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面垃圾清理智能船动力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7749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面垃圾清理智能船动力机构,它包括有舵柄、上舵承、上舵承基座,上舵承基座固定在船体内,上舵承基座顶部安装有上舵承,上舵承基座上设有上下贯穿的缓冲室,上舵承基座底部连接有下舵承,下舵承底部向下穿过船体形成舵杆出口,下舵承内套装有内筒,内筒外周面与下舵承内腔壁之间设有下舵承润滑室。采用本方案后,可以大大降低各部件(相互套合的部件)之间的磨损率,从而增中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面垃圾清理智能船动力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船舶
,尤其是指一种水面垃圾清理智能船动力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有些河流、人工湖、浅水面、海水浴场等水域表面上漂浮着的塑料袋、泡沫、过量的水藻、树叶等垃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日积月累的污染物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因此,水面垃圾需要定时进行清理打捞。水面垃圾清理智能船目前最佳的清理工具,传统的智能船舵机动力系统,其舵杆与外筒之间均为紧密接触,即使采用润滑油润滑,也会造成较大的磨损,从而降低了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增加使用寿命、降低磨损的水面垃圾清理智能船动力机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面垃圾清理智能船动力机构,它包括有舵柄、上舵承、上舵承基座、舵杆、下舵承、加强复板、止舵环、舵叶、黄油嘴、润滑油管,上舵承基座固定在船体内,上舵承基座顶部安装有上舵承,上舵承基座上设有上下贯穿的缓冲室,上舵承基座底部连接有下舵承,下舵承底部向下穿过船体形成舵杆出口,下舵承内套装有内筒,内筒外周面与下舵承内腔壁之间设有下舵承润滑室,下舵承上连接有润滑油管,润滑油管入口与黄油嘴连接,润滑油管出口与下舵承润滑室连接,舵杆底部连接有舵叶,舵杆顶部向上穿过下舵承、内筒、上舵承基座、上舵承后与舵柄连接,舵杆下部设有止舵环。
[0005]所述的上舵承呈筒形,其外周面中部向外扩展形成连接环,连接环与上舵承基座顶部连接,上舵承内腔上部设有阶梯状的轴承台阶,上舵承内的舵杆上套装有内环,内环顶部向外扩展形成托台,托台由轴承台阶承托,托台顶部设有轴承环,轴承环上方的上舵承顶部设有盖环,盖环与舵杆套合。
[0006]所述的下舵承底部安装有底密封环,连接环与底密封环连接,内筒底部与底密封环之间层叠有数量大于2的密封圈。
[0007]所述的筒中部外周面内凹形成内筒槽,下舵承内腔中部设有外筒槽,内筒槽与外筒槽连接形成下舵承润滑室。
[0008]所述的上舵承基座呈筒形,筒形内腔为缓冲室,其外周面上延伸形成有数量大于3的加强支撑肋,上舵承基座顶部向外扩展形成定位环。
[0009]本技术在采用上述方案后,采用内环套装在舵杆上,使舵杆不与上舵承接触,降低上舵承的磨损率,磨损均由内环承受,即使损坏也只需要更换内环即可,内环顶部的托台防止内环在使用过程中下滑(对内环进行限位),黄油嘴将黄油(滑润油)注入下舵承润滑室,对下舵承和内筒进行润滑,内筒由底密封环承托,同时通过密封圈密封,防止漏油,缓冲室用于缓冲,防止舵杆与上舵承基座内腔壁接触,采用本方案后,舵杆与其它部件的接触面
小,同时通过内环、内筒缓冲,可以大大降低各部件(相互套合的部件)之间的磨损率,从而增加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所有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为: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水面垃圾清理智能船动力机构包括有舵柄2、上舵承4、上舵承基座8、舵杆9、下舵承10、加强复板11、止舵环12、舵叶13、黄油嘴14、润滑油管15,上舵承基座8固定在船体内,上舵承基座8顶部安装有上舵承4,上舵承4呈筒形,其外周面中部向外扩展形成连接环,连接环与上舵承基座8顶部连接,上舵承基座8呈筒形,筒形内腔为缓冲室,其外周面上延伸形成有数量大于3的加强支撑肋,上舵承基座8顶部向外扩展形成定位环。上舵承4内腔上部设有阶梯状的轴承台阶,上舵承4内的舵杆9上套装有内环,内环顶部向外扩展形成托台,托台由轴承台阶承托,托台顶部设有轴承环,轴承环上方的上舵承4顶部设有盖环,盖环与舵杆9套合。上舵承基座8上设有上下贯穿的缓冲室,上舵承基座8底部连接有下舵承10,下舵承10底部向下穿过船体形成舵杆出口,下舵承10内套装有内筒,内筒外周面与下舵承10内腔壁之间设有下舵承润滑室,下舵承10底部安装有底密封环,连接环与底密封环连接,内筒底部与底密封环之间层叠有数量大于2的密封圈。内筒中部外周面内凹形成内筒槽,下舵承10内腔中部设有外筒槽,内筒槽与外筒槽连接形成下舵承润滑室。下舵承10上连接有润滑油管15,润滑油管15入口与黄油嘴14连接,润滑油管15出口与下舵承润滑室连接,舵杆9底部连接有舵叶13,舵杆9顶部向上穿过下舵承10、内筒、上舵承基座8、上舵承4后与舵柄2连接,舵杆9下部设有止舵环12。
[0012]本实施例在采用上述方案后,采用内环套装在舵杆上,使舵杆不与上舵承接触,降低上舵承的磨损率,磨损均由内环承受,即使损坏也只需要更换内环即可,内环顶部的托台防止内环在使用过程中下滑(对内环进行限位),黄油嘴将黄油(滑润油)注入下舵承润滑室,对下舵承和内筒进行润滑,内筒由底密封环承托,同时通过密封圈密封,防止漏油,缓冲室用于缓冲,防止舵杆与上舵承基座内腔壁接触,采用本方案后,舵杆与其它部件的接触面小,同时通过内环、内筒缓冲,可以大大降低各部件(相互套合的部件)之间的磨损率,从而增中使用寿命。
[0013]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技术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面垃圾清理智能船动力机构,它包括有舵柄(2)、上舵承(4)、上舵承基座(8)、舵杆(9)、下舵承(10)、加强复板(11)、止舵环(12)、舵叶(13)、黄油嘴(14)、润滑油管(15),其特征在于:上舵承基座(8)固定在船体内,上舵承基座(8)顶部安装有上舵承(4),上舵承基座(8)上设有上下贯穿的缓冲室,上舵承基座(8)底部连接有下舵承(10),下舵承(10)底部向下穿过船体形成舵杆出口,下舵承(10)内套装有内筒,内筒外周面与下舵承(10)内腔壁之间设有下舵承润滑室,下舵承(10)上连接有润滑油管(15),润滑油管(15)入口与黄油嘴(14)连接,润滑油管(15)出口与下舵承润滑室连接,舵杆(9)底部连接有舵叶(13),舵杆(9)顶部向上穿过下舵承(10)、内筒、上舵承基座(8)、上舵承(4)后与舵柄(2)连接,舵杆(9)下部设有止舵环(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面垃圾清理智能船动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恺悌刘鑫周超王俊金子龙
申请(专利权)人:亚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