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EM菌开发污泥内碳源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95612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9 2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过EM菌开发污泥内碳源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方法,首先向制备好的优化培养基中按照5%的接种量加入EM菌原液,在30℃、120rpm/min的摇床中培养活化18h后备用,将污泥放在容器中并放入摇床中以转速为120rpm/min进行混匀,然后将混匀后的污泥倒入到反应瓶中并按投加量为2%(V/V)的比例投入活化后的EM菌。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EM菌开发污泥的“内碳源”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有效开发内碳源以实现循环利用,使污泥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小、成本低,还可以提高污水脱氮除磷效率,从而实现污泥与污水的共处理,为工业化污泥提取有机碳源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方法。有机碳源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方法。有机碳源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过EM菌开发污泥内碳源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为一种通过EM菌开发污泥内碳源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负荷也越来越大,目前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进水碳源不足,导致脱氮除磷效果不佳,很难达到排放标准,因此如何进一步改进、优化该方法,提高其脱氮除磷效果,并且有效减少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已成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厂采取的对策为外加碳源(例如乙酸钠)提高C/N,但是该方法在提高脱氮除磷效率的同时也会大大增加运行成本,污泥产量大幅增加,而且化学试剂投加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对污水厂的长期运行极为不利。另一方面,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艺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由于污泥中含有有害物质,随意处置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对其进行处理费用占整个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 50%以上。寻求合适的方法来有效地实现污泥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也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未来处理处置污泥的趋势。
[0003]已有的研究表明,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中含有大量诸如蛋白质、多糖等有机质,这些物质经厌氧发酵后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可作为脱氮除磷过程中的碳源而得以循环使用,被称为“内碳源”,开发污泥“内碳源”在降低运行和处理成本的同时,还可以使产生的剩余污泥无害化,既能缓解环境压力又能减少资源浪费,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需求,开发“内碳源”已经成为城市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新趋势,但是在实现内碳源开发过程中发现,单一的物理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与其他方法联用,化学法由于会对设备以及环境造成影响,逐步会限制其应用,生物法对环境友好,处理效果可观。目前,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微生物已经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应用研究,因此本专利技术选用微生物制剂EM菌消化处理污泥,在快速释放污泥内碳源的同时,实现污泥减量和资源化。
[0004]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EM菌开发污泥内碳源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EM菌开发污泥内碳源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使用葡萄糖10g,蛋白胨5g,酵母浸膏0.25g,MgSO4
·
7H2O 0.25g, K2HPO4 1.0g,FeSO4
·
7H2O 0.015g,可溶性淀粉5.0g混匀制成优化培养基, pH值设置为7
±
0.2,然后将微生物含量为2
×
10^11/L的EM菌液按照5%的接种量加入优化培养基中,在30℃、
120rpm/min的摇床中培养活化18h后备用;
[0008]S2、将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放在容器中,放入摇床中以转速为120rpm/min 进行混匀;
[0009]S3、将混匀后的污泥取出并倒入到反应瓶中,并向反应瓶内按投加量为2% (V/V)的比例投入活化后的EM菌,使EM菌混入到混匀的污泥内;
[0010]S4、将反应瓶放入震荡培养箱中以转速120rpm/min、温度30℃培养72~120h;
