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供动压效应的含楔形油腔的推力轴承油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4827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9 2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提供动压效应的含楔形油腔的推力轴承油垫,推力轴承属于重型加工设备的核心部件,其组成包括:楔形油腔、回油槽、进油口,其特征在于:楔形油腔在上方看为矩形,侧方看为梯形,即两端高度不一,在油垫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着12个等大小的楔形油腔,每两个相邻楔形油腔之间设有回油槽,回油槽用来排出从楔形油腔排出的油,进油口在楔形油腔较低一侧中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油腔设计成楔形结构,在工作台达到一定转速时,可使轴承工作中产生动压效应,在动静压混合作用下增大了推力轴承的承载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作台的变形。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作台的变形。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作台的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提供动压效应的含楔形油腔的推力轴承油垫


[000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提供动压效应的含楔形油腔的推力轴承油垫,属于重型加工装备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的发展,重型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对加工过程中的加工精度、加工效率、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对重型推力轴承的研究。
[0003]在高速重载的工况下,承载力不足可能会引起底座变形,长时间持续工作可能会因局部温度过高而引起热变形,使得无法进行机械加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可提供动压效应的含楔形油腔的推力轴承油垫,使之在工作中同时具备静压支承和动压支承效应,增加了其工作中的承载能力,减小了因承载过大引起的变形,在相邻油腔间的回油槽可及时排出油腔中排出的润滑油,避免因温度过高影响工作,此结构可广泛应用于重型加工制造装备中。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提供动压效应的含楔形油腔的推力轴承油垫,对现存油垫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其组成包括:楔形油腔、回油槽、进油口,其特征在于:楔形油腔俯视图为矩形,主视图为梯形,即两端高度不一,在油垫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着12个等大小的楔形油腔,每两个相邻楔形油腔之间设有回油槽,回油槽用来排出从楔形油腔排出的油,进油口在楔形油腔较低一侧中间位置。
[0006]轴承启动时,首先液压泵将油通过分油器泵入楔形油腔中,在静压支承的作用下使花盘浮起,通过底座里的齿轮组带动花盘内环的齿圈实现工作台的转动。当工作台具有一定的速度后,通过工作台转动,带动润滑油向油腔楔形空间收敛方向运动产生动压效应,进而增大抗倾覆力矩,不仅增大了其承载能力,加工时还可抵消一部分切削力,而且避免了实际结构偏离理论设计模型。
[000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油垫的油腔设计成楔形结构,在工作台达到一定转速时,可使轴承工作中产生动压效应,在动静压混合作用下增大了推力轴承的承载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作台的变形,提高了推力轴承的转速上限。
附图说明
[0008]图1本技术的俯视图。
[0009]图2本技术的油垫上的楔形油腔三维结构图。
[0010]图3本技术的油垫的1/12在油腔中间平面剖视图。
[0011]图中标记:楔形油腔(1)、回油槽(2)、进油口(3)。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及实施方式。
[0013]结合图1,本技术的组成包括楔形油腔(1)、回油槽(2)、进油口(3),其特征在于:油垫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着12个等大小的楔形油腔(1),每两个相邻楔形油腔(1)之间设有回油槽(2),进油口(3)在楔形油腔(1)较低一侧中间。
[0014]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可提供动压效应的含楔形油腔的推力轴承油垫,使之在工作中同时具备静压和动压效应,增加了其工作中的承载能力,减小了因承载过大引起的变形量的大小,液压油由进油口(3)进入楔形油腔(1),在相邻楔形油腔(1)间的回油槽(2)可及时排出楔形油腔(1)中排出的润滑油,减小温升,避免因温度过高影响工作,此结构可广泛应用于重型加工制造装备中。当工作台沿楔形油腔(1)楔形空间收敛方向转动时带动润滑油使其沿楔形空间收敛方向运动可产生动压效应。当轴承启动时,首先液压泵将油泵入楔形油腔(1)中,在静压支承的作用下使花盘浮起,通过底座里的齿轮带动花盘内圈的齿轮实现工作台的转动。在动静压混合作用下进一步增大其承载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轴承变形量的大小。
[001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描述的只是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专利技术和改进都属于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提供动压效应的含楔形油腔的推力轴承油垫,其组成包括:楔形油腔、回油槽、进油口,其特征在于:在油垫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着12个等大小的楔形油腔,每两个相邻楔形油腔之间设有回油槽,进油口在油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冬刘飞霖张健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