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98925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涉及存量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可移动式的开挖门架和循环通风系统,所述可移动式的开挖门架内部安装有移动轨道,且所述移动轨道顶部连接有全自动广角机械臂,所述全自动广角机械臂右侧设置有细格栅传送带,且所述细格栅传送带外部安置有密封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全自动广角机械臂对门架周围机械臂臂展范围的垃圾进行开挖,通过细格栅传送带将垃圾直接输送至筛分车间,整个传送带安装在密封罩内,密封罩采用透明PC耐力板,输送过程中垃圾中的水分及部分泥沙落入传送带下方的污水收集管,进入污水收集系统;传送过程中持续对密闭系统进行循环通风,可以对系统内的臭气进行置换处理。理。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存量垃圾处理
,具体为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的日益扩大,城市生活垃圾侵占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将垃圾普遍采取填埋再处理,减小地面垃圾的负担,在存量垃圾达到一定量时需要将垃圾挖出在处理
[0003]在填埋场存量垃圾治理项目推进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开挖治理过程产生臭气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且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造成项目推进困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目前主要采用挖掘机进行开挖,垃圾运输车进行转运,这种常规的模式在施工过程产生大量的臭气,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同时垃圾运输过程中也容易产生滴漏;如果遇到雨季,会严重影响工期,且开挖工作面覆盖不及时或者不严密,将造成雨水浸入垃圾堆体,增加渗滤液的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包括可移动式的开挖门架和循环通风系统,所述可移动式的开挖门架内部安装有移动轨道,且所述移动轨道顶部连接有全自动广角机械臂,所述全自动广角机械臂右侧设置有细格栅传送带,且所述细格栅传送带外部安置有密封罩,所述细格栅传送带底部安装有所述污水收集组件,且所述污水收集组件包括收集管道、总成管、振动电机、振动棒、收集池、隔板和固体存放室,所述收集管道底部连接有所述总成管,且所述总成管底部两侧均安装有所述振动电机,所述振动电机输出端连接有所述振动棒,所述总成管底部连接有所述收集池,且所述收集池内部安装有所述隔板,所述固体存放室安装于所述收集池一侧,所述循环通风系统安装于所述密封罩底部。
[0006]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罩右端顶部连接有除臭模块,且所述除臭模块包括风机、进气管道、喷淋塔、循环泵、过滤塔和排气口,且所述风机一端连接有所述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另一端连接有所述喷淋塔,且所述喷淋塔表面安装有所述循环泵,所述喷淋塔一侧连接有所述过滤塔,且所述过滤塔顶部设置有所述排气口。
[0007]进一步的,所述喷淋塔通过所述进气管道与所述密封罩相互连通,且所述进气管道与所述密封罩密封连接,而且所述密封罩截面呈圆柱状结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罩右端安装有筛分车间,且所述筛分车间与所述细格栅传送带相互连通。
[0009]进一步的,所述振动电机和所述振动棒关于所述总成管的中心位置对称分布,且所述总成管呈上宽下窄状结构,而且所述收集管道关于所述总成管顶部呈等距状分布。
[0010]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与所述收集池呈倾斜状分布,且所述隔板共设有两组。
[0011]进一步的,所述全自动广角机械臂的最大工作半径为2.5米,且所述全自动广角机械臂与所述移动轨道滑动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细格栅传送带的格栅尺寸为2mm,且所述细格栅传送带与所述密封罩相互套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罩采用透明PC耐力板,且所述密封罩与所述循环通风系统相连通。
[0014]进一步的,所述循环通风系统传送过程中持续对密闭系统进行循环通风,既可以对系统内的臭气进行置换处理,同时可以对垃圾进行干燥。
[0015]本技术提供了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通过全自动广角机械臂对门架周围机械臂臂展范围(工作半径2.5m内)的垃圾进行开挖,通过细格栅传送带(传送带格栅尺寸2mm)将垃圾直接输送至筛分车间,整个传送带安装在密封罩内,密封罩采用透明PC耐力板,输送过程中垃圾中的水分及部分泥沙落入传送带下方的污水收集管,进入污水收集系统;传送过程中持续对密闭系统进行循环通风,既可以对系统内的臭气进行置换处理,同时可以对垃圾进行干燥;
