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嵌式扬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7235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扬声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内嵌式扬声器,包括外壳以及发声器;所述外壳包括背壳、底板以及围绕底板一周设置的扩音板,所述底板与扩音板之间构成扩音腔,所述底板位于扩音腔内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与背壳之间具有容纳腔,所述发声器固定安装在容纳腔内,所述凸部上对应于发声器开设有发声孔,所述凸部上固定安装有导声罩,所述导声罩的内壁与凸部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环状的第一导声道,所述第一导声道的起始端位于发声孔处形成第一折返区,所述导声罩的外壁与扩音板之间形成环状的第二导声道,所述第一导声道的末端与第二导声道相连通形成第二折返区;减小了扬声器整体的体积,对发声器进行了全方位保护,延长了使用寿命。了使用寿命。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嵌式扬声器


[0001]本技术涉及扬声器
,特别涉及一种内嵌式扬声器。

技术介绍

[0002]市面上常见的扬声器通常采用在发声装置上安装号角的方式来达到高声压的效果,但此类的扬声器通常由于号角的存在,导致整体的体积较大,对安装环境具备一定的条件,且发声装置裸露在外,容易在外界的环境因素下造成损伤,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该类型的结构所能提升的声压也相较有限,无法起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体积小、声压高的内嵌式扬声器。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内嵌式扬声器,包括外壳以及发声器;所述外壳包括背壳、底板以及围绕底板一周设置的扩音板,所述底板与扩音板之间构成扩音腔,所述底板位于扩音腔内形成有凸部,所述凸部与背壳之间具有容纳腔,所述发声器固定安装在容纳腔内,所述凸部上对应于发声器开设有发声孔,所述凸部上固定安装有导声罩,所述导声罩的内壁与凸部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环状的第一导声道,所述第一导声道的起始端位于发声孔处形成第一折返区,所述导声罩的外壁与扩音板之间形成环状的第二导声道,所述第一导声道的末端与第二导声道相连通形成第二折返区。
[0006]有益效果:本申请技术方案中,通过凸块外壁、导声罩以及扩音板内壁的设置,形成一个具备两次转折的通道,通过该结构的设计,将声音的输送路径进行了折叠,从而使得扬声器在保证扩音效果的同时减小了扬声器的前后距离,从而减小了扬声器整体的体积,使其能够适应更为广泛的安装环境,环状的第一导声道与第二导声道的设计,使得声波的损耗更小,也使得声音的发散更加均匀。同时,将发声器安装在由底板与背壳形成的容纳腔内,并通过扩音板绕设于底板一周的形式对其四周进行了保护,将发声器以内嵌的方式安装在整体的中间位置,能够有效地对内部的扬声器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裹保护,从而避免了外界环境对于扬声器的影响或者损伤,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0007]所述导声罩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凸部上。
[0008]有益效果:螺钉的固定方式将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使得两者的连接更加的牢固紧密,强度更高,具备更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0009]所述导声罩的内壁上对应于发声孔设置有导声块。
[0010]有益效果:通过导声块的设置,能够更好的对发声器的声音进行发散,减少声波的损耗,从而保证了声音输送的平稳性,保证声音输出的效果。
[0011]所述导声罩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内开设有用于螺钉穿过的通孔。
[0012]有益效果:导声罩与凸部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支撑柱的方式进行连接,一方面支撑柱能够有效地控制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得两者之间的距离更加均匀,声波朝向每个方向的
输出量相同,同时以支撑柱的方式将有效减小了声波运动方向上的阻拦,减小了声波的损耗,从而保证了最终扩音后的效果。
[0013]所述第一导声道与第二导声道构成起始端位于发声孔处的导声通道,所述导声通道随着与发声孔距离的增加宽度不断增大。
[0014]有益效果:通过该结构的设置,声波将在第一导声道与第二导声道的输送过程中进一步进行声波的扩大,以进一步的扩大最终的传输音量。
[0015]所述第一导声道与第二导声道的转角处均圆角过渡。
[0016]有益效果:通过倒角的设置,从而减少了声波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从而提高了最终输出的效果。
[0017]所述凸部与导声罩的横切面均呈圆形。
[0018]有益效果: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声波从任意方向移动的总距离相等,从而保证了扬声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所述内嵌式扬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所述内嵌式扬声器的剖面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发声器1、背壳2、底板3、扩音板4、凸部5、容纳腔6、导声罩7、发声孔8、第一导声道9、第二导声道10、导声块11、支撑柱12。
[0023]如图1

