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07931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1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发电系统,包括:介质循环回路,用于流通气体介质,以储能或发电;存储部件,设置在介质循环回路上并与介质循环回路连通,存储部件用于存储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量或冷量;存储部件包括存储腔和隔板,隔板的至少部分位置可移动地设置在存储腔内,通过隔板将存储腔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蓄热体中会出现因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掺混而造成能量损失的问题。失的问题。失的问题。

Energy storage a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储能发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储能发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能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通常利用热泵式交替储能系统实现储能和供电,系统中具有两套蓄热系统分别在储能供热和供电供热模式下交替储能与释能达到储能与供电的作用。
[0003]但是,在储能循环模式下,如果采用单罐储能则不能完全储满热量和冷量;如果采用双罐储能,可储满热量和冷量,但储能密度减小、占地面积增加;蓄热体中会出现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的掺混,造成能量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发电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蓄热体中会出现因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掺混而造成能量损失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发电系统,包括:介质循环回路,用于流通气体介质,以储能或发电;存储部件,设置在介质循环回路上并与介质循环回路连通,存储部件用于存储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量或冷量;存储部件包括存储腔和隔板,隔板的至少部分位置可移动地设置在存储腔内,通过隔板将存储腔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0006]进一步地,隔板沿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布置方向可移动地设置。
[0007]进一步地,隔板包括:支撑板,支撑板具有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自由端,支撑板的固定端与存储腔的内壁面连接,支撑板的自由端朝向存储腔的中部方向延伸;转动板,与支撑板的自由端铰接,转动板相对于支撑板转动,转动板远离支撑板的一侧与存储腔的内壁面贴合。
[0008]进一步地,存储腔为圆柱状,隔板沿存储腔的长度方向延伸,转动板的转动轴线与存储腔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0009]进一步地,储能发电系统还包括:余热利用回路,用于流通回收介质,余热利用回路与介质循环回路连接,介质循环回路中的部分热量传递至回收介质中。
[0010]进一步地,储能发电系统还包括:回热器;防冻液换热器,与回热器均设置在介质循环回路上;余热回收换热器,设置在余热利用回路上,余热回收换热器的回收介质端口与余热利用回路连通,余热回收换热器的气体介质端口分别与回热器和防冻液换热器连通。
[0011]进一步地,储能发电系统还包括:第一支路,第一支路的两端分别与回热器和余热回收换热器的第一气体介质端口连通;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支路上,通过第一控制阀控制第一支路的通断。
[0012]进一步地,储能发电系统还包括:第二支路,第二支路的两端分别与余热回收换热器的第二气体介质端口和防冻液换热器连通;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二支路上,通过第二控制阀控制第二支路的通断。
[0013]进一步地,储能发电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管路,第一连接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
支路和第二支路连通;第一连接管路的第一端口位于第一控制阀靠近回热器的一侧,第一连接管路的第二端口位于第二控制阀靠近防冻液换热器的一侧;第一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通过第五控制阀控制第一连接管路的通断。
[0014]进一步地,存储部件包括:熔盐存储部件,位于介质循环回路的高温端,第一腔室为高温熔盐腔室,第二腔室为低温熔盐腔室;防冻液存储部件,位于介质循环回路的低温端,第一腔室为高温防冻液腔室,第二腔室为低温防冻液腔室。
[0015]进一步地,储能发电系统还包括:熔盐换热器,安装在介质循环回路上并与介质循环回路连通,熔盐换热器的熔盐端口分别与高温熔盐腔室和低温熔盐腔室连通;防冻液换热器,安装在介质循环回路上并与介质循环回路连通,防冻液换热器的防冻液端口分别与高温防冻液腔室和低温防冻液腔室连通。
[0016]进一步地,介质循环回路包括介质输入段,储能发电系统还包括:第一换向阀,设置在介质输入段上并与介质输入段连通;回热器,回热器的第一端口与介质输入段连通,回热器的第二端口与熔盐换热器连通;动力输出部件,设置在介质循环回路上,用于输出动力;第一换向阀的第一端口与熔盐换热器连通,第一换向阀的第二端口与回热器连通,第一换向阀的第三端口与动力输出部件连通。
[0017]进一步地,介质循环回路还包括介质输出段,储能发电系统还包括:第二换向阀,设置在介质输出段上并与介质输出段连通,第二换向阀的第一端口与回热器连通,第二换向阀的第二端口与防冻液换热器连通,第二换向阀的第三端口与介质输入段连通。
