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02419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7: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包括依次接触的上基底、阻燃层、电极、发热膜层和下基底;所述阻燃层覆盖电极所在位置,所述阻燃层的宽度比所述电极的宽度大10~20mm;所述阻燃层的长度与电极的长度相等;所述阻燃层的厚度为50~320μm;所述上基底包括贴有TPU膜的布料和热熔胶层,所述热熔胶层与所述阻燃层相接触;所述下基底包括贴有TPU膜的布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做的发热布,阻燃级别可以达到UL94

A flame retardant flexible conductive heating clo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


[0001]本技术属于导电发热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进入人们生活的发热产品越来越多,用途十分广泛。例如可穿戴发热服饰、发热手套、发热腰带等产品。
[0003]这些产品的主要材料是柔性导电发热布,目前,现有的柔性导电发热布结构主要由下基底、发热膜层、电极层和上基底组成。而带有阻燃性能的柔性导电发热布的制备方法大多是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双层阻燃方案,在柔性导电发热布的发热膜层上下各有一层阻燃布或者阻燃膜覆盖作为阻燃层;第二,单层阻燃方案,在电极层的上面做一层绝缘阻燃层;第三,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在制备发热膜层的导电浆料里加入阻燃成分物质使发热膜层也具有一定的阻燃性能。以上第一和第二种的阻燃方案,不但使发热布的柔软性变得很差,手感硬,而且工艺复杂,成本也高;第三种方式,虽然阻燃性能变好,但是阻燃成分加入到导电浆料中使发热膜本身的电性能变差,柔软度降低,更不耐水洗,不耐揉搓。
[0004]因此寻找一种更有效、更简单、性能更稳的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本技术中的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在保证阻燃的前提下,也保证了发热布的柔软性,同时耐揉搓和耐水洗性能好。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包括依次接触的上基底、阻燃层、电极、发热膜层和下基底;
[0007]所述阻燃层覆盖电极所在位置,所述阻燃层的宽度比所述电极的宽度大10~20mm;所述阻燃层的长度与电极的长度相等;所述阻燃层的厚度为50~320μm;
[0008]所述上基底包括贴有TPU膜的布料和热熔胶层,所述热熔胶层与所述阻燃层相接触;
[0009]所述下基底包括贴有TPU膜的布料。
[0010]优选的,所述发热膜层为导电碳材料发热膜层;
[0011]所述发热膜层的厚度为50~500μm。
[0012]优选的,所述电极为铜箔电极、银浆电极、PI铜电极或银浆复合铜箔电极。
[0013]优选的,所述电极为银浆复合铜箔电极;
[0014]所述铜箔的厚度为20~30μm,所述电极的宽度为5~10mm。
[0015]优选的,所述阻燃层的两边超出电极两边的宽度相等。
[0016]优选的,所述热熔胶层为PES热熔胶层、PA热熔胶层、TPU热熔胶层或EVA热熔胶层。
[001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包括依次接触的上基底、阻燃层、电极、发热膜层和下基底;所述阻燃层覆盖电极所在位置,所述阻燃层的宽度比所述电极的宽
度大10~20mm;所述阻燃层的长度与电极的长度相等;所述阻燃层的厚度为50~320μm;所述上基底包括贴有TPU膜的布料和热熔胶层,所述热熔胶层与所述阻燃层相接触;所述下基底包括贴有TPU膜的布料。本技术通过将阻燃层只覆盖电极层电极所在的位置,在电极的表面形成一层阻燃保护层,而没有电极的地方不设置阻燃层。阻燃层的存在,能够保护最易引起电火花的电极位置,能有效快速地阻断燃烧。同时,阻燃浆料中的树脂具有优异的弹性和绝缘性能,这样的阻燃层能对电极起到保护作用,能更好的将电极绑定在发热膜层,从而使发热布不仅耐揉搓和耐水洗,还发热均匀。除此之外,本技术在保证阻燃的前提下,也保证了发热布的柔软性。本技术中做的发热布,阻燃级别可以达到UL94

V0级;无阻燃层的发热布水洗40次后,电阻增长了4.3%;而有阻燃层的发热布水洗40次后,电阻只增长了1.3%,可见阻燃层的保护作用,使得发热布更耐水洗,性能更稳定。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中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的结构示意图;
[0020]1为贴有TPU膜的布料,2为热熔胶层,3为阻燃层,4为电极,5为发热膜层,6为贴有TPU膜的布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包括依次接触的上基底、阻燃层、电极、发热膜层和下基底;
[0023]所述阻燃层覆盖电极所在位置,所述阻燃层的宽度比所述电极的宽度大10~20mm;所述阻燃层的长度与电极的长度相等;所述阻燃层的厚度为50~320μm;
[0024]所述上基底包括贴有TPU膜的布料和热熔胶层,所述热熔胶层与所述阻燃层相接触;
[0025]所述下基底包括贴有TPU膜的布料。
[0026]在本技术中,所述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包括依次接触的布料、热熔胶层、阻燃层、电极、发热膜层和布料;其中,所述依次接触的布料和热熔胶层合成为上基底,与所述发热膜层接触的布料称为下基底。
[0027]在本技术中,所述下基层中的布料为贴有TPU膜层的布料;所述布料的厚度没有特殊的限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即可。
[0028]在本技术中,所述发热膜层优选为导电碳材料发热膜层,如碳纳米管发热膜层,石墨烯发热膜层或者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复合发热膜层;所述发热膜层的厚度优选为50
~500μm,更优选为100~400μm,最优选为200~300μm。
[0029]在本技术中,所述电极优选为铜箔电极、银浆电极、PI铜电极或银浆复合铜箔电极,更优选为银浆复合铜箔电极;所述铜箔的厚度优选为20~30μm,更优选为25μm;所述电极的长度可根据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的规格进行调整,所述电极的宽度优选为5~10mm,更优选为6~9mm,最优选为7~8mm。
[0030]在本技术中,所述阻燃层是由阻燃浆料在电极所在位置涂布得到,所述阻燃浆料包括阻燃材料、树脂和乳化剂,所述阻燃材料可以是阻燃剂、阻燃粉或者两者的复配,树脂是水性聚氨酯树脂。优选在,在本技术中,所述阻燃层的制备原料(重量份)如下:溴磷氮阻燃粉15~30份、水性聚氨酯树脂35~50份,乳化剂30~35份,优选为,溴磷氮阻燃粉20~30份、水性聚氨酯树脂40~45份,乳化剂30~35份。
[0031]在本技术中,所述阻燃层只涂覆并覆盖电极所在位置,所述阻燃层的长度与电极长度相等,宽度大于电极宽度,所述阻燃层的宽度优选比电极的宽度大10~20mm,更优选为12~18mm,如10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接触的上基底、阻燃层、电极、发热膜层和下基底;所述阻燃层覆盖电极所在位置,所述阻燃层的宽度比所述电极的宽度大10~20mm;所述阻燃层的长度与电极的长度相等;所述阻燃层的厚度为50~320μm;所述上基底包括贴有TPU膜的布料和热熔胶层,所述热熔胶层与所述阻燃层相接触;所述下基底包括贴有TPU膜的布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柔性导电发热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膜层为导电碳材料发热膜层;所述发热膜层的厚度为50~500μm。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淑芬汪伟刘兆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柔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