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0218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所述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包括:座盆;座框总成,所述座框总成支撑于所述座盆的底部,且用于将所述座盆抬升或降落;靠背总成,所述靠背总成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座框总成的后端,且适于相对于所述座框总成转动至水平方向;后抬升组件,所述后抬升组件安装于所述座框总成,且用于驱动所述座盆的后端抬升或降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可以通过后抬升组件单独实现座盆后端的升降,也可以通过座框总成单独驱动座盆整体的升降,且可以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合使用,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个人习惯灵活调整座椅,大大提高了用户在乘车过程中的舒适度。车过程中的舒适度。车过程中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可调节座椅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座椅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和具有该骨架的可调节座椅。

技术介绍

[0002]对于长期驾车行驶的车主或者爱好自驾游的玩车人来说,存在将前排座椅临时放倒一键成床进行休息的需求。相关技术中,在座椅的靠背转动时,座垫的高度和角度可以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一键成床功能,但座垫的高度变化和角度变化通常保持固定,无法根据个人习惯进行对应调整,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可实现座盆的后端的单独抬升,也可实现座盆的整体抬升,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包括:座盆;座框总成,所述座框总成支撑于所述座盆的底部,且用于将所述座盆抬升或降落;靠背总成,所述靠背总成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座框总成的后端,且适于相对于所述座框总成转动至水平方向;后抬升组件,所述后抬升组件安装于所述座框总成,且用于驱动所述座盆的后端抬升或降落。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可以通过后抬升组件单独实现座盆后端的升降,也可以通过座框总成单独驱动座盆整体的升降,且可以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合使用,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个人习惯灵活调整座椅,大大提高了用户在乘车过程中的舒适度。
[0006]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后抬升组件包括:第一联动管,所述第一联动管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座框总成;第二联动管,所述第二联动管与所述第一联动管通过连接结构相连,且所述第二联动管与所述座盆的后端相连;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结构动力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结构带动所述第二联动管相对于所述第一联动管转动。
[0007]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左联动片、右联动片和齿板,所述左联动片用于将所述第一联动管的左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管的左端相连,所述右联动片用于将所述第一联动管的右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管的右端相连;其中,所述齿板套设于所述第一联动管且连接于所述左联动片或所述右联动片,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齿板动力连接。
[0008]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连接于电机轴的棘轮,所述齿板设有驱动齿部,所述棘轮与所述驱动齿部啮合。
[0009]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第二联动管设有抬升塑料件,所述抬升塑料件用于与所述座盆的后端相连。
[00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座框总成包括第二驱动机
构和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搭接板、边板、前联动片和后联动片;其中,所述前联动片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搭接板的前端和所述边板的前端之间,所述后联动片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搭接板的后端和所述边板的后端之间,所述搭接板位于所述边板的下方,且所述边板支撑于所述座盆的底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前联动片或所述后联动片动力连接以驱动所述边板相对于所述搭接板抬升或降落。
[0011]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联动机构为两组,且分别位于所述座框总成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两组所述联动机构中的至少一组对应的所述前联动片或所述后联动片动力连接。
[0012]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还包括:第三联动管和第四联动管,所述第三联动管用于将两组所述联动机构的搭接板的前端相连,所述第四联动管用于将两组所述联动机构的边板动力相连;其中,一组所述联动机构的后联动片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联动管与对应的搭接板的后端相连、中部与对应的所述边板的后端可转动地相连、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动力连接。
[0013]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电机丝杆和螺纹管,所述电机丝杆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电机轴,所述螺纹管螺纹套设于所述电机丝杆外,所述螺纹管与所述后联动片的第二端相连。
[0014]本技术又提出了一种可调节座椅。
[00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
[0016]所述可调节座椅和所述可调节座椅的骨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正常状态下);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成床状态下);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的轴测图(无座盆);
[0022]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中座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中座框总成的轴测图;
[0024]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中前抬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中后抬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中第三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的工作原理图;
[0028]图10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后抬升的工作原理图;
[0029]图1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前抬升的工作原理图。
[0030]附图标记:
[0031]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
[0032]座盆1,安装通孔11,座框总成2,第二驱动机构21,第二驱动电机211,电机丝杆212,螺纹管213,调高电机支架214,
[0033]联动机构22,搭接板221,边板222,前联动片223,后联动片224,第三联动管23,第四联动管24,电机固定支架25,靠背总成3,
[0034]前抬升组件4,第五联动管41,第六联动管42,第一左联动片431,第一右联动片432,第一抬升塑料件44,滑动槽441,第三驱动机构45,挡圈46,
[0035]后抬升组件5,第一联动管51,第二联动管52,左联动片531,右联动片532,齿板533,抬升塑料件54,第一驱动机构55,螺母销轴56,滑轨总成6。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座盆(1);座框总成(2),所述座框总成(2)支撑于所述座盆(1)的底部,且用于将所述座盆(1)抬升或降落;靠背总成(3),所述靠背总成(3)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座框总成(2)的后端,且适于相对于所述座框总成(2)转动至水平方向;后抬升组件(5),所述后抬升组件(5)安装于所述座框总成(2),且用于驱动所述座盆(1)的后端抬升或降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抬升组件(5)包括:第一联动管(51),所述第一联动管(51)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座框总成(2);第二联动管(52),所述第二联动管(52)与所述第一联动管(51)通过连接结构相连,且所述第二联动管(52)与所述座盆(1)的后端相连;第一驱动机构(55),所述第一驱动机构(55)的输出端与所述连接结构动力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连接结构带动所述第二联动管(52)相对于所述第一联动管(51)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左联动片(531)、右联动片(532)和齿板(533),所述左联动片(531)用于将所述第一联动管(51)的左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管(52)的左端相连,所述右联动片(532)用于将所述第一联动管(51)的右端与所述第二联动管(52)的右端相连;其中,所述齿板(533)套设于所述第一联动管(51)且连接于所述左联动片(531)或所述右联动片(532),所述第一驱动机构(55)的输出端与所述齿板(533)动力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55)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连接于电机轴的棘轮,所述齿板(533)设有驱动齿部,所述棘轮与所述驱动齿部啮合。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管(52)设有抬升塑料件(54),所述抬升塑料件(54)用于与所述座盆(1)的后端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座椅的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框总成(2)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卫熊培建唐从坤张敏肖磊杰于敬瑞隰朋张亚伟曹振华张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诺博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