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锁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3411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锁水结构,涉及生态保护技术领域,包括主体,还包括连接结构以及分流结构,所述主体顶端一侧的内部开设有导流槽,且分流结构位于导流槽内部的顶端,所述导流槽下方主体顶端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承载槽,且第一承载槽下方主体顶端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承载槽,所述第二承载槽下方主体顶端的内部开设有第三承载槽,且导流槽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一承载槽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二导流管,且第二承载槽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三导流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三导流管可以将水导入第三承载槽的内部,以此完成锁水的操作,该结构实现了露天矿山的锁水操作,防止雨水携带泥沙落下造成人员伤亡。防止雨水携带泥沙落下造成人员伤亡。防止雨水携带泥沙落下造成人员伤亡。

A water lock structure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open pit mine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ater locking structure of an open-pit mine,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cluding a main body, a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a diversion structure. A diversion groove is arranged inside the top side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diversion structure is located at the top of the diversion groove, and a first bearing groove is arranged inside the top of the main body below the diversion groove, And the interior of the top of the main body below the first bearing groove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bearing groove, the interior of the top of the main body below the second bearing groove is provided with a third bearing groove, and the bottom end inside the diversion groove is installed with a first diversion pipe, the bottom end inside the first bearing groove is installed with a second diversion pipe, and the bottom end inside the second bearing groove is installed with a third diversion pipe. The utility model can guide the water into the third bearing groove through the third diversion pipe, so as to complete the water locking operation. The structure realizes the water locking operation of open-pit mines, and prevents the rain carrying sediment from falling, causing casualties. Prevent rain carrying sediment from falling and causing casualties. Prevent rain carrying sediment from falling and causing casualties< b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锁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保护
,具体为一种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锁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露天矿山是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开采矿产资源的生产经营单位,露天矿山的主要生产系统有开拓和运输系统、穿孔爆破和采装系统、排土系统、防水和排水系统,露天矿山对所在地的生态破坏较为明显,若突遇下雨天气,雨水易携带泥沙从高处落下造成泥石流,因此需要使用到一种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锁水结构,将水进行阻隔,防止从高处落下。
[0003]露天矿山开采会导致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还会污染水源、土壤、空气等,对于这些危害,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预防、控制。
[0004]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锁水结构在进行使用时,可以有效的将雨水锁住,防止其携带泥沙从陡坡处落下,造成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锁水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雨水易从高处落下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锁水结构,包括主体,还包括连接结构以及分流结构;
[0007]所述主体顶端一侧的内部开设有导流槽,且分流结构位于导流槽内部的顶端;
[0008]所述导流槽下方主体顶端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承载槽,且第一承载槽下方主体顶端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承载槽,所述第二承载槽下方主体顶端的内部开设有第三承载槽,且导流槽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一承载槽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二导流管,且第二承载槽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三导流管,所述连接结构位于主体的前后两端;
[0009]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均安装于主体两侧的前后两端,且固定板的顶端均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顶端均安装有第一旋紧螺帽,且第一转杆的底端均安装有第一固定螺丝,所述主体两侧前端的内部均开设有固定槽,且固定槽内部的前端均通过转轴安装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的后端均安装有第二旋紧螺帽,且第二转杆的前端均安装有第二固定螺丝,所述主体后端两侧的内部均开设有插槽。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管的底端均延伸至第一承载槽内部的一侧,且第二导流管的底端延伸至第二承载槽内部的一侧,所述第三导流管的底端延伸至第三承载槽内部的一侧。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转杆的底端均穿过固定板,且第一转杆的底端均延伸至固定板的下方;
[0012]所述第二转杆的前端均穿过主体,且第二转杆的前端均延伸至第二转杆的前端。
[0013]优选的,所述插槽的内部设置有螺纹,且第二固定螺丝可与插槽通过螺纹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分流结构包括滑块、过滤网、拉杆和滑槽,所述滑槽均安装于导流槽
内部两侧的顶端,且滑槽的内部均设置有滑块,且滑块之间横向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顶端安装有拉杆。
[0015]优选的,所述拉杆均通过滑块与滑槽构成滑动结构,且拉杆的顶端延伸至主体的上方。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若遇下雨天气,雨水携带泥沙从主体的上方流下,经过过滤网进行过滤,水可以流入导流槽的内部,而泥沙则从主体的顶端流入第一承载槽的内部,若第一承载槽的内部续满泥沙,则泥沙会进入第二承载槽的内部,而若第二承载槽的内部续满泥沙,则泥沙会从第二承载槽中溢出进入第三承载槽的内部,待雨停后,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三承载槽、第二承载槽以及第一承载槽内部的泥沙中中入植物,通过第一导流管将导流槽内部的水倒出对第一承载槽进行灌溉,通过第二导流管可将水导入第二承载槽的内部,通过第三导流管可以将水导入第三承载槽的内部,以此完成锁水的操作,该结构实现了露天矿山的锁水操作,防止雨水携带泥沙落下造成人员伤亡。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第一固定螺丝;2、第一导流管;3、第二导流管;4、第三导流管;5、第一转杆;6、第一旋紧螺帽;7、主体;8、第三承载槽;9、分流结构;901、滑块;902、过滤网;903、拉杆;904、滑槽;10、第二承载槽;11、第一承载槽;12、导流槽;13、固定板;14、固定槽;15、插槽;16、第二固定螺丝;17、第二转杆;18、第二旋紧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实施例1:请参阅图1

