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3826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具有良好的刚性。车体前部结构包括:前侧框和下构件,下构件从前侧框的前侧在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的位置上向后上方延伸,且下构件的后部具有弯曲部,且沿着下构件的弯曲部设置有弯曲的槽部。部。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前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体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作为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有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的骨架部件(前部侧车架)、架设于左右一对的骨架部件的前端部的保险杠横梁、和与骨架部件相比在车宽方向外侧将保险杠横梁与骨架部件连接的间隔部件的构造。在碰撞时,输入至保险杠横梁的碰撞侧的碰撞载荷通过间隔部件向骨架部件传递,这种骨架部件作为主要的吸收能量的构件,在车辆受到来自碰撞时产生轴压溃变形而吸收能量,过去就有围绕着前梁的各种结构被提出。
[0003]举例而言,现有技术文献1与技术文献2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具有连接到前部侧车架的一端的下构件,下构件以越趋向后方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弯曲形成。然而,在现有技术文献1与技术文献2中,当具有弯曲部分的下构件被冲压成型时,在对应于弯曲部分的位置处可能形成褶皱,这种褶皱将会对下构件的刚性造成不良的影响,进而增加在碰撞时断裂的可能性。
[0004][现有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3

193572号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第2019

099043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具有良好的刚性。
[0009]本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车体前部结构包括:前侧框和下构件,下构件从前侧框的前侧在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的位置上向后上方延伸,且下构件的后部具有弯曲部,且沿着下构件的弯曲部设置有弯曲的槽部。
[00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最小部分的槽部的宽度大于在弯曲部的其他部分的槽部的宽度。
[0011]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车体前部结构中,通过槽部的配置,可吸收进行冲压成型时的下构件的弯曲部所产生的褶皱,而可提高下构件的弯曲部的刚性。并且,槽部的配置可同时使下构件中较可能产生变形或是断裂处的后弯曲点的刚性提高,进而能使车体前部结构具有良好的刚性。
[0012]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14]图2是图1所示的车体前部结构的部分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15]图3是图2所示的部分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100:车体前部结构;
[0018]110:前侧框;
[0019]120:前隔板;
[0020]130:减震器壳;
[0021]140:前隔板侧部;
[0022]150:上构件;
[0023]160:下构件;
[0024]161:弯曲部;
[0025]162、162C、162E:槽部;
[0026]MR:动力安装室;
[0027]CR:车厢;
[0028]D1:车辆前后方向;
[0029]D2:车宽方向;
[0030]P:分隔壁;
[0031]R1、R2:区域;
[0032]V:车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体前部结构的部分区域R1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部分区域R2的放大示意图。以下将以图1至图3说明车体前部结构100的具体结构。
[0034]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车体前部结构100包括:前侧框110、前隔板120、减震器壳130、前隔板侧部140、上构件150以及下构件160,其中前侧框110、减震器壳130、前隔板侧部140、上构件150以及下构件160成对且对称地设置在车体V的左右两侧。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前侧框110沿车辆前后方向D1延伸,上构件150设置在前侧框110的上方和外侧,减震器壳130用于容纳减震器(未示出),设置在前侧框110和上构件150之间。在减震器壳130的后端,用于分隔动力安装室MR与车厢CR的分隔壁P沿车宽方向D2延伸,其中在动力安装室MR中,装载有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未示出)。另一方面,前隔板侧部140和下构件160固定到上构件150的前端,并分别向上和向下分支。配置在上方的前隔板侧部140以朝向前方位于车宽方向D2内侧的方式倾斜,其前端固定于前隔板120。配置在下方的下构件160随着前进而缓慢向下倾斜,然后在车宽方向D2上向内侧延伸并弯曲,其前端与前侧框110连接。也就是说,自车体V的前方往后方观看,下构件160从前侧框110的前侧在车宽方向D2外侧偏移的位置上向后上方延伸,并且通过下构件160的后部的弯曲部161而固定到上构件150的前端。
[0035]进一步而言,如图2与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沿着下构件160的弯曲部161设置有弯曲的槽部162。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槽部162可为沿着下构件160的弯曲部161的轮廓
设置而略为凹陷的槽部,且槽部162设置在靠近车宽方向D2的内侧。如此,通过槽部162的配置,其可在下构件160的弯曲部161进行冲压成型时吸收所产生的褶皱,而可提高下构件160的弯曲部161的刚性。并且,槽部162的配置可同时使下构件160中较可能产生变形或是断裂处的后弯曲点的刚性提高,进而能使车体前部结构100具有良好的刚性。
[0036]并且,由于下构件160的弯曲部161在进行冲压成型时,随着曲率半径越小,其产生的褶皱的数量以及可能性就越大。因此,通过对在具有最小曲率半径的弯曲部161的中央部分的槽部162C的宽度进行加宽,可以更有效地吸收褶皱,以提高下构件160的弯曲部161的刚性。另一方面,由于下构件160的弯曲部161的两侧的部分接近直线,因此,其产生的褶皱的数量以及可能性较小,而可使在此处的槽部162E的宽度变细,也不致影响其刚性。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弯曲部161的曲率半径最小部分的槽部162C的宽度大于在弯曲部161的其他部分的槽部162E的宽度。如此,将可有效避免弯曲部161的曲率半径最小的部分(即,弯曲部161的中央部分)在碰撞时断裂的可能性。
[0037]综上所述,在本技术的车体前部结构中,通过槽部的配置,可吸收进行冲压成型时的下构件的弯曲部所产生的褶皱,而可提高下构件的弯曲部的刚性。并且,槽部的配置可同时使下构件中较可能产生变形或是断裂处的后弯曲点的刚性提高,进而能使车体前部结构具有良好的刚性。
[003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框和下构件,所述下构件从所述前侧框的前侧在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的位置上向后上方延伸,且所述下构件的后部具有弯曲部,且沿着所述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部雅贵近藤武宏庄子阳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