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及识别安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0858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1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包括第一可控开关、第一供电单元、第一触发单元、主控单元和第一限制单元;第一可控开关包括第一开关部和第一控制部;第一触发单元用于控制第一供电单元和第一控制部两者之间的通断;主控单元与第一触发单元连接以检测其状态;主控单元通过第一限制单元与第一触发单元连接;第一限制单元用于限制第一供电单元一端、第一控制部和主控单元形成回路和/或使得第一供电单元一端、第一控制部和主控单元形成回路的状态下所形成的电流小于第一控制部的工作切换电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其不仅能实现识别功能,同时在软件失效时也不会导致第一可控开关的意外切换,更加安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识别安全电路。别安全电路。别安全电路。

Identification safety circuit module and identification safety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及识别安全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识别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是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及识别安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安规标准的日益完善,对家电负载安全保护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搅拌类负载带刀片产品的控制电路;现有技术如图5所示,没有硬件切断负载驱动回路,默认软件失效前提下,负载会出现不受控动作。无法通过升级后安规条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及识别安全电路,其不仅能实现识别功能,同时在软件失效时也不会导致第一可控开关的意外切换,更加安全。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一种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包括
[0006]第一可控开关,其包括第一开关部和用于控制第一开关部通断的第一控制部;
[0007]第一供电单元,其用于与所述第一控制部连接以为其供电;
[0008]第一触发单元,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和第一控制部以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和第一控制部两者之间的通断;
[0009]主控单元,其与所述第一触发单元和第一控制部连接的一端连接以检测所述第一触发单元的状态;
[0010]第一限制单元,所述主控单元通过第一限制单元与所述第一触发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限制单元用于限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一端、第一控制部和主控单元形成回路和/或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一端、第一控制部和主控单元形成回路的状态下所形成的电流小于所述第一控制部的工作切换电流。
[0011]流过所述第一控制部的电流大于所述第一控制部的工作切换电流时,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部处于非常规状态如闭合;流过所述第一控制部的电流小于所述第一控制部的工作切换电流时,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部处于常规状态如断开;
[0012]正常情况下,所述第一触发单元断开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和第一控制部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的一端不会和所述主控单元的端口形成回路;但是在软件失效的情况下即主控单元不受控,其端口可能会在所述第一触发单元断开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和第一控制部时与所述主控单元的一端形成回路而导致第一可控开关的第一开关部意外导通;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限制单元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软件失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第一开关部意外导通;且所述第一触发单元可以用于检测机器的状态;所述识别安全电路模块不仅能够实现对机器状态的识别,同时符合安规要求。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发单元为开关,所述第一控制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单元的正极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触发模块与所述第一供电单元的负极连接;所述主控
单元的第一检测端与所述第一触发模块和第一控制部连接的一端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触发单元为微动开关。
[0014]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第一触发单元没有被按下时,所述主控单元与第一触发单元连接的一端呈高电平,当所述第一触发单元被按下时,所述主控单元与所述第一触发单元连接的一端呈低电平;所述主控单元通过高低电平检测判断所述第一触发单元的状态,从而实现对机器状态的判断。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制单元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一端、第一控制部和主控单元形成回路的第一限制二极管。
[0016]采用上述结构,利用第一限制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以实现所述第一触发单元断开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和第一控制部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的一端不会和所述主控单元的端口形成回路。
[0017]具体的,所述第一控制部非和所述第一检测端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单元的电源正极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限制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一检测端连接、负极和所述第一控制部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部非和所述第一检测端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单元的电源负极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限制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一检测端连接、正极和所述第一控制部连接。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制单元包括第一限流电阻;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阻值大小选取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一端、第一控制部和主控单元形成回路的状态下所形成的电流小于所述第一控制部的工作切换电流。
[0019]若所述第一限制单元同时设置有所述第一限制二极管和第一限流电阻;当软件失效的情况下,如果存在所述第一限制单元中单一元器件也失效即第一限制二极管或第一限流电阻失效时,所述第一控制部不会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部切换为非常规状态,使得所述识别安全电路更加安全。
[0020]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控开关为继电器,所述继电器的线圈部分形成为所述第一控制部,所述继电器的触点部分形成为所述第一开关部。
[0021]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为继电器,则所述第一限制单元用于限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一端、第一控制部和主控单元形成回路和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一端、第一控制部和主控单元形成回路的状态下所形成的电流小于所述第一控制部的工作切换电流,即所述第一限制单元包括所述第一限制二极管和第一限流电阻;