[0018]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储能发电系统包括介质循环回路和存储部件,介质循环回路用于流通气体介质,通过存储部件存储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量或冷量,通过将气体介质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实现介质循环回路的发电,其中,存储部件包括存储腔和隔板,隔板的至少部分位置可移动地设置在存储腔内,通过隔板将存储腔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通过隔板可移动地设置,能够调节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大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向第一腔室内注入存储介质,使存储介质推动隔板移动,直至第一腔室内的存储介质充满存储腔,避免了第一腔室内的存储介质和第二腔室内的存储介质混合,例如,在第一腔室内存储高温存储介质,第二腔室内存储低温存储介质,通过设置隔板,避免了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不同温度的存储介质混合造成能量损失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0]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储能发电系统的储能状态示意图;
[0021]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储能发电系统的发电状态示意图;
[0022]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储能发电系统中存储部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4]100、介质循环回路;10、存储部件;101、存储腔;102、隔板;1020、支撑板;1021、转动板;11、回热器;12、防冻液换热器;13、熔盐存储部件;130、高温熔盐腔室;131、低温熔盐腔室;14、防冻液存储部件;140、高温防冻液腔室;141、低温防冻液腔室;15、熔盐换热器;
16、介质输入段;160、第一换向阀;17、动力输出部件;18、介质输出段;180、第二换向阀;
[0025]200、余热利用回路;20、余热回收换热器;21、第一支路;210、第一控制阀;22、第二支路;220、第二控制阀;23、目标部件;24、第三支路;240、第三控制阀;25、散热器;26、第四控制阀;
[0026]300、第一连接管路;301、第五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发电系统,请参考图1至图3,包括:介质循环回路100,用于流通气体介质,以储能或发电;存储部件10,设置在介质循环回路100上并与介质循环回路100连通,存储部件10用于存储介质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循环回路(100),用于流通气体介质,以储能或发电;存储部件(10),设置在所述介质循环回路(100)上并与所述介质循环回路(100)连通,所述存储部件(10)用于存储介质循环回路(100)中的热量或冷量;所述存储部件(10)包括存储腔(101)和隔板(102),所述隔板(102)的至少部分位置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存储腔(101)内,通过所述隔板(102)将所述存储腔(101)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02)沿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布置方向可移动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02)包括:支撑板(1020),所述支撑板(1020)具有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支撑板(1020)的固定端与所述存储腔(101)的内壁面连接,所述支撑板(1020)的自由端朝向所述存储腔(101)的中部方向延伸;转动板(1021),与所述支撑板(1020)的自由端铰接,所述转动板(1021)相对于所述支撑板(1020)转动,所述转动板(1021)远离所述支撑板(1020)的一侧与所述存储腔(101)的内壁面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腔(101)为圆柱状,所述隔板(102)沿所述存储腔(10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转动板(1021)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存储腔(101)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发电系统还包括:余热利用回路(200),用于流通回收介质,所述余热利用回路(200)与所述介质循环回路(100)连接,所述介质循环回路(100)中的部分热量传递至所述回收介质中。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发电系统还包括:回热器(11);防冻液换热器(12),与所述回热器(11)均设置在所述介质循环回路(100)上;余热回收换热器(20),设置在所述余热利用回路(200)上,所述余热回收换热器(20)的回收介质端口与所述余热利用回路(200)连通,所述余热回收换热器(20)的气体介质端口分别与所述回热器(11)和所述防冻液换热器(12)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发电系统还包括:第一支路(21),所述第一支路(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回热器(11)和所述余热回收换热器(20)的第一气体介质端口连通;第一控制阀(210),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21)上,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阀(210)控制所述第一支路(21)的通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发电系统还包括:第二支路(22),所述第二支路(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余热回收换热器(20)的第二气体介质端口和所述防冻液换热器(12)连通;第二控制阀(220),设置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谨奕王含钟佳郭霄宇李京浩张玮张国强崔欣欣王皓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