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1712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包括底板、支座以及承载机构;支座包括第一支板与第二支板;承载机构包括第一结构板与第二结构板,第一结构板与第一支板通过第一转轴连接,第二结构板与第二支板通过第二转轴连接;还包括用于承载锚桩的支撑盖板以及用于对锚桩进行轴向限位的挡板;还包括用于对锚桩进行周向限位的第一可调节限位板与第二可调节限位板。该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通过机械旋转实现锚桩的甲板翻身,可以避免刚性限位产生的载荷集中,从而造成该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和锚桩结构损害,避免海固结构物安装、切除,可重复使用,匹配不同类型锚桩,操作简单,施工风险小,可以显著提高施工作业效率,降低海上施工作业成本。成本。成本。

Rotatable anchor pile turnover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海油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中,浮式生产平台系泊系统锚固基础承受着较大的水平荷载和向上荷载,其受力形式与固定式平台的承压桩不同。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系泊锚固基础主要有打入式锚桩和吸入式吸力锚基础两大类。其中,锚桩是一个中空的圆形钢结构,通过打桩锤将其埋置在海底。锚桩由于其细长比大,从运输到海上安装需进行海上翻身。
[0003]随着水深的增加,深水浮式生产平台需要锚桩基础提供更大的承载力,因此,深水锚桩具有直径大、长度长以及重量大等特点,翻身作业难度大,风险高。现有锚桩翻身基本采用临时性的刚性设计,单根锚桩在翻身完成后,往往发生结构的变形和损害,以致每一批次、每一类型锚桩都要进行重复设计,施工风险大,效率低、成本高。通常,只有大型起重船由于其吊高充足,才能完成深水锚桩要完成甲板翻身,但是我国大型起重船资源稀缺且船舶费用十分高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包括底板、设于所述底板上的支座、以及可转动安装于所述支座上用于承载锚桩的承载机构;
[0006]所述支座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板与第二支板;
[0007]所述承载机构包括相互平行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板与所述第二支板内侧的第一结构板与第二结构板,所述第一结构板与所述第一支板通过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二结构板与所述第二支板通过第二转轴连接;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结构板与所述第二结构板上用于承载锚桩的支撑盖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结构板与所述第二结构板用于对所述锚桩进行轴向限位的挡板;
[0008]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结构板与所述第二结构板外侧用于对所述锚桩进行周向限位的第一可调节限位板与第二可调节限位板。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板包括第一板状主体,所述第一板状主体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上端突出于所述第一板状主体的上端;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支板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连接;
[0010]所述第二结构板包括第二板状主体,所述第二板状主体的第一端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上端突出于所述第二板状主体的上端;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板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板上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安装部设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装配孔的内径,所述第一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所
述第二装配孔以将第一结构板与所述第一支板连接;
[0012]所述第二支板上设有第三装配孔,所述第二安装部设有第四装配孔,所述第三装配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第四装配孔的内径,所述第二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三装配孔和所述第四装配孔以将第二结构板与所述第二支板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支撑盖板设于所述第一板状主体和所述第二板状主体的上端;
[0014]所述支撑盖板为弧形结构,其弧度与所述锚桩弧度相近。
[0015]优选地,所述挡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突出于所述第一板状主体的部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突出于所述第二板状主体的部分的第二端。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第一端侧缘均为弧形面;
[0017]所述承载机构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第一端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弧度与所述弧形面的弧度相同。
[0018]优选地,所述弧形板的内侧还设有环状板,所述环状板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相对内侧,所述挡板设于所述环状板远离所述弧形板的一端。
[0019]优选地,所述底板上设有开槽,所述开槽与所述环状板对应设置。
[0020]优选地,所述弧形板的内侧还设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延伸至所述第一板状主体与所述第二板状主体的相对内侧;
[0021]所述加强筋板远离所述弧形板的一端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板状主体与所述第二板状主体的相对内侧面。
[0022]优选地,所述第一可调节限位板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突出于所述第一板状主体的部分;
[0023]所述第二可调节限位板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突出于所述第二板状主体的部分。
[0024]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突出于所述第一板状主体的部分的侧面设有沿其长度和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可调节限位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可调节限位板通过第一紧固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上,且所述第一可调节限位板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板状主体的上方;
[0025]所述第二安装部突出于所述第二板状主体的部分的侧面设有沿其长度和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可调节限位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可调节限位板通过第二紧固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上,且所述第二可调节限位板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板状主体的上方。
[0026]优选地,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为紧固螺栓。
[0027]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板状主体上侧连接处设有第一缺口;
[0028]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板状主体上侧连接处设有第二缺口。
[0029]优选地,所述承载机构为一体结构。
[0030]实施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通过机械旋转实现锚桩的甲板翻身,可以避免刚性限位产生的载荷集中,从而造成该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和锚桩结构损害,避免海固结构物安装、切除,可重复使用,匹配不同类型锚桩,操作简单,施工风险小,可以显著提高施工作业效率,降低海上施工作业成本。
附图说明
[0031]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32]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的分解图;
[0034]图3

图4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的作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6]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设于所述底板(1)上的支座(2)、以及可转动安装于所述支座(2)上用于承载锚桩(10)的承载机构(3);所述支座(2)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板(21)与第二支板(22);所述承载机构(3)包括相互平行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板(21)与所述第二支板(22)内侧的第一结构板(31)与第二结构板(32),所述第一结构板(31)与所述第一支板(21)通过第一转轴(23)连接,所述第二结构板(32)与所述第二支板(22)通过第二转轴(24)连接;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结构板(31)与所述第二结构板(32)上用于承载锚桩(10)的支撑盖板(3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结构板(31)与所述第二结构板(32)用于对所述锚桩(10)进行轴向限位的挡板(34);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结构板(31)与所述第二结构板(32)外侧用于对所述锚桩(10)进行周向限位的第一可调节限位板(4)与第二可调节限位板(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板(31)包括第一板状主体(311),所述第一板状主体(31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安装部(312),所述第一安装部(312)的上端突出于所述第一板状主体(311)的上端;所述第一安装部(312)与所述第一支板(21)通过所述第一转轴(23)连接;所述第二结构板(32)包括第二板状主体(321),所述第二板状主体(321)的第一端设有第二安装部(322),所述第二安装部(322)的上端突出于所述第二板状主体(321)的上端;所述第二安装部(322)与所述第二支板(22)通过所述第二转轴(2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21)上设有第一装配孔(211),所述第一安装部(312)设有第二装配孔(3121),所述第一装配孔(21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装配孔(3121)的内径,所述第一转轴(23)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孔(211)和所述第二装配孔(3121)以将第一结构板(31)与所述第一支板(21)连接;所述第二支板(22)上设有第三装配孔(221),所述第二安装部(322)设有第四装配孔(3221),所述第三装配孔(22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四装配孔(3221)的内径,所述第二转轴(24)穿设于所述第三装配孔(221)和所述第四装配孔(3221)以将第二结构板(32)与所述第二支板(2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板(33)设于所述第一板状主体(311)和所述第二板状主体(321)的上端;所述支撑盖板(33)为弧形结构,其弧度与所述锚桩(10)弧度相近。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34)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312)突出于所述第一板状主体(311)的部分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安装部(322)突出于所述第二板状主体(321)的部分的第二端。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旋转锚桩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朋飞李东生黄秀龙赵福臣汪智峰李怀亮周楠莫海燕王保森温洪波李清明曾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