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6187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包括混凝土层,混凝土层上设置有均匀排布的下水孔,且混凝土层的上侧设置有具有透水功能的防滑层,混凝土层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碎石层,且第一碎石层的下侧设置有具有储水功能的支撑梁,支撑梁的下侧设置有路基层,且路基层的上侧设置有对支撑梁进行支撑的石灰层,通过设置的防护层在实现路面防滑的同时,能够快速的将路面的水向下排散,排散的水向下依次透过混凝土层上设置的下水孔和第一碎石层并临时存储在支撑梁的下方,从实现对路面水的快速的排散处理,具有较好的排散能力。能力。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透水混凝土结构
,具体为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透水混凝土由欧美、日本等国家针对原城市道路的路面的缺陷,开发使用的一种能让雨水流入地下,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等的一些城市环境问题,并能有效的消除地面上的油类化合物等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是保护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优良的铺装材料;其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良性发展及城市雨水管理与水污染防治等工作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0003]本专利技术的申请人发现现有的透水混凝土结构对于地面水的排散能力差,不能快速的将地面水向地下排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旨在改善现有的透水混凝土结构对于地面水的排散能力差,不能快速的将地面水向地下排散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包括混凝土层,混凝土层上设置有均匀排布的下水孔,且混凝土层的上侧设置有具有透水功能的防滑层,混凝土层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碎石层,且第一碎石层的下侧设置有具有储水功能的支撑梁,支撑梁的下侧设置有路基层,且路基层的上侧设置有对支撑梁进行支撑的石灰层,通过设置的防护层在实现路面防滑的同时,能够快速的将路面的水向下排散,排散的水向下依次透过混凝土层上设置的下水孔和第一碎石层并临时存储在支撑梁的下方,从实现对路面水的快速的排散处理,具有较好的排散能力。
[0007]进一步的,防滑层的内侧交错排布有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且防滑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纵横交错的防滑沟槽,防滑层上还设置有与防滑沟槽连接的排水孔,防滑层通过设置的纵横交错的防滑沟槽和排水孔在实现防滑的同时能够快速的将水向下排散。
[0008]进一步的,防滑层和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透水层,且透水层选用玻璃纤维网,玻璃纤维网中填铺有砾石,通过设置的透水层使得下渗下来的水均匀的分散在混凝土层的上表面然后通过多个下水孔快速的向下流动。
[0009]进一步的,支撑梁包括水平支撑的支撑面,且支撑面的下侧设置有若干个均匀排列的支撑墙板,支撑墙板的下端设置有支撑脚,支撑面和支撑墙板之间设置有集水腔,且支撑面的上表面设置有均匀排布的透水孔,支撑梁的内侧预埋有钢筋架,支撑梁通过设置的透水孔快速的将下渗下来的水临时集中存储在集水腔内完成对急聚的水进行快速的反应处理,并通过集水腔进行慢慢的渗透和排散。
[0010]进一步的,相邻两侧混凝土层之间通过可透水的桥梁进行连接,且桥梁的下侧设置有与集水腔连通的暗河,桥梁的上侧设置有第二碎石层,且第二碎石层的上侧设置有沙土层,沙土层的上侧设置有土壤层,且土壤层的上侧设置有植被,通过设置的暗河对下渗排散的雨水进行集中收集排向江河或者胡泊中完成最终的水的处理,具有较好的雨水排散能力,并通过设置的土壤层和植被在提高雨水渗透能力的同时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
[0011]进一步的,桥梁的内侧预埋有横向的支撑钢筋,且支撑钢筋的两端分别安插在两侧的混凝土层内,通过设置的支撑钢筋实现对桥梁的加固支撑,同时加强与两侧混凝土层的连接。
[0012]进一步的,桥梁上设置有均匀排布的下水通道,且下水通道的内侧填充有砂砾,桥梁的下侧还设置有支撑腿,且支撑腿的下端设置有垫块,通过设置的下水通道实现对雨水的下渗,同时通过填充的砂砾在保证雨水下渗的同时阻拦泥沙下流。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的防护层在实现路面防滑的同时,能够快速的将路面的水向下排散,排散的水向下依次透过混凝土层上设置的下水孔和第一碎石层并临时存储在支撑梁的下方,从实现对路面水的快速的排散处理,具有较好的排散能力,通过设置的暗河对下渗排散的雨水进行集中收集排向江河或者胡泊中完成最终的水的处理,具有较好的雨水排散能力,并通过设置的土壤层和植被在提高雨水渗透能力的同时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示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的横向剖视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示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的防滑层示意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示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的防滑层立体图;
[0019]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示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的支撑梁示意图;
[0020]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示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0021]图6是本专利技术所示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的桥梁示意图。
[0022]图中:1、防滑层;110、横向钢筋;120、纵向钢筋;130、防滑沟槽;140、排水孔;2、透水层;3、混凝土层;4、第一碎石层;5、路基层;6、石灰层;7、支撑梁;71、支撑脚;72、支撑面;73、透水孔;74、集水腔;75、钢筋架;76、支撑墙板;8、下水孔;9、植被;10、土壤层;11、沙土层;12、第二碎石层;13、桥梁;131、支撑钢筋;132、下水通道;133、支撑腿;134、垫块;14、暗
河。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
[0024]实施例1,具体请参照图1所示,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包括混凝土层3,混凝土层3上设置有均匀排布的下水孔8,且混凝土层3的上侧设置有具有透水功能的防滑层1,防滑层1和混凝土层3之间设置有透水层2,且透水层2选用玻璃纤维网,玻璃纤维网中填铺有砾石,通过设置的透水层2使得下渗下来的水均匀的分散在混凝土层3的上表面然后通过多个下水孔8快速的向下流动,混凝土层3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碎石层4,且第一碎石层4的下侧设置有具有储水功能的支撑梁7,支撑梁7的下侧设置有路基层5,且路基层5的上侧设置有对支撑梁7进行支撑的石灰层6,通过设置的防护层1在实现路面防滑的同时,能够快速的将路面的水向下排散,排散的水向下依次透过混凝土层3上设置的下水孔8和第一碎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包括混凝土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3)上设置有均匀排布的下水孔(8),且混凝土层(3)的上侧设置有具有透水功能的防滑层(1),所述混凝土层(3)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碎石层(4),且第一碎石层(4)的下侧设置有具有储水功能的支撑梁(7),所述支撑梁(7)的下侧设置有路基层(5),且路基层(5)的上侧设置有对支撑梁(7)进行支撑的石灰层(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层(1)的内侧交错排布有横向钢筋(110)和纵向钢筋(120),且防滑层(1)的上表面设置有纵横交错的防滑沟槽(130),所述防滑层(1)上还设置有与防滑沟槽(130)连接的排水孔(1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层(1)和混凝土层(3)之间设置有透水层(2),且透水层(2)选用玻璃纤维网,所述玻璃纤维网中填铺有砾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防滑功能的透水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7)包括水平支撑的支撑面(72),且支撑面(72)的下侧设置有若干个均匀排列的支撑墙板(76),所述支撑墙板(76)的下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自青黄友其朱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中科环境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