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管机和分布式送风装置,风管机包括:机壳、风机、换热器、下回风口和下出风口,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均位于所述机壳中,所述下回风口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下端以从所述机壳的下方吸风,所述下出风口也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下端以朝所述机壳的下方出风,所述风管机仅通过所述下回风口回风,仅通过所述下出风口出风,所述下回风口与所述下出风口在水平方向间隔布置,所述下回风口能够吸入气流进入所述机壳中,并经过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并从所述下出风口吹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机组无需后回风和前回风,仅采用下出口和下回风,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和拆卸维护,降低加工难度,更加隐蔽,用户吊顶正面无开口,既美观又节省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管机和分布式送风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
,具体涉及一种风管机和分布式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家庭中央空调因为内机为吊顶安装(又称风管机),具有安装美观、占地空间小的优势,市场销售份额不断增加。目前主流的风管机具有两个风口,一个出风,一个进风。
[0003]壳体通常有在多个面上的开口,结构复杂,不方便安装和拆卸维护,不方便生产,成本较高,另外,现有主流风管机结构大多出风和回风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既不美观也不节省安装成本。越来越多的用户提出送风和回风在一个方向上的产品需求。
[0004]用户对于美观的需求,使得风口布置的位置隐蔽与否成为了顾客购买时的重要考量。
[0005]由于现有技术中的风管机通常在壳体的多个面上开口,结构复杂,不方便安装和拆卸维护,不方便生产,成本较高,另外,现有主流风管机结构大多出风和回风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既不美观也不节省安装成本等技术问题,因此本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风管机和分布式送风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风管机存在壳体的多个面上开口,结构复杂,不方便安装和拆卸维护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风管机和分布式送风装置。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风管机,其包括:
[0008]机壳、风机、换热器、下回风口和下出风口,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均位于所述机壳中,所述下回风口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下端以从所述机壳的下方吸风,所述下出风口也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下端以朝所述机壳的下方出风,所述风管机仅通过所述下回风口回风,仅通过所述下出风口出风,所述下回风口与所述下出风口在水平方向间隔布置,所述下回风口能够吸入气流进入所述机壳中,并经过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并从所述下出风口吹出。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下回风口与所述下出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相接或相邻且形成第一弯折结构。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包括贯流风叶,在竖直平面的投影面内,所述换热器为U形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与所述第四换热部相接或相邻且形成第二弯折结构,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三换热部相接或相邻且形成第三弯折结构;
[0011]所述机壳内部设置有风道,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风道中,所述风道也为U形风道。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包括轴流风叶,在竖直平面的投影面内,所述换热器为V形换热器,所述机壳内部设置有风道,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风道中,所述风道也为U形风道。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包括离心风叶,在竖直平面的投影面内,所述换热器为V形换热器,所述机壳内部设置有风道,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风道中,所述风道也为U形风道。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出风口处还设置有导流装置,在制冷模式时,所述导流装置能被控制运动以将气流朝向上方或侧面吹出,在制热模式时,所述导流装置能被控制运动以将气流朝向下方吹出。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回风口相对于所述下出风口而靠近墙壁设置。
[00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分布式送风装置,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还包括吊顶,所述风管机设置在所述吊顶的内部,所述吊顶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下回风口相对且连通,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下出风口相对且连通。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之间通过柔性材料进行连接;所述下回风口与所述第一风口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吊顶的底部还设置有维修口。
[0019]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风管机和分布式送风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通过在机壳的下端设置下回风口和下出风口,使得风管机的进风仅从下回风口进风,出风仅从下出风口出风,机组仅包含下方出风口,使得机组无需后回风和前回风,仅采用下出口和下回风,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和拆卸维护,降低加工难度,更加隐蔽,用户吊顶正面无开口,既美观又节省安装成本,不影响客户装修风格。并且本技术的风管机机组只有一个下维修口,无需正面开口,不包含正面的工程维修口,更方便、外观更美观。本技术的出风口处设计导流装置,使得尽量将热风向下方吹出,冷风向侧面或上方吹出,缓解单一出风口不能同时兼顾冷热风出风要求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风管机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2a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风管机机组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2b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风管机机组的另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风管机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的风管机机组的导流装置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制热模式下);
[0026]图5为本技术的风管机机组的导流装置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制冷模式下);
[0027]图6为本技术的分布式送风装置的送回风位置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9]1、机壳;10、风道;2、风机;21、贯流风叶;22、轴流风叶;23、离心风叶;3、换热器;31、第一换热部;32、第二换热部;33、第三换热部;34、第四换热部;4、下回风口;5、下出风口;6、导流装置;7、风管机;8、吊顶;81、第一风口;82、第二风口;9、柔性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如图1
‑
6,本技术提供一种风管机,其包括:
[0031]机壳1、风机2、换热器3、下回风口4和下出风口5,所述风机2和所述换热器3均位于所述机壳1中,所述下回风口4设置于所述机壳1的下端以从所述机壳1的下方吸风,所述下出风口5也设置于所述机壳1的下端以朝所述机壳1的下方出风,所述风管机仅通过所述下回风口4回风,仅通过所述下出风口5出风,所述下回风口4与所述下出风口5在水平方向间隔布置,所述下回风口4能够吸入气流进入所述机壳1中,并经过所述换热器3和所述风机2 并从所述下出风口5吹出。
[0032]本方案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需求,提出一种新型分布式送风风管机结构。
[0033]本技术通过在机壳的下端设置下回风口和下出风口,使得风管机的进风仅从下回风口进风,出风仅从下出风口出风,机组仅包含下方出风口,使得机组无需后回风和前回风,仅采用下出口和下回风,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和拆卸维护,降低加工难度,更加隐蔽,用户吊顶正面无开口,既美观又节省安装成本,不影响客户装修风格。
[0034]本技术:1.机组仅包含下方出风口,且风口上具有和工程风口安装的法兰边。(下出下回),降低加工难度,风道为U形风道,贴合U形冷凝器,使得结构更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1)、风机(2)、换热器(3)、下回风口(4)和下出风口(5),所述风机(2)和所述换热器(3)均位于所述机壳(1)中,所述下回风口(4)设置于所述机壳(1)的下端以从所述机壳(1)的下方吸风,所述下出风口(5)也设置于所述机壳(1)的下端以朝所述机壳(1)的下方出风,所述风管机仅通过所述下回风口(4)回风,仅通过所述下出风口(5)出风,所述下回风口(4)与所述下出风口(5)在水平方向间隔布置,所述下回风口(4)能够吸入气流进入所述机壳(1)中,并经过所述换热器(3)和所述风机(2)并从所述下出风口(5)吹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2)和所述换热器(3)设置于所述下回风口(4)与所述下出风口(5)之间,所述换热器(3)包括第一换热部(31)和第二换热部(32),所述第一换热部(31)与所述第二换热部(32)相接或相邻且二者形成第一弯折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2)包括贯流风叶(21),在竖直平面的投影面内,所述换热器为U形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部(33)和第四换热部(34),所述第三换热部(33)与所述第四换热部(34)相接或相邻且形成第二弯折结构,所述第二换热部(32)与所述第三换热部(33)相接或相邻且形成第三弯折结构;所述机壳(1)内部设置有风道(10),所述风机(2)和所述换热器(3)位于所述风道中,所述风道也为U形风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2)包括轴流风叶(22),在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际理,张亚国,陈万圣,薛寒冬,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