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内共振原理的齿轮系统扭转振动减振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内共振原理的齿轮系统扭转振动减振方法,其以内共振吸振器为载体,构建了1:1内共振能量传递通道,通过该通道将扭转振动能量传递到吸振器并耗散,有效削减了齿轮系统扭转振动振幅。
技术介绍
[0002]齿轮系统因其传动比准确、效率高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传动系统之一。但是,它在复杂的工作条件下不可避免地会振动,时变刚度激励、传递误差等内激励和多种外激励均为齿轮振动的重要原因。特别的,产生的扭转振动可能会显著降低传动性能并缩短齿轮寿命。因此,对齿轮扭转振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控制振动振幅的方法和手段是十分有必要的。鉴于此,众多学者研究降低齿轮扭转振动的控制方法。其中,被动式扭转振动减振方法大多依赖于增强系统阻尼的方式提高减振效果,但系统阻尼提高有一定限度,所以针对大幅度大能量振动,绝大多数方法表现不佳。而主动式振动控制方法虽减振效果较快,但对于无法预测的短暂突发型激励,减振效果不佳。并且主动式振动控制方法多面临高能耗、结构复杂、需提高稳定性等问题。因此,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性强、可以耗散大振幅振动、可以减小突发型激励和周期性激励的齿轮系统扭转振动减振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0003]齿轮系统的振动是非线性的,如果某模态频率和吸振器模态是可公度的,则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内共振。其实质是利用多个内共振模态存在的耦合作用关系,在这些模态之间建立起能量传递路径,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内部能量交换机制。通常,内共振被认为是有害的,但有学者首先利用内共振原理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内共振原理的齿轮系统扭转振动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构造被控扭转振动模态与吸振器模态之间的耦合项,形成内共振,将齿轮系统扭转振动能量转移到吸振器上,利用吸振器阻尼来消耗振动能量,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构建含有吸振器的单级渐开线直齿轮系统;吸振器安装在齿轮上,由质量单元m、刚度单元k以及阻尼单元c三部分组成;吸振器沿齿轮的径向做直线运动;步骤二:对步骤一中的齿轮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构建动力学模型时需考虑时变刚度激励、传递误差激励等内激励,以及齿轮系统可能受到的外激励;各种激励的参数可由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查询得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式(1)中,k
m
是齿轮的综合啮合刚度,c
m
是啮合阻尼,R
i
(i=p,g)为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基圆半径,θ
i
(i=p,g)是两个齿轮的扭转位移,I
i
(i=p,g)是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惯性扭矩,T
i
(i=p,g)是受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外载荷力矩;减振器沿从动齿轮的径向直线运动,其广义坐标为x,表示减振器质量单位相对于平衡位置的距离,r表示吸振器平衡位置与从动齿轮中心之间的距离;步骤三:将动力学方程写作矩阵形式,并对其进行解耦;系统动力学方程矩阵形式为,其中:其中:利用V=M
‑1K进行解耦,解耦后的动力学方程的形式为:其中:模态质量矩阵:
模态刚度矩阵:模态坐标矩阵:模态激励矩阵:步骤四:根据步骤三得到的解耦后的动力学方程,提炼被控模态及吸振器模态的动力学方程,本权利要求书中为:对提炼后的动力学方程(4)进行无量纲化,以便于计算;步骤五:利用多尺度法对动力学模型求解分析;引入小系数0<ε<<1,对动力学方程进行多尺度法求解后,得到的振动系统具有快变时间和一阶慢变时间的形式为:(1)关于快变时间的振动方程组为:(2)关于慢变时间的振动方程组为:设上述振动方程的解为如下形式:设上述振动方程的解为如下形式:其中A1(T1)和A2(T1)是慢时间T1的函数,cc表示前面各项的共轭;结合方程(6)至(8),得
到如下结果:到如下结果:步骤六:对动力学方程的解进行内共振分析;经数学处理,得到齿轮被控扭转振动模态与吸振器模态之间可以建立1:1的可公度关系,经计算和验证,最终得到:(E是与初始能量相关的积分常数);其中显然,此结果可以说明在无阻尼情况下,被控齿轮扭转模态和吸振器模态之间构建了能量交互通道,v>0表明两种模态能量均有界且此消彼长;步骤七:对动力学方程解进行稳定性判定;为更科学地说明模态能量在阻尼作用下逐渐衰减的过程,考察在平衡点的稳定性则:该系统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边宇枢,靳博涵,石春阳,高志慧,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