[0022]具体的,所述供电单元的电源正极为+5V、电源负极为地;所述继电器的切换电流需要100mA左右,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阻值为1K 欧姆以使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一端、第一控制部和主控单元形成回路的状态下所形成的电流小于10mA。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包括控制三极管和控制电阻,所述控制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控制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基极连接,所述控制电阻形成为所述第一控制部,所述控制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开关部;所述控制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七电阻和所述第一触发模块连接。
[0024]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控制电阻有电流经过,则所述控制电阻两端有电压以将所述控制三极管导通;
[0025]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包括控制三极管和控制电阻,则所述第一限制单元用于使得
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一端、第一控制部和主控单元形成回路的状态下所形成的电流小于所述第一控制部的工作切换电流,即所述第一限制单元包括第一限制二极管;
[0026]此时所述第一限制二极管设置有两个,有效防止软件失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制单元的单一元器件失效时,所述第一控制部不会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部切换为非常规状态,使得所述识别安全电路更加安全。
[0027]进一步地,所述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包括第二可控开关,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开关端与所述第一开关部串联,所述主控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通断。
[0028]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开关端与所述第一开关部串联在机器的主回路中,当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导通且所述第一开关部导通时,主回路才被接通;具体的,所述第二可控开关为双向可控硅。
[0029]进一步地,所述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包括第二可控开关单元,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处于其第一可控状态下,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导通,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处于其第二可控状态下,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关断;所述主控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的状态以控制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可控开关(1),其包括第一开关部(101)和用于控制第一开关部(101)通断的第一控制部(102);第一供电单元(2),其用于与所述第一控制部(102)连接以为其供电;第一触发单元(3),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供电单元(2)和第一控制部(102)以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2)和第一控制部(102)两者之间的通断;主控单元(4),其与所述第一触发单元(3)和第一控制部(102)连接的一端连接以检测所述第一触发单元(3)的状态;第一限制单元(5),所述主控单元(4)通过第一限制单元(5)与所述第一触发单元(3)连接;所述第一限制单元(5)用于限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2)一端、第一控制部(102)和主控单元(4)形成回路和/或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2)一端、第一控制部(102)和主控单元(4)形成回路的状态下所形成的电流小于所述第一控制部(102)的工作切换电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单元(5)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2)一端、第一控制部(102)和主控单元(4)形成回路的第一限制二极管(501);所述第一限制单元(5)包括第一限流电阻(502);所述第一限流电阻(502)的阻值大小选取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2)一端、第一控制部(102)和主控单元(4)形成回路的状态下所形成的电流小于所述第一控制部(102)的工作切换电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1)为继电器,所述继电器的线圈部分形成为所述第一控制部(102),所述继电器的触点部分形成为所述第一开关部(101);或者所述第一可控开关(1)包括控制三极管(103)和控制电阻(104),所述控制电阻(10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控制三极管(103)的发射极和基极连接,所述控制电阻(104)形成为所述第一控制部(102),所述控制三极管(103)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开关部(10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可控开关(6),所述第二可控开关(6)的开关端与所述第一开关部(101)串联,所述主控单元(4)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6)的通断;所述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包括第二可控开关单元(7),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7)处于其第一可控状态下,所述第二可控开关(6)导通,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7)处于其第二可控状态下,所述第二可控开关(6)关断;所述主控单元(4)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7)的状态以控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6)的通断;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单元(7)包括第一三极管(701)和第二三极管(702),所述第一三极管(701)的集电极和第二可控开关(6)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701)的发射极和所述第二三极管(70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702)的发射极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6)导通的第一控制电平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701)和第二三极管(702)的基极和所述主控单元(4)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安全电路模块包括第一可控开关单元(8),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8)处于其第一可控状态下,所述第一供电
单元(2)和所述第一控制部(102)连接,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8)处于其第二可控状态下,所述第一供电单元(2)和所述第一控制部(102)断开连接,所述主控单元(4)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8)的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单元(8)包括第三三极管(801)和第四三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芳胜安英叶军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博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