[0011]S5、将培养处理后的污泥静置沉降2h后,将反应瓶放入到离心机中并在转速9500rpm/min下离心10min,经过离心得到的上清液为可用于生物脱氮的有机碳源。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在对大量污泥进行处理时,污泥与EM菌溶液能够在处理基座上进行混合,所述处理基座的顶端开设有若干输送槽,所述处理基座上还设置有若干混合仓,所述输送槽将所述混合仓贯穿,所述输送槽中安装有输送机构,所述混合仓中安装有混合机构,所述处理基座的侧方设置有输送管道,EM菌溶液通过输送管道输送到处理基座中的污泥中并在混合仓内与污泥混合。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仓内开设有混合腔,所述输送槽与所述混合腔相连通,所述处理基座首端的顶部位置处固定有入料斗。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处理基座的末端位置处开设有集中槽,所述处理基座末端的外表面上安装有排放管道,所述排放管道伸入到所述集中槽内并与所述集中槽相连通。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输送机构包括位于所述输送槽内的长轴、紧密焊接在所述长轴外围表面上的若干节螺旋叶片以及与所述长轴同轴连接的输送电机,所述处理基座的首端位置处设有电机座,所述输送电机固定在所述电机座上。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长轴与所述处理基座转动连接,所述混合仓的位置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螺旋叶片之间,所述螺旋叶片的外围表面上固定有若干搅拌杆。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机构包括横向贯穿所述混合仓的横轴、安装在所述混合仓的外侧并与所述横轴同轴连接的混合电机以及固定在所述横轴上的若干套柱,所述套柱的外围表面上固定有若干搅拌板。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仓的顶端安装有顶盖,所述顶盖顶端的左右两侧边缘处均固定有固定座,所述输送管道上连接有若干支管,所述支管将所述固定座贯穿,所述支管的底端连接有若干喷管,所述喷管贯穿所述顶盖并伸入到所述混合仓内。
[0019]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EM菌开发污泥的“内碳源”实现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有效开发内碳源以实现循环利用,使污泥得到有效利用,实现污泥资源化,环境污染小、成本低,还可以提高污水脱氮除磷效率,从而实现污泥与污水的共处理,为工业化污泥提取有机碳源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方法。
[0021]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的处理基座对污泥进行运输,并使用输送管道将培养后的EM菌注入到污泥中,使溶液能够在输送机构和混合机构的作用下充分与污泥混合,使污泥能够被EM菌充分反应。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EM菌生长条件的确定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不同投加量EM菌对污泥SOD的影响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不同投加量EM菌对污泥磷酸盐含量的影响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用于混合污泥与EM菌的设备的整体结构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用于混合污泥与EM菌的设备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0027]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处理基座的结构图;
[0028]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顶盖的结构图;
[0029]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输送机构的结构图;
[0030]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混合机构的结构图;
[0031]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输送管道的结构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过EM菌开发污泥内碳源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使用葡萄糖10g,蛋白胨5g,酵母浸膏0.25g,MgSO4
·
7H2O 0.25g,K2HPO4 1.0g,FeSO4
·
7H2O 0.015g,可溶性淀粉5.0g混匀制成优化培养基,pH值设置为7
±
0.2,然后将微生物含量为2
×
10^11/L的EM菌液按照5%的接种量加入优化培养基中,在30℃、120rpm/min的摇床中培养活化18h后备用;S2、将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放在容器中,放入摇床中以转速为120rpm/min进行混匀;S3、将混匀后的污泥取出并倒入到反应瓶中,并向反应瓶内按投加量为2%(V/V)的比例投入活化后的EM菌,使EM菌混入到混匀的污泥内;S4、将反应瓶放入震荡培养箱中以转速120rpm/min、温度30℃培养72~120h;S5、将培养处理后的污泥静置沉降2h后,将反应瓶放入到离心机中并在转速9500rpm/min下离心10min,经过离心得到的上清液为可用于生物脱氮的有机碳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EM菌开发污泥内碳源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大量污泥进行处理时,污泥与EM菌溶液能够在处理基座(1)上进行混合,所述处理基座(1)的顶端开设有若干输送槽(11),所述处理基座(1)上还设置有若干混合仓(12),所述输送槽(11)将所述混合仓(12)贯穿,所述输送槽(11)中安装有输送机构(2),所述混合仓(12)中安装有混合机构(3),所述处理基座(1)的侧方设置有输送管道(4),EM菌溶液通过输送管道(4)输送到处理基座(1)中的污泥中并在混合仓(12)内与污泥混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过EM菌开发污泥内碳源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仓(12)内开设有混合腔(121),所述输送槽(11)与所述混合腔(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悠刘琳刘紫旭李媛媛刘泳费守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