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效率高的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0181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效率高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加药混凝单元池、沉降池、进水管、出水管、回流管以及泡沫排出管,进水管连接加药混凝单元池,所述加药混凝单元池末端连接沉降池,沉降池纵截面为上部敞口的六边形结构,沉降池的内侧上部设置有一缓冲池,缓冲池的下端两侧呈八字形倾斜设置有一缓冲托板,缓冲托板结合缓冲池底部形成一纳水腔,泡沫排出管与出水管上下间距设置且末端延伸至纳水腔内,泡沫排出管内侧端设置有一集中槽,出水管的内侧端设置有一排水连通管,沉降池的底部设置有一排污绞龙且在排污绞龙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加药混合,辅助高效沉降池结构提高沉降效果,可以在排水的同时清理水体泡沫,可以快速排出污泥。污泥。污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效率高的污水处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效率高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领域中,沉降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备,沉降池在污水处理中广为使用,现有的沉降池一般是加药混凝后的污水进入到沉降池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使得内部絮凝物、颗粒等沉降至沉降池底,通过排污管从下层将污泥排出,现目前物理沉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静置,即使于此,也依然会有不少杂质仍然掺杂在水中,无法快速沉降,其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沉降池结构单一,源源不断的污水在进入到沉降池后将会对沉降池原有液体造成冲击,往复如此,沉降效果较差。
[0003]除此之外,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依然存起如下缺陷:1排污泥速度慢,大都是采用负压式污泥排出的方向,缺乏主动排污泥的装置;2沉降池水体表面常常积存较多泡沫,不能分离清理,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效率高的污水处理装置,通过加药混合,辅助高效沉降池结构提高沉降效果,可以在排水的同时清理水体泡沫,可以快速排出污泥。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效率高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加药混凝单元池、沉降池、进水管、出水管、回流管以及泡沫排出管,所述加药混凝单元池包括依次连接的搅拌池、第一混凝池以及第二混凝池且每个池内均设置有折流板,所述搅拌池内还设置有一搅拌轴,所述进水管连接加药混凝单元池,所述加药混凝单元池末端连接沉降池,所述沉降池纵截面为上部敞口的六边形结构,沉降池的内侧上部设置有一缓冲池,缓冲池的下端两侧呈八字形倾斜设置有一缓冲托板,缓冲托板结合缓冲池底部形成一纳水腔,所述泡沫排出管与出水管上下间距设置且末端延伸至纳水腔内,泡沫排出管内侧端设置有一集中槽,所述集中槽为弧形状且其开口朝下,所述出水管的内侧端设置有一排水连通管,所述排水连通管垂直连接于出水管并与其连通,排水连通管的上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入水槽,所述沉降池的底部设置有一排污绞龙且在排污绞龙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孔,所述排污孔底部连接有排污管,所述回流管连接于排污管中部且其另一端连接至加药混凝单元池。
[0008]进一步的,所述排污孔包括有两个且分布于排污绞龙的前后两端,所述排污绞龙上的绞龙叶片由中间向两端旋转方向相反。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排水连通管与集中槽端分别延伸连接至沉降池两侧壁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托板与沉降池池壁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块与缓冲托板平行设置的分流缓冲板。
[0011]进一步的,所述排污管末端设置有阀门。
[0012](三)有益效果
[0013]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提到的一种效率高的污水处理装置,其通过加药混凝后,经沉降池进行快速沉降,可以达到较好的污水处理效果,沉降池采用六边形结构,结合缓冲池以及缓冲托板,一方面避免污水在进入到沉降池时直接对池内水形成冲击,另一方面倾斜折流结构可以提高大颗粒底部沉降的效果,大颗粒在接触池壁以及缓冲托板底部时,通过大摩擦,使得大颗粒杂质等能够更加快速的沉降,提高沉降效果,设置有泡沫排出管,通过排水连通管上的入水槽实现上部清水的排出,同时通过集中槽收集水体上部的泡沫并集中排出,设置有排污绞龙,大大提高污泥排出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中A部位局部放大图。
[0017]1‑
加药混凝单元池;2

