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等离子与熔融沉积技术的碳纳米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01995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6:41
基于熔融沉积技术生产的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品中连续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属于惰性界面,界面粘结效果较差,严重影响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品性能。碳纳米管的高强度、高比表面积等特性使其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并在复合材料中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添加碳纳米管,可提高连续纤维与基体间界面接触面积,增大二者间的机械啮合力。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熔融沉积技术与等离子分散碳纳米管技术结合,提出了一种碳纳米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方法。在熔融沉积打印连续纤维复合材料过程中,在连续纤维进入喷嘴前,利用等离子技术将碳纳米管喷涂在连续纤维表面,以提高连续纤维与基体间的粘结强度,从而提升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品的力学性能。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等离子与熔融沉积技术的碳纳米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涉及一种基于熔融沉积工艺的复合材料成型方法,特别涉及等离子技术分散碳纳米管与连续纤维预浸润的复合材料打印技术,属于增材制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熔融沉积技术(FDM)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FDM技术已成为当前热门的增材制造方式。受限于原材料自身的力学性能,所以产品成型零件的机械性能较低,限制了该技术进一步的发展。等离子分散技术作为一直辅助连续纤维表面改性方式,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受限于复杂的工艺流程以及较高的技术成本,使得该技术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0003]由于基于FDM技术的产品成型过程属于逐层累积固化的方式,为提高基于FDM技术的产品力学性能,所以采用连续纤维与原材料组成复合材料的方式进行打印强度的提升。但是连续纤维与原材料之间组成的界面属于惰性界面,界面之间粘连效果较差,并不能实现良好的浸润。针对制备零件中出现的层间粘结效果差、孔隙率高等问题,出现了在层间添加碳纳米管的方式。碳纳米管独特的六边形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碳纳米管同时在复合材料中也可以表现出良好的强度、韧性、抗疲劳性。通过添加碳纳米管,使得层间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升界面的范德华力。碳纳米管的加入使得连续纤维与原材料之间的粗糙度得到提升,会增大界面间的机械啮合力,产品在承载时更好的将载荷由原材料传递给连续纤维。等离子分散技术能够将碳管均匀的喷涂至纤维表面,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受限于工艺,所以并不能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
[0004]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的3D打印技术,将熔融沉积技术与等离子喷涂碳纳米管技术结合,综合利用两者的优点,既可以利用等离子分散技术喷涂碳纳米管来增大界面的啮合摩擦力,提高熔融沉积零件层间结合的效果,又能对连续纤维进行二次浸润,提高连续纤维的浸润效果,从而提升基于FDM技术制备产品的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等离子与熔融沉积技术的碳纳米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将熔融沉积技术与等离子技术进行复合,综合两种技术的优点,实现提高熔融沉积产品的力学性能和零件层间粘结效果。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一:连续纤维首先经过连续纤维预处理装置,其中连续纤维处理装置中含有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连续纤维经过预处理后成为外边包裹树脂材料的预浸润纤维丝束。
[0008]步骤二:预浸润丝束经过张紧轮装置进行张紧,张紧轮装置上配有热电偶进行加热,同时配以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的检测,保证张紧轮装置温度在树脂材料的玻璃化转变
温度之上。
[0009]步骤三:预浸润丝束经过张紧加热后紧接着进入等离子碳纳米管喷涂装置,该装置主要有碳纳米管分散装置和碳纳米管回收箱组成,碳纳米管分散装置主要通过等离子放电将碳纳米管分散喷涂在预浸润纤维丝束上,同时碳纳米管回收箱能够将多余的碳纳米管进行吸附回收。
[0010]步骤四:预浸润丝束经过碳纳米均匀喷涂后,通过纤维连接头进入加热块。加热块共有两个进料口,其中一个进料口用于预浸润纤维丝束进入,另一个进料口用于树脂材料的进入。加热块表面嵌有热电偶进行加热,同时表面的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查,加热至设定树脂材料熔融温度,上传信号至外接控制器,控制步进电机进行预浸润纤维束与树脂材料的输送。
[0011]步骤五:预浸润纤维束与树脂材料通过加热块中的内置管路进行熔融汇聚挤出,按照预定路径进行逐层打印,固化在成型平面上。待打印最后一层时,控制器控制等离子碳纳米管喷涂装置停止喷涂,零件打印完成。
[0012]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和益效是
[0013](1)、通过在进行等离子分散碳纳米管之前进行连续纤维的预浸润,提高了碳纳米管与预浸润纤维丝束的界面结合,从而改善纤维表面的界面摩擦力,增强了层间粘结效果。
[0014](2)、通过在打印材料中添加连续纤维与碳纳米管,从而提高了打印材料的承载能力,增强界面之间的承载力的传递,从而提高熔融沉积零件整体的机械性能,促进了等离子分散技术与熔融沉积技术的广泛的应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a)与图1(b)是本专利技术基于等离子与熔融沉积技术的碳纳米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示意图。图中,1.固化成型平面,2.喷头,3.加热块,4.原材料,5