2所示,一种内嵌式扬声器,包括外壳以及发声器1;所述发声器1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所述外壳包括背壳2、底板3以及围绕底板3的边缘设置的一圈扩音板4,扩音板4整体呈前后贯通的筒状,其一端与底板3之间一体成型,另一端向外扩散形成更大的开口,起到了扩音作用,如图2所示,所述底板3与扩音板4之间构成扩音腔,底板3位于扩音腔的中心位置形成有凸部5,凸部5中空,在背壳2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底板3上以后形成容纳腔6,所述发声器1固定安装在容纳腔6内,所述凸部5上对应于发声器1开设有发声孔8,所述凸部5上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导声罩7,所述导声罩7的内壁与凸部5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环状的第一导声道9,所述第一导声道9的起始端位于发声孔8处形成第一折返区,声波将从发声孔8处发出,在接触到导声罩7内壁时在竖直平面上向着各个方向移动,进行偏移,并进入第一导声道9后再次偏移,从而完成第一次折返,所述导声罩7的外壁与扩音板4之间形成环状的第二导声道10,所述第一导声道9的末端与第二导声道10相连通形成第二折返区,声波在进入第二导声道10内时完成了第二次的折返。
[0024]为了提升声波的偏转质量,所述导声罩7的内壁上对应于发声孔8一体成型有导声块11,具体的,为导声罩7内壁向发声孔8凸起形成凸点,凸点与导声罩7的连接处设置有平滑圆角以减少声波的损耗。
[0025]为了减少声波的损耗,所述导声罩7的内壁上设置有4根支撑柱12,导声罩7与凸部5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支撑柱12形成均匀的间隙,以构成第一导声道9,所述支撑柱12内开设有用于螺钉穿过的通孔,以提供螺钉穿过导声罩7与凸部5进行固定,从而减小位于第一导
声道9内的阻挡面积,减少对于声波的损耗。
[0026]为了进一步减少声波的损耗,所述第一导声道9与第二导声道10的转角处均圆角过渡。
[0027]所述第一导声道9与第二导声道10构成起始端位于发声孔8处,末端位于输出端的导声通道,所述导声通道随着与发声孔8距离的增加宽度不断增大。
[0028]进一步的,所述凸部5与导声罩7的横切面均呈圆形。
[0029]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0030]在进行扬声器的组装时,将发声器1放入凸部5背部中空形成的空间内,将背板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底板3上,随后将导声罩7放置在凸部5上,调整位置,使得支撑柱12与凸部5上的螺纹孔相对应,随后通过螺钉对两者进行固定。在使用时,声音从发声器1内发出,在穿过发声孔8后,与导声罩7内壁上的导声块11相接触,并有导声块11进行导向,使得声波在竖直平面上向着各个方向移动,进行一次直角的偏移,随着声波继续移动,随后接触到第一导声道9的弯折处,进行第二次偏移,在两次偏移后则完成第一次折返,此时声波沿着第一导声道9向着底板3方向靠近,并在接触到底板3后进行第二次折返进入第二导声道10,最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嵌式扬声器,包括外壳以及发声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背壳(2)、底板(3)以及围绕底板(3)一周设置的扩音板(4),所述底板(3)与扩音板(4)之间构成扩音腔,所述底板(3)位于扩音腔内形成有凸部(5),所述凸部(5)与背壳(2)之间具有容纳腔(6),所述发声器(1)固定安装在容纳腔(6)内,所述凸部(5)上对应于发声器(1)开设有发声孔(8),所述凸部(5)上固定安装有导声罩(7),所述导声罩(7)的内壁与凸部(5)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环状的第一导声道(9),所述第一导声道(9)的起始端位于发声孔(8)处形成第一折返区,所述导声罩(7)的外壁与扩音板(4)之间形成环状的第二导声道(10),所述第一导声道(9)的末端与第二导声道(10)相连通形成第二折返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式扬声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弘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音沛乐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