‑
基酯;3
‑
甲基
‑8‑
(哌啶
‑1‑
基)
‑
1H
‑
嘌呤
‑
2,6(3H,7H)
‑
二酮;乙酸2
‑
(3
‑
溴苯基)
‑4‑
氧代
‑
4H
‑
苯并[d][1,3]噁嗪
‑6‑
基酯;N
‑
(1
‑
乙基
‑
3,5
‑
二甲基
‑
1H
‑
吡唑
‑4‑
基)
‑
3,4,5
‑
三甲氧基苯甲酰胺;5
‑
乙基
‑
N
‑
(吡啶
‑2‑
基甲基)
‑
5H
‑
[1,2,4]三嗪并[5,6
‑
b]吲哚
‑3‑
胺;3
‑
((4
‑
氯
‑
1H
‑
吡唑
‑1‑
基)甲基)
‑
N
‑
(2
‑
(3
‑
氟苯甲酰胺基)乙基)
‑
1,2,4
‑
噁二唑
‑5‑
甲酰胺;1
‑
(4
‑
(甲基硫基)苄基)
‑4‑
甲苯磺酰基哌嗪;2
‑
(2
‑
乙基苯基磺酰氨基)
‑5‑
(4
‑
乙基哌嗪
‑1‑
基)苯甲酸;4((2
‑
甲基二氢吲哚
‑1‑
基)磺酰基)苯甲酸;6
‑
溴
‑2‑
(3,5
‑
二甲氧基苯基)
‑
4H
‑
苯并[d][1,3]噁嗪
‑4‑
酮;2
‑
氨基
‑
N
‑
(2,4
‑
二氟苯基)嘧啶
‑5‑
磺酰胺;3
‑
甲基
‑8‑
(哌啶
‑1‑
基)
‑
1H
‑
嘌呤
‑
2,6(3H,7H)
‑
二酮;5
‑
氯
‑
N
‑
(2
‑
氧代
‑1‑
苯基吡咯烷
‑3‑
基)噻吩
‑2‑
磺酰胺;3
‑
(吡咯烷
‑1‑
基磺酰基)苯甲酸;(3,5
‑
二甲基
‑
1H
‑
吡唑
‑1‑
基)(3,4,5
‑
三甲氧基苯基)甲酮;N
‑
(3,4
‑
二氟苯基)
‑2‑
(8
‑
氟
‑
5,11
‑
二氧代
‑
2,3,11,11a
‑
四氢
‑
1H
‑
苯并[e]吡咯并[1,2
‑
a][1,4]二氮杂
‑
10(5H)
‑
基)乙酰胺;5
‑
(环己基甲基)
‑3‑
(吡啶
‑2‑
基)
‑
1,2,4
‑
噁二唑;5
‑
甲基
‑4‑
(2
‑
((4
‑
甲基苄基)氨基)
‑2‑
氧代乙基)
‑7‑
苯基
‑
4,7
‑
二氢
‑
[1,2,4]三唑并
[1,5
‑
a]嘧啶
‑6‑
甲酸乙酯;[1,2,4]三唑并[1,5
‑
a]嘧啶
‑2‑
甲酸;1
‑
(2
‑
(哌啶
‑1‑
基)
‑
4,5
‑
二氢
‑
1H
‑
咪唑
‑1‑
基)丁
‑1‑
酮;(4
‑
(6
‑
氯
‑
[1,2,4]三唑并[4,3
‑
a]吡啶
‑3‑
基)哌嗪
‑1‑
基)(1
‑
苯基环丙基)甲酮;N
‑
(2,4
‑
二氟苯基)
‑2‑
(5,11
‑
二氧代
‑
2,3,11,11a
‑
四氢
‑
1H
‑
苯并[e]吡咯并[1,2
‑
a][1,4]二氮杂
‑
10(5H)
‑
基)乙酰胺;和2,3
‑
二氢
‑3‑
氧代
‑
1,2
‑
苯并异噻唑
‑2‑
乙酸乙基酯
‑
1,1
‑
二氧化物;或它们的药物盐,或它们的任意组合,其用于治疗或预防细胞或组织坏死或与其相关的疾病。2.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为(2
‑
(哌啶
‑1‑
基)噻唑
‑4‑
基)(吡咯烷
‑1‑
基)甲酮;N
‑
(4
‑
甲基吡啶
‑2‑
基)
‑4‑
(2,4,5
‑
三甲基苯基)噻唑
‑2‑
胺;4
‑
((2
‑
甲基二氢吲哚
‑1‑
基)磺酰基)苯甲酸;1
‑
(2
‑
(4
‑
甲基哌嗪
‑1‑
基)
‑
4,5
‑
二氢
‑
1H
‑
咪唑
‑1‑
基)丙
‑1‑
酮;环戊基(2
‑
(吡咯烷
‑1‑
基)
‑
4,5
‑
二氢
‑
1H
‑
咪唑
‑1‑
基)甲酮;N1
‑
(4
‑
(4
‑
氯苯基)噻唑
‑2‑
基)
‑
N4,N4
‑
二甲基苯
‑
1,4
‑
二胺;2
‑
环戊基
‑1‑
(2
‑
(吡咯烷
‑1‑
基)
‑
4,5
‑
二氢
‑
1H
‑
咪唑
‑1‑
基)乙酮;N1
‑
(4
‑
(4
‑
氯苯基)噻唑
‑2‑
基)
‑
N4,N4
‑
二甲基苯
‑
1,4
‑
二胺;环戊基(2
‑
(4
‑
乙基哌嗪
‑1‑
基)
‑
4,5
‑
二氢
‑
1H
‑
咪唑
‑1‑
基)甲酮;2
‑
乙基
‑1‑
(2
‑
(吡咯烷
‑1‑
基)
‑
4,5
‑
二氢
‑
1H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莱娜内森,鲍里斯卡尔芬,
申请(专利权)人:ELA制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