4,一种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锁水结构,包括主体7,还包括连接结构以及分流结构9;
[0024]主体7顶端一侧的内部开设有导流槽12,且分流结构9位于导流槽12内部的顶端;
[0025]导流槽12下方主体7顶端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承载槽11,且第一承载槽11下方主体7顶端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承载槽10,第二承载槽10下方主体7顶端的内部开设有第三承载槽8,且导流槽12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一导流管2,第一承载槽11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二导流管3,且第二承载槽10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三导流管4,第一导流管2的底端均延伸至第一承载槽11内部的一侧,且第二导流管3的底端延伸至第二承载槽10内部的一侧,第三导流管4的底端延伸至第三承载槽8内部的一侧,连接结构位于主体7的前后两端;
[0026]请参阅图1

4,一种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锁水结构还包括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固定板13,固定板13均安装于主体7两侧的前后两端,且固定板13的顶端均通过转轴连接有
第一转杆5,第一转杆5的顶端均安装有第一旋紧螺帽6,且第一转杆5的底端均安装有第一固定螺丝1,主体7两侧前端的内部均开设有固定槽14,且固定槽14内部的前端均通过转轴安装有第二转杆17,第二转杆17的后端均安装有第二旋紧螺帽18,且第二转杆17的前端均安装有第二固定螺丝16,主体7后端两侧的内部均开设有插槽15;
[0027]第一转杆5的底端均穿过固定板13,且第一转杆5的底端均延伸至固定板13的下方;
[0028]第二转杆17的前端均穿过主体7,且第二转杆17的前端均延伸至第二转杆17的前端;
[0029]插槽15的内部设置有螺纹,且第二固定螺丝16可与插槽15通过螺纹连接;
[0030]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使用该机构时,通过工具转动第一旋紧螺帽6,通过第一旋紧螺帽6带动第一转杆5,使第一转杆5旋转,通过第一转杆5带动第一固定螺丝1,使第一固定螺丝1旋转,通过第一固定螺丝1的旋转将其与对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锁水结构,包括主体(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结构以及分流结构(9);所述主体(7)顶端一侧的内部开设有导流槽(12),且分流结构(9)位于导流槽(12)内部的顶端;所述导流槽(12)下方主体(7)顶端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承载槽(11),且第一承载槽(11)下方主体(7)顶端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承载槽(10),所述第二承载槽(10)下方主体(7)顶端的内部开设有第三承载槽(8),且导流槽(12)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一导流管(2),所述第一承载槽(11)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二导流管(3),且第二承载槽(10)内部的底端安装有第三导流管(4),所述连接结构位于主体(7)的前后两端;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固定板(13),所述固定板(13)均安装于主体(7)两侧的前后两端,且固定板(13)的顶端均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一转杆(5),所述第一转杆(5)的顶端均安装有第一旋紧螺帽(6),且第一转杆(5)的底端均安装有第一固定螺丝(1),所述主体(7)两侧前端的内部均开设有固定槽(14),且固定槽(14)内部的前端均通过转轴安装有第二转杆(17),所述第二转杆(17)的后端均安装有第二旋紧螺帽(18),且第二转杆(17)的前端均安装有第二固定螺丝(16),所述主体(7)后端两侧的内部均开设有插槽(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锁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妍熊平程丹张小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时代绿洲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