1.连接架固定螺钉,5

2.传感器固定螺钉,6.预浸润连续纤维,7.张紧轮,8

1.张紧轮热电偶,8

2.加热块热电偶,9.纤维连接头,10.打印平台,11

1.加热块温度传感器,11

2.张紧轮温度传感器,12.散热风扇,13.散热管,14.碳管吸附回收盒,15.预浸润装置,16.连接架,17

1.连接架光轴,17

2.打印平台光轴,18.等离子分散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17]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基于等离子与熔融沉积技术的碳纳米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该技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加热块3内部有加热块温度传感器11

1和加热块热电偶8

2,加热块温度传感器11

1通过传感器固定螺钉5

2固定于加热块3中。加热块热电偶8

2通过过盈配合与加热块3进行固定。加热块3上方与纤维连接头9连接。加热块3在侧上方与散热管13连接,散热管13表面固定有散热风扇12,原材料4通过散热管13进入加热块3。加热块3下方与喷头2连接,用于材料的挤出。张紧轮7表面内置有张紧轮热电偶8

1和张紧轮温度传感器11

2。连续纤维经过预浸润装置15成为预浸润连续纤维6,预浸润连续纤维通过纤维连接头9进入加热块3。等离子分散装置18和碳管吸附回收盒14通过连接架固定螺钉5

1所固定在连接架16上。连接架光轴17

1通过外接步进电机实现X、Z方向上的运动。固化成型
平面1放置于打印平台10上,在打印平台10下方有打印平台光轴17

2,该打印平台光轴17

2通过外接步进电机实现平台Y方向的运动。
[0018]工作时,首先连续纤维经过预浸润装置15,使得纤维表面初步浸润,纤维表面包裹原材料,成为预浸润连续纤维6。张紧轮热电偶8

1对张紧轮7进行加热,此过程通过张紧轮温度传感器11

2进行检测。等温度升高至原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上,预浸润连续纤维6通过张紧轮7经过等离子分散碳纳米管阶段,等离子分散装置18会持续将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等离子与熔融沉积技术的碳纳米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步骤如下:步骤一:连续纤维首先经过连续纤维预处理装置,其中连续纤维处理装置中含有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连续纤维经过预处理后成为外边包裹树脂材料的预浸润纤维丝束。步骤二:预浸润丝束经过张紧轮装置进行张紧,张紧轮装置上配有热电偶进行加热,同时配以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的检测,保证张紧轮装置温度在树脂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上。步骤三:预浸润丝束经过张紧加热后紧接着进入等离子碳纳米管喷涂装置,该装置主要有碳纳米管分散装置和碳纳米管回收箱组成,碳纳米管分散装置主要通过等离子放电将碳纳米管分散喷涂在预浸润纤维丝束上,同时碳纳米管回收箱能够将多余的碳纳米管进行吸附回收。步骤四:预浸润丝束经过碳纳米均匀喷涂后,通过纤维连接头进入加热块。加热块共有两个进料口,其中一个进料口用于预浸润纤维丝束进入,另一个进料口用于树脂材料的进入。加热块表面嵌有热电偶进行加热,同时表面的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查,加热至设定树脂材料熔融温度,上传信号至外接控制器,控制步进电机进行预浸润纤维束与树脂材料的输送。步骤五:预浸润纤维束与树脂材料通过加热块中的内置管路进行熔融汇聚挤出,按照预定路径进行逐层打印,固化在成型平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宾牟宇松杨化林王廷利张秋爽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