[0016]1、本技术可以避免开挖过程中产生的臭气扩散污染环境,同时开挖作业不受雨雪天气的影响;垃圾采用密闭的传送带进行输送,与常规的车辆运输相比,避免二次滴漏污染,同时减少现场的运输协调工作;在垃圾输送过程中可以对垃圾中的水分进行过滤收集,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及时处理,此外密闭传送带系统配套设置循环通风系统,进行通风换气的同时对传送带上的垃圾进行吹脱干燥。
[0017]2、本技术通过密封罩与细格栅传送带之间的相互配合设置,使其能够减小输送时垃圾散发的臭气外溢,并结合污水收集组件的设置,使得在输送的过程中能够使得垃圾中的水分及部分泥沙落入收集管道中,并由收集管道引导至总成管中,该总成管的两侧均安装有振动电机与振动棒,通过其工作能够使得振动棒匀速敲击在总成管的底部,进而能够加快污水的收集,并结合其底部的收集池,该收集池内部安装有两组倾斜状的隔板,同时隔板由细小的格栅构成,使得水分能够漏出掉落至收集池中,而杂质垃圾能够掉落固体存放室中,完成固液分离,方便后期的处理过程。
[0018]3、本技术通过循环通风系统的设置,在污水收集组件对细格栅传送带中的垃圾进行初步除湿收集后,通过循环通风系统能够持续对密闭系统内部进行循环通风,不急能够置换稀释系统内部的臭气,同时还能够加快对垃圾的干燥处理,方便后续的筛选车间的工作。
[0019]4、本技术通过除臭模块与密封罩之间的相互配合设置,使其能够通过风机将密封罩内部的臭气抽出,并通过进气管道引导至喷淋塔中,由喷淋塔内部的喷淋设备对臭气进行喷淋除臭,并通过过滤塔将气体排放,进而能够解决臭气扩散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的污水收集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的除臭模块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的系统流程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的平台以上施工平面流程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的平台以下施工侧面流程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可移动式的开挖门架;2、移动轨道;3、全自动广角机械臂;4、细格栅传送带;5、密封罩;6、污水收集组件;601、收集管道;602、总成管;603、振动电机;604、振动棒;605、收集池;606、隔板;607、固体存放室;7、循环通风系统;8、除臭模块;801、风机;802、进气管道;803、喷淋塔;804、循环泵;805、过滤塔;806、排气口;9、筛分车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27]请参阅图1

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包括可移动式的开挖门架1和循环通风系统7,可移动式的开挖门架1内部安装有移动轨道2,且移动轨道2顶部连接有全自动广角机械臂3,全自动广角机械臂3右侧设置有细格栅传送带4,且细格栅传送带4外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式的开挖门架(1)和循环通风系统(7),所述可移动式的开挖门架(1)内部安装有移动轨道(2),且所述移动轨道(2)顶部连接有全自动广角机械臂(3),所述全自动广角机械臂(3)右侧设置有细格栅传送带(4),且所述细格栅传送带(4)外部安置有密封罩(5),所述细格栅传送带(4)底部安装有污水收集组件(6),且所述污水收集组件(6)包括收集管道(601)、总成管(602)、振动电机(603)、振动棒(604)、收集池(605)、隔板(606)和固体存放室(607),所述收集管道(601)底部连接有所述总成管(602),且所述总成管(602)底部两侧均安装有所述振动电机(603),所述振动电机(603)输出端连接有所述振动棒(604),所述总成管(602)底部连接有所述收集池(605),且所述收集池(605)内部安装有所述隔板(606),所述固体存放室(607)安装于所述收集池(605)一侧,所述循环通风系统(7)安装于所述密封罩(5)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量垃圾全密闭井式开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罩(5)右端顶部连接有除臭模块(8),且所述除臭模块(8)包括风机(801)、进气管道(802)、喷淋塔(803)、循环泵(804)、过滤塔(805)和排气口(806),且所述风机(801)一端连接有所述进气管道(802),所述进气管道(802)另一端连接有所述喷淋塔(803),且所述喷淋塔(803)表面安装有所述循环泵(804),所述喷淋塔(803)一侧连接有所述过滤塔(805),且所述过滤塔(805)顶部设置有所述排气口(80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存量垃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雷肖光婷罗文姬徐菲陶俊波陈景运王想平江大水
申请(专利权)人:中城建胜义深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