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8097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6: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包括前机舱纵梁、前轮罩上边梁、A柱加强板、前轮罩加强板,所述前轮罩加强板一端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上边梁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A柱加强板中部,所述前轮罩加强板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机舱纵梁上,所述A柱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所述前机舱纵梁、所述前轮罩上边梁、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前轮罩加强板焊接成形成“口”字形闭环结构。通过设置多个梁结构对冲击能量进行传递和分散,冲击能量传递通道较多,能量分散合理,降低了驾驶室的变形量,降低了碰撞过程中对乘员的伤害值。害值。害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尤指一种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汽车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类汽车安全检测机构对汽车安全的检测标准越发严苛,汽车的高安全性、高质量、轻量化、低成本的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和青联。在汽车车身前部结构中,除了机舱前纵梁之外,前轮罩上边梁作为车身架构件,在结构性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轮罩上边梁沿着车辆纵向布置在前车轮上部,前端与机舱纵梁连接,后端与A柱下板连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及偏置碰撞时,前轮罩上边梁在吸收和传递碰撞能量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无有效连接,这种设计导致轮罩上边梁结构强度较弱,允许传递的纵向力较小,车辆正碰时纵梁上弯,轮罩变形、后移侵占了驾驶室和乘员空间,不能对乘员舱起到很好地保护作用,降低了整车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本技术通过在前轮罩上边梁与前机舱纵梁之间增加前轮罩加强板,通过设置多个梁结构对冲击能量进行传递和分散,冲击能量传递通道较多,能量分散合理,降低了驾驶室的变形量,降低了碰撞过程中对乘员的伤害值。同时,该闭合环式前机舱框架设计有多个纵横分布的连贯搭接结构梁,有效提高了整车弯扭转刚度,提升了NVH性能。
[0004]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通过前轮罩加强板与前轮罩组合成前轮罩焊接总成,提高前轮罩的强度,碰撞时减小前轮罩后移量,提高驾驶室和乘员空间的安全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包括前机舱纵梁、前轮罩上边梁、A柱加强板、前轮罩加强板,所述前轮罩上边梁的一端与前轮罩加强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上边梁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A柱加强板中部,所述前轮罩加强板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机舱纵梁上,所述A柱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
[0007]作为优选的,所述前机舱纵梁、所述前轮罩上边梁、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前轮罩加强板焊接连接成“口”字形闭环结构。
[0008]作为优选的,所述前轮罩加强板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设有V形夹角,所述第二部分为圆弧形;所述第二部分设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上设有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部分设有两块连接板,两所述连接板之间设第一凸台;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总成的一端点焊连接。
[0009]作为优选的,所述前机舱纵梁总成上设有两个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凸台适配,所述连接板于所述连接部通过点焊连接。
[0010]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面与前轮罩固定连接,形成前轮罩焊接总成;所述前轮罩加强板与所述前轮罩焊接形成腔体。
[0011]作为优选的,所述前机舱纵梁总成与所述前轮罩加强板连接所形成的第一夹角为90
°‑
180
°
;所述前轮罩加强板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总成连接形成的第二夹角为90
°‑
180
°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将前轮罩加强版与前轮罩组合成前轮罩焊接总成,将前轮罩焊接总成的一端与前轮罩上边梁总成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前机舱纵梁总成连接,前轮罩上边梁总成的另一端与A柱加强板中部连接,A柱加强板的下部与前机舱纵梁总成连接,从而形成“口”字形封闭结构;通过设置多个梁结构对冲击能量进行传递和分散,冲击能量传递通道较多,能量分散合理,降低了驾驶室的变形量,降低了碰撞过程中对乘员的伤害值。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前轮罩加强板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前轮罩加强板侧视图。
[0016]图4是本技术前机舱纵梁连接部放大图。
[0017]图5是本技术前轮罩焊接总成示意图。
[0018]图6是本技术在应对正面碰撞是的传力路径示意图。
[0019]附图标号说明:1-前机舱纵梁;101-连接部;102-凹槽;2

A柱加强板; 3-前轮罩上边梁;4-前轮罩加强板;41-第一部分;42-第二部分;411-连接板;412-第一凸台;421-第二凸台;422-支撑板;423-第二安装面;5-前轮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0021]请参阅图1

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包括前机舱纵梁1、前轮罩上边梁3、A柱加强板2、前轮罩5,所述前轮罩上边梁3的一端与前轮罩加强板4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上边梁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A柱加强板2中部,所述前轮罩加强板4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机舱纵梁1上,所述A柱加强板2的上部与所述前机舱纵梁1连接,所述前机舱纵梁1、所述前轮罩上边梁3、所述A柱加强板2、所述前轮罩加强板4焊接连接成“口”字形闭环结构。
[0022]请参阅图1

3所示,所述前轮罩加强板采用冲压成型,所述前轮罩加强板 4包括第一部分41、第二部分41,所述第一部分41与所述第二部分42之间设有V形夹角,所述第二部分42为圆弧形;所述第二部分42设有两个支撑板422,两个所述支撑板422之间设有第二凸台421,所述凸台421上设有第二安装面 423,所述第二安装面423与前轮罩5的前端采用点焊连接和紧固件连接,形成前轮罩焊接总成;所述支撑板422与所述前轮罩上边梁总成3的一端点焊连接,所述前轮罩上边梁总成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A柱加强板2的中部,所述前轮
罩上边梁总成3与所述A柱加强板2之间点焊连接或者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部分41设有两块连接板411,两所述连接板411之间设第一凸台412。通过圆弧形和V型夹角的设计能更好地与前轮罩和前机舱纵梁的连接,同时通过凸台的设计能更好提高前轮罩的强度。
[0023]请参阅图1

4所示,所述前机舱纵梁总成1上设有两个连接部101,两个所述连接部101之间设有凹槽102,所述凹槽102与所述第一凸台412适配,所述连接板411于所述连接部101通过点焊连接,所述机舱纵梁总成的一端与所述A柱加强板固定连接。
[0024]请参阅图1

5所示,所述第二安装面423与前轮罩5固定连接,形成前轮罩焊接总成;所述前轮罩加强板4与所述前轮罩焊5接形成腔体。组合成前轮罩焊接总成的目的是在组装的时候更加方便快捷。提高前轮罩的强度,碰撞时减小前轮罩后移量,提高驾驶室和乘员空间的安全性。
[0025]所述前机舱纵梁总成与所述前轮罩加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机舱纵梁、前轮罩上边梁、A柱加强板、前轮罩加强板,所述前轮罩上边梁的一端与前轮罩加强板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上边梁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A柱加强板中部,所述前轮罩加强板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机舱纵梁上,所述A柱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纵梁、所述前轮罩上边梁、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前轮罩加强板焊接连接成“口”字形闭环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纵梁与前轮罩上边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罩加强板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设有V形夹角,所述第二部分为圆弧形;所述第二部分设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上设有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部分设有两块连接板,两所述连接板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冷玉莹曾鑫
申请(专利权)人:轻橙时代深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