沉降池;3

进水管;4

出水管;5

回流管;6

缓冲池;7

缓冲托板;8

泡沫排出管;9

集中槽;10

排水连通管;11

排污绞龙;12

排污孔;13

排污管;14

分流缓冲板;15

阀门;101

入水槽;102

搅拌池;103

第一混凝池;104

第二混凝池;105

折流板;106

搅拌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效率高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加药混凝单元池1、沉降池2、进水管3、出水管4、回流管5以及泡沫排出管8,所述加药混凝单元池1包括依次连接的搅拌池102、第一混凝池103以及第二混凝池104且每个池内均设置有折流板105,所述搅拌池102内还设置有一搅拌轴106,所述进水管3连接加药混凝单元池1,所述加药混凝单元池1末端连接沉降池2,所述沉降池2纵截面为上部敞口的六边形结构,沉降池2的内侧上部设置有一缓冲池6,缓冲池6的下端两侧呈八字形倾斜设置有一缓冲托板7,缓冲托板7结合缓冲池6底部形成一纳水腔,所述泡沫排出管8与出水管4上下间距设置且末端延伸至纳水腔内,泡沫排出管8内侧端设置有一集中槽9,所述集中槽9为弧形状且其开口朝下,所述出水管4的内侧端设置有一排水连通管10,所述排水连通管10垂直连接于出水管4并与其连通,排水连通管10的上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入水槽101,所述沉降池2的底部设置有一排污绞龙11且在排污绞龙11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孔12,所述排污孔12底部连接有排污管13,所述回流管5连接于排污管13中部且其另一端连接至加药混凝单元池1。
[0020]其中,所述排污孔12包括有两个且分布于排污绞龙11的前后两端,所述排污绞龙11上的绞龙叶片由中间向两端旋转方向相反;所述排水连通管10与集中槽9两端分别延伸连接至沉降池1两侧壁上;所述缓冲托板7与沉降池2池壁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块与缓冲托板3平行设置的分流缓冲板14;所述排污管13末端设置有阀门15。
[0021]本专利技术提到的一种效率高的污水处理装置,其在具体使用时,污水通过进水管3进入到搅拌池102以后,在搅拌池102内进行加药,并通过搅拌轴106进行搅拌,然后进入第一混凝池103以及第二混凝池104,最终在第二混凝池104末端经出水支管进入到沉降池2内的缓冲池6内,缓冲池6满后从两侧溢出,污水沿缓冲托板7向下滑落,该期间,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以及絮凝物等(以下简称大颗粒物质)接触缓冲托板7后由于较大摩擦力的缘故,大颗粒物质会依附于缓冲托板7并沿其倾斜状向下滑落,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设置多个分流缓冲板14,可以对污水进行分流,提高含大颗粒物质污水与倾斜板面的接触,提高沉降效果,经沉降池2下部的池壁继续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效率高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药混凝单元池(1)、沉降池(2)、进水管(3)、出水管(4)、回流管(5)以及泡沫排出管(8),所述加药混凝单元池(1)包括依次连接的搅拌池(102)、第一混凝池(103)以及第二混凝池(104)且每个池内均设置有折流板(105),所述搅拌池(102)内还设置有一搅拌轴(106),所述进水管(3)连接加药混凝单元池(1),所述加药混凝单元池(1)末端连接沉降池(2),所述沉降池(2)纵截面为上部敞口的六边形结构,沉降池(2)的内侧上部设置有一缓冲池(6),缓冲池(6)的下端两侧呈八字形倾斜设置有一缓冲托板(7),缓冲托板(7)结合缓冲池(6)底部形成一纳水腔,所述泡沫排出管(8)与出水管(4)上下间距设置且末端延伸至纳水腔内,泡沫排出管(8)内侧端设置有一集中槽(9),所述集中槽(9)为弧形状且其开口朝下,所述出水管(4)的内侧端设置有一排水连通管(10),所述排水连通管(10)垂直连接于出水管(4)并与其连通,排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琪程徐畅陈园园蒋素英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艾特克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