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及硅油扭振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壳体,所述减振器壳体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面以及连接所述两个端面的外圆,设置于任意一个所述端面的第一散热片,设置于所述外圆面的第二散热片,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片背离所述减振器壳体一侧的多个第一辅助散热结构,所述多个第一辅助散热结构沿所述端面的周向环形排列,每个所述第一辅助散热结构均具有沿所述端面径向延伸的散热通道,且所述第一辅助散热结构的散热通道靠近所述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大于所述散热通道远离所述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从而使得扭振减振器内硅油工作温度更低,寿命更长。寿命更长。寿命更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及硅油扭振减振器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及硅油扭振减振器。
技术介绍
[0002]扭振减振器指装在曲轴上用以产生阻尼力矩或反力矩以降低曲轴扭转振动振幅的部件,其能够大幅降低发动机曲轴轴系扭振,降低发动机轴系运转中的冲击和噪声,提升曲轴系使用寿命,目前输出功率较大的发动机所用的扭振减振器为硅油减振器,因工作工程中硅油温度会快速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后硅油会结焦甚至碳化,扭振减振器的减振作用降低或消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及硅油扭振减振器,用于有效降低硅油减振器内硅油工作温度,保证发动机可靠运行的目的。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包括:
[0006]减振器壳体,所述减振器壳体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面以及连接所述两个端面的外圆面;
[0007]设置于任意一个所述端面的第一散热片;
[0008]设置于所述外圆面的第二散热片;
[0009]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片背离所述减振器壳体一侧的多个第一辅助散热结构,所述多个第一辅助散热结构沿所述端面的周向环形排列;每个所述第一辅助散热结构均具有沿所述端面径向延伸的散热通道,且所述的第一辅助散热结构的散热通道靠近所述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大于所述散热通道远离所述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
[0010]上述部件中在减振器壳体的任意一个端面设置有第一散热片,在减振器壳体的外圆面设有第二散热片,使得第一散热片与第二散热片率先进行散热,起到初步散热的目的,其次在第一散热片上设置有尺寸逐渐变化的多个第一辅助散热结构,使得接触到减振器壳体的气体能够流经散热通道后,其流速增加,进一步使得减振器壳体表面气流速度增加,流速较大的气体能够更快的将减振器壳体内的热量带走,完成二次散热。两次散热的过程与传统等截面辅助散热片相比散热效率更高,从而使得扭振减振器内硅油工作温度更低,寿命更长。
[0011]可选地,所述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还包括:
[0012]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片背离所述减振器壳体一侧的多个第二辅助散热结构,且多个第二辅助散热结构沿所述端面的周向环形排列;每个所述第二辅助散热结构均具有沿所述端面径向延伸的第二散热通道,且所述第二散热通道靠近所述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大于所述散热通道远离所述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
[0013]可选地,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辅助散热结构之间设有所述第一辅助散热结构。
[0014]可选地,所述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还包括:
[0015]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片背离所述减振器壳体一侧的多个第三辅助散热结构,且多个第三辅助散热结构沿所述外圆面均匀分布;每个所述第三辅助散热结构均具有沿所述减振器壳体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三散热通道,且所述第三散热通道沿其延伸方向尺寸逐渐减小。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辅助散热结构、所述第二辅助散热结构和所述第三辅助散热结构均为渐缩管形状。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辅助散热结构、所述第二辅助散热结构和所述第三辅助散热结构均包括用于连接所述进风部与所述出风部的散热通道,所述进风部与所述出风部设在所述散热通道的两侧,所述进风部的尺寸大于所述出风部的尺寸。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辅助散热结构进风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辅助散热结构进风部的面积。
[0019]可选地,所述第一辅助散热结构出风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辅助散热结构出风部的面积。
[0020]可选地,所述第一辅助散热结构散热通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辅助散热结构散热通道的长度。
[002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还一种硅油扭振减振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散热装置。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减振器壳体侧视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第一辅助散热结构、第二辅助散热结构和第三辅助散热结构渐缩管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渐缩管尺寸示意图。
[0026]图中:1
‑
第一散热片、2
‑
进风部、3
‑
第二散热片、4
‑
第一辅助散热结构、5
‑
第二辅助散热结构、6
‑
第三辅助散热结构、7
‑
出风部、8
‑
散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包括:
[0029]减振器壳体,减振器壳体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面以及连接两个端面的外圆面;
[0030]设置于任意一个端面的第一散热片1;
[0031]设置于外圆面的第二散热片3;
[0032]设置于第一散热片1背离减振器壳体一侧的多个第一辅助散热结构4,多个第一辅助散热结构4沿端面的周向环形排列;每个第一辅助散热结构4均具有沿端面径向延伸的散热通道8,且第一辅助散热结构4的散热通道8靠近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大于散热通道8远离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
[0033]上述部件中在减振器壳体的任意一个端面设置有第一散热片1,在减振器壳体的外圆面设有第二散热片3,使得第一散热片1与第二散热片3率先进行散热,起到初步散热的目的,其次在第一散热片1上设置有尺寸逐渐变化的多个第一辅助散热结构4,使得接触到减振器壳体的气体能够流经散热通道8后,其流速增加,进一步使得减振器壳体表面气流速度增加,流速较大的气体能够更快的将减振器壳体内的热量带走,完成二次散热。两次散热的过程与传统等截面辅助散热片相比散热效率更高,从而使得扭振减振器内硅油工作温度更低,寿命更长。
[0034]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2,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还包括:
[0035]设置于第一散热片1背离减振器壳体一侧的多个第二辅助散热结构5,且多个第二辅助散热结构5沿端面的周向环形排列;每个第二辅助散热结构5均具有沿端面径向延伸的散热通道8,且第二辅助散热结构5的散热通道8靠近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大于散热通道8远离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
[0036]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1,任意相邻两个第二辅助散热结构5之间设有第一辅助散热结构4,错位均匀分布的第一辅助散热结构4与第二辅助散热结构5,能够更好的将减振器壳体的端面全方位覆盖,进一步的使得减振器壳体在工作过程中,未被第一辅助散热结构4散去的热量能够在第二辅助散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器壳体,所述减振器壳体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面以及连接所述两个端面的外圆面;设置于任意一个所述端面的第一散热片;设置于所述外圆面的第二散热片;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片背离所述减振器壳体一侧的多个第一辅助散热结构,所述多个第一辅助散热结构沿所述端面的周向环形排列;每个所述第一辅助散热结构均具有沿所述端面径向延伸的散热通道,且所述第一辅助散热结构的散热通道靠近所述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大于所述散热通道远离所述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片背离所述减振器壳体一侧的多个第二辅助散热结构,且多个第三辅助散热结构沿所述端面的周向环形排列;每个所述第二辅助散热结构均具有沿所述端面径向延伸的散热通道,且所述第二辅助散热结构的散热通道靠近所述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大于所述散热通道远离所述端面中心一端的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辅助散热结构之间设有所述第一辅助散热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硅油扭振减振器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片背离所述减振器壳体一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磊,刘宝玉,白玲,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