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367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单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后平叉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及车架,所述后平叉包括相对的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所述后轮轴心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设置有转轴,所述后平叉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上,通过后轮轴心端连接后车轮轮轴。所述后轮轴心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车架。车架组合包括车架及上述后平叉。单车包括上述车架组合及前后车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解决了单车链条容易松动脱落的技术问题。脱落的技术问题。脱落的技术问题。

A rear flat fork, frame combination and bicy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0001]本技术涉及单车
,特别涉及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逐渐都使用交通工具,单车作为健康出行的方式之一,人们也愈加倾向选择用单车来作为短程的出行工具,然而在现有的单车技术中,单车后车轮在经历颠簸时,链条容易松动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单车链条容易松动脱落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
[0004]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后平叉,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及车架,所述后平叉包括相对的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所述后轮轴心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设置有转轴,所述后平叉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上,通过所述后轮轴心端连接后车轮轮轴,所述后轮轴心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车架。
[0005]优选地,所述转轴与所述自由端的距离为20mm~70mm。
[0006]优选地,所述自由端还与单车的牙盘连接,所述自由端与所述牙盘连接的连接点和所述后轮轴心端与所述轮轴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300mm~600mm。
[0007]优选地,所述后平叉还包括加强管,所述后轮轴心端包括两夹持臂,所述加强管设置于两所述夹持臂之间。
[0008]优选地,两所述夹持臂末端分别开设有卡槽,用于连接后车轮轮轴。
[0009]优选地,所述转轴与所述加强管之间距离为100mm~200mm。
[0010]一种车架组合,所述车架组合包括车架及转动连接所述车架的上述后平叉。
[0011]优选地,所述车架包括下管、及分别与所述下管连接的头管和立管,所述下管,所述头管和所述立管三向延伸,所述后平叉与所述下管转动连接,所述立管中部形成容纳空间可用于容纳动力元件。
[0012]优选地,所述后平叉的后轮轴心端末端设有垂直夹持臂延伸方向的耳片,所述车架组合还包括减震件,所述减震件一端连接所述立管,一端连接所述耳片。
[0013]一种单车,所述单车包括车轮及上述车架组合,所述后平叉连接所述车架及所述车轮。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后平叉、车架组合及单车,具有以下优点:
[0015]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平叉,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及车架。后平叉包括相对的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之间设置有转轴,后平叉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车架上,通过后轮轴心端连接后车轮的轮轴,后轮轴心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车架。后平叉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车架上的设计使得在后车轮颠簸时,通过轻微摆动保持环绕在
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上的链条张紧。解决了单车链条容易松动脱落的技术问题。
[0016]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转轴和自由端的距离为20mm~70mm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时保持稳定。避免自由端与转轴的距离太大时,使后平叉摆动弧度过大,进而导致链条松动脱落;避免自由端与转轴的距离太小时,限制转轴的作用发挥。
[0017]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自由端还与单车的牙盘连接,自由端与牙盘连接的连接点和后轮轴心端与轮轴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300mm~600mm的设计避免了在后平叉以转轴结构为轴心摆动时,后轮轴心端与自由端的距离过大,导致后轮轴心端摆动弧度过大进而影响骑行。
[0018]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后平叉还包括加强管,后轮轴心端包括两夹持臂,加强管设置于两夹持臂之间。加强管的设计使得后平叉的整体结构更加牢固稳定。进而使单车后车轮结构更加平衡稳定。
[0019]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后轮轴心端开设有卡槽,用于连接后车轮轮轴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与车轮的连接或拆卸更加简单方便。
[0020]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转轴与加强管之间距离为100mm~200mm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后平叉的整体结构的牢固稳定,且避免转轴与加强管之间距离过大导致加强管与后车轮距离太近进而影响骑行。
[0021]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架组合,车架组合包括车架及转动连接述车架的上述后平叉。车架具有与上述后平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2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车架包括下管、及分别与下管连接的头管和立管。下管,头管和立管三向延伸,所述后平叉与下管转动连接,立管中部形成容纳空间可用于容纳动力元件。容纳空间的设计使得单车的空间利用更充分,进而使单车结构紧凑,外观简洁。
[0023]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后平叉的后轮轴心端末端设有垂直于夹持臂延伸方向的耳片,所述车架组合还包括减震件,所述减震件一端连接车架立管,一端连接所述耳片。耳片的设计使得后平叉与车架后轴的连接或拆卸更加方便。且耳片垂直于夹持臂延伸方向的设计避免了直接在后平叉的后轮轴心端上设置用于与车架后轴的连接孔,进而使得后平叉的整体结构更加完整牢固。减震件的设计减少了单车在骑行的过程中受到的震感,使单车更加稳定进而能够让使用者有较好的骑行体验。
[0024]10.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单车,单车包括车轮及上述车架组合,后平叉连接车架及车轮。单车具有与上述车架组合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26]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27]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0028]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后平叉与后车轮及牙盘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合的爆炸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单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识说明:
[0032]1、后平叉;
[0033]11、后轮轴心端;12、自由端;13、转轴;14、加强管;15、耳片;16、卡槽;01、后车轮;02、轮轴;03、牙盘;
[0034]111、夹持臂;
[0035]2、车架组合;
[0036]21、后平叉;22、车架;
[0037]211、自由端;221、下管;222、头管;223、立管;
[0038]3、单车;
[0039]31、车架组合;32、车轮;33、动力元件;34、控制器;35、喇叭;36、减震件;37、电子控制器;
[0040]311、后平叉;312、车架;321、后车轮;
[0041]3111、后轮轴心端;3112、耳片;3121、鞍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平叉,用于连接单车的后车轮及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包括相对的后轮轴心端和自由端,所述后轮轴心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设置有转轴,所述后平叉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上,通过所述后轮轴心端连接后车轮的轮轴,所述后轮轴心端通过弹性件连接于车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平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与所述自由端的距离为20mm~70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平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还与单车的牙盘连接,所述自由端与所述牙盘连接的连接点和所述后轮轴心端与所述轮轴连接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为300mm~600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平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还包括加强管,所述后轮轴心端包括两夹持臂,所述加强管设置于两所述夹持臂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平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轴心端开设有卡槽,用于连接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凯明周振福黄河胜张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阿帕科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