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气吸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91392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19:55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包括尾气吸收装置、冷凝回流管,所述冷凝回流管的上游端连接有第一管路,该第一管路竖直朝下延伸,用于与尾气源相连,所述冷凝回流管的下游端连接有第二管路,该第二管路与尾气吸收装置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第一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尾气吸收效率高,且具有节能的技术效果。且具有节能的技术效果。且具有节能的技术效果。

A tail gas absorp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化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尾气吸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噁唑啉是一种具有噁唑啉环的新型功能单体,可广泛应用于提料、医药、农业、塑料等领域,其反应过程中伴随每份产物将生成等当量的氨气副产。其反应为可逆反应。由于体系对氨气溶解度低,反应中氨气将缓慢逸出,若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且危害生产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包括灼伤人体皮肤、眼睛、呼吸道黏膜,严重甚至会引起肺水肿而导致死亡。
[0003]目前配套的尾气吸收系统类似于专利CN207445954U等方案。然而这些尾气吸收系统结构较为复杂,且耗能严重,不利于噁唑啉的生产。
[0004]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适用于噁唑啉生产尾气吸收系统及配套的尾气、吸收介质混合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其结构简单、尾气吸收效率高,且具有节能的技术效果。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包括尾气吸收装置、冷凝回流管,所述尾气吸收装置包括文丘管、第一混合单元、第二混合单元、循环管路,所述第一混合单元包括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中设有扰流旋片,所述扰流旋片沿第一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延伸,所述第二混合单元包括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中设有若干扰流叶片,这些扰流叶片分布在第二流通通道中,且相邻扰流叶片之间具有夹角,所述文丘管的扩散端与第一流体通道的上游端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上游端与第一流体通道的下游端连通,所述循环管路的一端与文丘管的入口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流体通道的下游端连接,该循环管路上设置循环泵,所述冷凝回流管的上游端连接有第一管路,该第一管路竖直朝下延伸,用于与尾气源相连,所述冷凝回流管的下游端连接有第二管路,该第二管路与文丘管的喉道段连通,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第一阀门。
[0007]所述循环管路上设有吸收液储罐,该吸收液储罐位于循环泵的下游。
[0008]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压力传感器。
[0009]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文丘管的扩散端的直径相同。
[0010]呈螺旋状延伸的扰流旋片对应第一流体通道下游端的终止端相对扰流旋片对应第一流体通道上游端的起始端旋转180
°

[0011]所述尾气源为反应釜。
[0012]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活性炭吸附段,位于第一阀门的上游。
[0013]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排空阀,位于活性炭吸附段的上游。
[0014]还包括油泵,所述油泵的上游端通过第三管路与第二管路连接,位于第一阀门的上游,油泵的下游端通过第四管路与第二管路连接,位于第一阀门的下游,所述第三管路上
