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97915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换热器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集流管,集流管具有贯穿集流管的管壁的第一开口;与集流管并排设置的管状件,管状件具有贯穿管状件的管壁的第二开口;以及连接管组件,连接管组件包括:连接管,连接管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以及分别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第一凸缘部的朝向集流管的表面与集流管的管壁的外表面连接并且第二凸缘部的朝向管状件的表面与管状件的管壁的外表面连接使得集流管与管状件通过第一开口、连接管和第二开口流体连通。由此,改进了换热器的质量并且降低了工艺难度。艺难度。艺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0001]本技术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包括集流管以及与集流管连接的收集集流管或储存罐等。集流管通过连接管与收集集流管或储存罐等连接并流体连通。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由此例如可以改进换热器的质量。
[000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具有贯穿集流管的管壁的第一开口;与集流管并排设置的管状件,所述管状件具有贯穿管状件的管壁的第二开口;以及连接管组件,所述连接管组件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其中第一凸缘部的朝向所述集流管的表面与集流管的管壁的外表面连接并且第二凸缘部的朝向所述管状件的表面与管状件的管壁的外表面连接使得所述集流管与所述管状件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所述连接管和第二开口流体连通。
[000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凸缘部的朝向所述集流管的表面与集流管的管壁的外表面的围绕第一开口的对应部分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第二凸缘部的朝向所述管状件的表面与管状件的管壁的外表面的围绕第二开口的对应部分具有相同的形状。
[000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集流管的轴线与所述管状件的轴线之间的角度在0度至5度的范围内。
[000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连接管的轴线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之间的角度在85度至90度的范围内。
[0008]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还包括:与所述集流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多个换热管以及与多个换热管交替排列的多个翅片。
[0009]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管状件是集流管、分配集管、收集集管或储存罐。
[0010]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和所述第二开口的直径中的每一个与所述连接管的内径的比值在0.95至1.05的范围内。
[0011]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连接管的内径在整个长度上相同。
[0012]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集流管的轴线与所述管状件的轴线平行并且所述连接管的轴线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和所述管状件的轴线垂直。
[0013]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集流管的管壁的外表面和所述管状件的管壁的外表面是圆柱面,并且第一凸缘部的朝向所述集流管的表面和第二凸缘部的朝向所述管状件的表面具有部分圆柱面的形状。
[001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连接管组件由管材形成,该管材内侧覆盖有用作焊料的复合层。
[001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连接管的管壁的厚度与第一凸缘部和/或第二凸缘部的厚度相等,并且所述连接管的管壁具有均匀的厚度。
[001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连接管组件在所述集流管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在所述管状件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
[0017]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0018]采用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器,例如,可以改进换热器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主视图;
[0020]图2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示意局部放大透视图;
[0021]图3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连接管组件的示意透视图;以及
[0022]图4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示意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2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换热器。具体而言,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作为蒸发器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换热器、膨胀阀等。
[0025]参见图1至图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集流管1,所述集流管1具有贯穿集流管1的管壁10的第一开口11;与集流管1并排设置的管状件2,所述管状件2具有贯穿管状件2的管壁20的第二开口21;以及连接管组件3。换热器100还可以包括与所述集流管1连接并流体连通的多个换热管5以及与多个换热管5交替排列的多个翅片6。参见图1至图4,所述连接管组件3包括:连接管30,所述连接管30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凸缘部310和第二凸缘部320。第一凸缘部310的朝向所述集流管1的表面311与集流管1的管壁10的外表面12连接并且第二凸缘部320的朝向所述管状件2的表面321与管状件2的管壁20的外表面22连接使得所述集流管1与所述管状件2通过所述第一开口11、所述连接管30和第二开口21流体连通。集流管1、管状件2和连接管30可以是圆管等。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例如两个、三个等)连接管组件3。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所述连接管组件3在所述集流管1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在所述管状件2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
[002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见图2至图4,第一凸缘部310和第二凸缘部320具有马鞍的形状。连接管组件3通过由管材通过在管材的两端冲压形成。第一凸缘部310和第二凸缘部320作为焊接部具有贴合集流管和管状件的弧面。第一凸缘部310的表面311和第二凸缘部320的表面321与集流管和管状件贴合。在钎焊炉内,集流管的表面的复合层熔化填充至集流管与第一凸缘部310的表面311之间的间隙,而管状件2的表面的复合层熔化填充至管状件2与第二凸缘部320的表面321之间的间隙,从而完成连接管组件3与集流管和管状件2的焊接。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连接管30的管壁的厚度大致均匀,并且连接管组件3
不需要插入集流管的管壁中的开口和管状件2的管壁中的开口。由于第一凸缘部310的表面311和第二凸缘部320的表面321为焊接面,由此增大了焊接面积,降低了焊接难度,并且焊接质量更加可靠。此外,连接管组件3不需要插入集流管的管壁中的开口和管状件2的管壁中的开口,因此不会阻碍流体流动,并且压降较小,同时连接管30的内径可以等于开口的直径,因此连接管30的水力直径较大,因而,压降较小。
[002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见图2至图4,第一凸缘部310的朝向所述集流管1的表面311与集流管1的管壁10的外表面12的围绕第一开口11的对应部分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第二凸缘部320的朝向所述管状件2的表面321与管状件2的管壁20的外表面22的围绕第二开口21的对应部分具有相同的形状。即,第一凸缘部310的表面311与集流管1的管壁10的外表面12的围绕第一开口11的环形部分相对应并具有相同的形状,而第二凸缘部320的表面321与管状件2的管壁20的外表面22的围绕第二开口21的环形部分相对应并具有相同的形状。例如,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具有贯穿集流管的管壁的第一开口;与集流管并排设置的管状件,所述管状件具有贯穿管状件的管壁的第二开口;以及连接管组件,所述连接管组件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其中第一凸缘部的朝向所述集流管的表面与集流管的管壁的外表面连接并且第二凸缘部的朝向所述管状件的表面与管状件的管壁的外表面连接使得所述集流管与所述管状件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所述连接管和第二开口流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凸缘部的朝向所述集流管的表面与集流管的管壁的外表面的围绕第一开口的对应部分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第二凸缘部的朝向所述管状件的表面与管状件的管壁的外表面的围绕第二开口的对应部分具有相同的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与所述管状件的轴线之间的角度在0度至5度的范围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轴线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之间的角度在85度至90度的范围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集流管连接并流体连通的多个换热管以及与多个换热管交替排列的多个翅片。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晶刘玉宝刘六香祝春兵杨静
申请(专利权)人:丹佛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