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5518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藻打捞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包括打捞船,所述打捞船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收集框,且收集框的两侧关于其横向中心线对称开设有条形滑槽,并且两个所述条形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滑件,两个所述滑件之间固定连接有推板,且推板的一侧连接有气缸,且气缸的下表面设置有侧框架,该装置通过两个推板在气缸的推动下能够将收集框内的水藻得到挤压,接着挤压后的水藻的水分通过收集框底部的通孔排出,然后通孔排出的水进入到漏水件上表面上的开口处,然后水顺着漏水件的倾斜面导出到打捞船的外部,这样脱水处理后的水藻能够大量堆积在打捞船内,从而打捞船不用频繁去岸边放置水藻,然后能够节约大量的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藻打捞
,具体是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体型大小各异,小至长1微米的单细胞的鞭毛藻,大至长达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权威专家继续将藻类归入植物或植物样生物,但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也没有维管束,藻类可由一个或少数细胞组成,亦有许多细胞聚合成组织样的架构。丝状体可分支,可不分支,有些藻类是单细胞的鞭毛藻,而另一些藻类则聚合成群体。绿藻类的松藻属由无数分支丝体交织缠绕而成,部位不同的丝体形态和功能亦异。藻类虽然主要为水生,但无处不在,分布范围从温带的森林到极地的苍原。某些变种可生活于土壤中,能耐受长期的缺水条件;另一些生活于雪中;少数种能在温泉中繁盛生长,而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则是对上述藻类进行打捞的设备。
[0003]存在问题如下:
[0004]现有的藻类在进行打捞时,因打捞的海藻含水量过大,从而占用大量的打捞船存放空间,这样会影响藻类打捞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包括打捞船,所述打捞船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收集框,且收集框的两侧关于其横向中心线对称开设有条形滑槽,并且两个所述条形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滑件,两个所述滑件之间固定连接有推板,且推板的一侧连接有气缸,且气缸的下表面设置有侧框架,并且侧框架的一侧与打捞船的外侧壁垂直连接,所述收集框的下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通孔,且收集框的下表面设置有漏水件,且漏水件呈梯形结构,并且漏水件的一端穿过打捞船的侧壁延伸到打捞船的外部。
[0007]优选的,所述气缸和侧框架各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侧框架关于打捞船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
[0008]优选的,所述推板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推板分别通过两侧的滑件在条形滑槽内构成滑动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打捞船一侧的缺口处设置有与其相垂直的撑柱,且两个所述撑柱的上端连接有输送框架,所述输送框架之间设置有输送带,且输送带的表面沿其宽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横条,并且若干个横条的上表面均设置有若干个与其垂直的竖齿。
[0010]优选的,所述输送框架的下端设置有L形连接杆,且L形连接杆的横端连接有弧形撑架,所述弧形撑架的弧形内壁铰接有第一连杆,且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杆,并且第二连杆的一端与弧形撑架的内弧面相铰接,所述弧形撑架为塑料材质,所述第二连杆位
于第一连杆的下方。
[0011]优选的,所述弧形撑架和L形连接杆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L形连接杆分布在输送框架的前端下侧。
[0012]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改进及优点:
[0013]其一:本技术中通过两个推板在气缸的推动下能够将收集框内的水藻得到挤压,接着挤压后的水藻的水分通过收集框底部的通孔排出,然后通孔排出的水进入到漏水件上表面上的开口处,然后水顺着漏水件的倾斜面导出到打捞船的外部,这样脱水处理后的水藻能够大量堆积在打捞船内,从而打捞船不用频繁去岸边放置水藻,然后能够节约大量的工作时间;
[0014]其二:本技术中通过L形连接杆能够将弧形撑架在水中进行支撑,然后弧形撑架在遇到障碍物时能够有效的避免打捞船的船体受到撞击,而受到障碍物撞击时弧形撑架能够受到挤压张开,这样弧形撑架能够与障碍物之间形成的一定的缓冲,同时在弧形撑架的开口在张开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铰接转动能够防止弧形撑架因张开过大而损坏。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解释:
[0016]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的收集框和通孔俯视图;
[0018]图3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的输送带、横条和竖齿连接图;
[0019]图4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的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尺寸调节结构的收集框和侧框架的结构图;
[0021]图6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尺寸调节结构的漏水件和收集框连接结构图;
[0022]图7是本技术一种具有尺寸调节结构的漏水件结构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连杆;2、弧形撑架;3、第二连杆;4、L形连接杆;5、输送框架;6、电机;7、输送带;8、横条;9、竖齿;10、通孔;11、气缸;12、侧框架;13、漏水件;14、打捞船;15、收集框;16、推板;17、滑件;18、条形滑槽;19、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25]如图1

图7所示,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包括打捞船14,所述打捞船14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收集框15,且收集框15的两侧关于其横向中心线对称开设有条形滑槽18,并且两个所述条形滑槽18内均滑动连接有滑件17,两个所述滑件17之间固定连接有推板16,且推板16的一侧连接有气缸11,且气缸11的下表面设置有侧框架12,并且侧框架12的一侧与打捞船14的外侧壁垂直连接,所述收集框15的下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通孔10,且收集框15的下表面设置有漏水件13,且漏水件13呈梯形结构,并且漏水件13的一端穿过打捞船14的侧壁延伸到打捞船14的外部,通过上述结构使得在进行水藻打捞时,将电机6
进行启动,然后电机6将输送带7进行带动,接着输送带7将其表面上的横条8和竖齿9得到带动,然后横条8上的竖齿9能够将水中的水藻进行钩住,然后钩住的水藻在输送带7的作用下被带动到收集框15内,接着将收集框15两侧的气缸11分别进行启动,然后气缸11将推板16进行推动,接着推板16通过两侧的滑件17在收集框15两侧的条形滑槽18内进行滑动,然后两个推板16在气缸11的推动下能够将收集框15内的水藻得到挤压,接着挤压后的水藻的水分通过收集框15底部的通孔10排出,然后通孔10排出的水进入到漏水件13上表面上的开口处,然后水顺着漏水件13的倾斜面导出到打捞船14的外部,这样脱水处理后的水藻能够大量堆积在打捞船14内,从而打捞船14不用频繁去岸边放置水藻,然后能够节约大量的工作时间。
[0026]所述气缸11和侧框架12各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侧框架12关于打捞船14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通过上述结构使得通过两个所述气缸11分别推动两个所述推板16,然后两个所述推板16能够将收集框15内的水藻得到便捷的挤压,这样脱水后的水藻能够大量存放。
[0027]所述推板16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推板16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打捞船(14),所述打捞船(14)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收集框(15),且收集框(15)的两侧关于其横向中心线对称开设有条形滑槽(18),并且两个所述条形滑槽(18)内均滑动连接有滑件(17),两个所述滑件(17)之间固定连接有推板(16),且推板(16)的一侧连接有气缸(11),且气缸(11)的下表面设置有侧框架(12),并且侧框架(12)的一侧与打捞船(14)的外侧壁垂直连接,所述收集框(15)的下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通孔(10),且收集框(15)的下表面设置有漏水件(13),且漏水件(13)呈梯形结构,并且漏水件(13)的一端穿过打捞船(14)的侧壁延伸到打捞船(14)的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11)和侧框架(12)各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侧框架(12)关于打捞船(14)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型藻类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16)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推板(16)分别通过两侧的滑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德朋谢东昌刘菲菲
申请(专利权)人:碧沃丰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