设置第二阀门。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尾气吸收系统包括尾气吸收装置、冷凝回流管,其中,尾气吸收装置用于吸收尾气中的副产,冷凝回流管用于将汽相截留,而通过不凝气。所述尾气吸收装置包括文丘管、第一混合单元、第二混合单元、循环管路,其中,第一混合单元和第二混合单元协同配合,促进气液混合物充分混匀。所述第一混合单元包括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中设有扰流旋片,所述扰流旋片沿第一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延伸,对穿过第一流体通道的流体进行旋流。所述第二混合单元包括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中设有若干扰流叶片,这些扰流叶片分布在第二流通通道中,且相邻扰流叶片之间具有夹角,经过旋流后的流体进入第二流体通道,设置在第二流体通道中的若干扰流叶片对流经的流体形成剪切和分流,将流体中的较大气泡破碎为微气泡,可有效提高气相和液相的接触面积,促进气液混合,达到充分吸收尾气中副产的目的,在穿过第一混合单元和第二混合单元过程被充分混匀,既提高了吸收液的吸收效率,同时均匀机构无需额外动力,还可有效降低尾气吸收成本。所述文丘管的扩散端与第一流体通道的上游端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的上游端与第一流体通道的下游端连通,所述循环管路的一端与文丘管的入口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流体通道的下游端连接,该循环管路上设置循环泵,通过循环泵驱动吸收液在尾气吸收装置和循环管路之间循环,对尾气形成连续吸收,可有效提高吸收液的利用率。所述冷凝回流管的上游端连接有第一管路,该第一管路竖直朝下延伸,用于与尾气源相连,所述冷凝回流管的下游端连接有第二管路,该第二管路与文丘管的喉道段连通,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第一阀门,吸收液在流经文丘管喉道段时,由于管径的变化在喉道段形成负压,使得尾气源的尾气在负压作用下穿过冷凝回流管、第二管路进入文丘管内与吸收液形成混合,且在穿过冷凝回流管过程中,其中的汽相被冷凝为液态回流,避免物料损失。
[0017]2、第二管路上设有活性炭吸附段,位于第一阀门的上游,用于吸收尾气中有机物(未凝的汽相),避免污染吸收液。
[0018]3、第二管路上设有排空阀,位于活性炭吸附段的上游,在尾气源压力过大时可紧急排空,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0019]4、还包括油泵,所述油泵的上游端通过第三管路与第二管路连接,位于第一阀门的上游,油泵的下游端通过第四管路与第二管路连接,位于第一阀门的下游,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第二阀门,通常情况下,油泵处于关闭状态,当尾气源处于生成末期(反应进行至后期),尾气部分溶解于反应体系中,关闭第一阀门,开启第二阀门和油泵,对尾气源形成负压,与文丘管协同配合,促进溶解于反应体系中尾气逸出进行吸收处理,且还可促进反应正向进行,进而提高反应得率。
[0020]5、循环管路上设有吸收液储罐,该吸收液储罐位于循环泵的下游可通过该吸收液储罐添加新鲜的吸收液或者将吸收富液排出,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文丘管、第一混合单元、第二混合单元的连接示意图。
[0024]附图中,1为尾气吸收装置,2为冷凝回流管,3为文丘管,4为第一混合单元,5为第二混合单元,6为循环管路,7为第一流体通道,8为扰流旋片,9为第二流体通道,10为扰流叶片,11为循环泵,12为第一管路,13为第二管路,14为吸收液储罐,15为活性炭吸附段,16为油泵,17为第三管路,18为第四管路,a为第一阀门,b为第二阀门,c为排空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技术中,未标注具体结构或型号的设备、部件通常选用化工领域常规的设备或部件,未标注具体连接方式的通常为化工领域常规的连接方式或厂家建议的连接方式。
[0026]参见图1和图2,为一种尾气吸收系统的具体实施例。尾气吸收系统包括尾气吸收装置1、冷凝回流管2。所述尾气吸收装置1包括文丘管3、第一混合单元4、第二混合单元5、循环管路6。所述第一混合单元4包括第一流体通道7,所述第一流体通道7中设有扰流旋片8,所述扰流旋片8沿第一流体通道7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延伸,通常的,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尾气吸收装置(1)、冷凝回流管(2),所述尾气吸收装置(1)包括文丘管(3)、第一混合单元(4)、第二混合单元(5)、循环管路(6),所述第一混合单元(4)包括第一流体通道(7),所述第一流体通道(7)中设有扰流旋片(8),所述扰流旋片(8)沿第一流体通道(7)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延伸,所述第二混合单元(5)包括第二流体通道(9),所述第二流体通道(9)中设有若干扰流叶片(10),这些扰流叶片(10)分布在第二流体通道(9)中,且相邻扰流叶片(10)之间具有夹角,所述文丘管(3)的扩散端与第一流体通道(7)的上游端连通,所述第二流体通道(9)的上游端与第一流体通道(7)的下游端连通,所述循环管路(6)的一端与文丘管(3)的入口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流体通道(9)的下游端连接,该循环管路(6)上设置循环泵(11),所述冷凝回流管(2)的上游端连接有第一管路(12),该第一管路(12)竖直朝下延伸,用于与尾气源相连,所述冷凝回流管(2)的下游端连接有第二管路(13),该第二管路(13)与文丘管的喉道段连通,所述第二管路(13)上设置第一阀门(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路(6)上设有吸收液储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天宇梁子栋张丹蒋小琴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