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基坑回灌水处理装置,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包括装置主体、控制器、水泵,控制器嵌入设置在装置主体右侧中部,水泵设置在装置主体左侧底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过滤板、搅拌轮、搅拌杆、清洁块,清洁块具有良好的清洁能力,清洁块跟随搅拌杆转动时,对水流进行搅拌,加快水流流速,提高过滤效率,同时清洁块将纱网层上方的泥沙向上侧刮动,避免泥沙堆积在纱网层上方,造成纱网层堵塞,从而影响水流过滤效率。从而影响水流过滤效率。从而影响水流过滤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基坑回灌水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回灌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挖掘的基坑往往会进入回灌水影响施工的进度,由于基坑降水后,不可避免地造成基坑周围地下水位的下降,从而使基坑周边地面原有建筑物和地下构筑物因不均匀沉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减少以上影响或损伤,应在基坑与要保护的建筑物之间采取回灌措施,根据本基坑的地层特点,回灌措施采用坑外回灌井,此外为了解地下水位变化,及时调整回灌水量,还应在基坑周围设置水位观测井。
[0003]对于回灌水处理的研究,经过检索发现,有一篇专利号为 CN202020620879.0 ,公开了一种建筑基坑回灌水处理装置,该种建筑基坑回灌水处理装置设置有箱体、过滤机构、过滤筒、内长台、锥形过滤板、过滤孔、第一驱动电机、出泥管、端盖、有轴螺旋叶片、第二驱动电机、进水管、出水管、抽水泵、固定板、固定杆,有利于对回灌水中的泥沙进行过滤,通过锥形过滤板的旋转,泥沙不会沉积锥形过滤板的表面而将过滤孔堵住,从而保证了长时间过滤时的过滤速度,且过滤效果较好,泥沙的排出也较为方便。
[0004]该回灌水处理装置通过设置箱体、过滤机构、出泥管、端盖、有轴螺旋叶片、第二驱动电机、进水管、出水管和抽水泵,使其具有良好的过滤能力,其虽然能通过锥形过滤板旋转,但大量的泥沙堆积在过滤机构表面,还是会使过滤机构堵塞,导致过滤效率较低,同时只设置有一重过滤机构,过滤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于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过滤效率较低、过滤效果不佳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建筑基坑回灌水处理装置。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装置主体、控制器、水泵,所述控制器嵌入设置在装置主体右侧中部,所述水泵设置在装置主体左侧底端。
[0007]还包括防护机构,包括顶盖、内腔、支撑板、出水口、限位架、底轮,所述顶盖螺纹连接在装置主体顶部,所述内腔嵌入设置在装置主体内壁中部,所述支撑板一体设置在内腔中部左右两侧,所述出水口嵌入设置在内腔底部右侧,所述限位架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左侧底部,所述底轮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底部左右两侧;
[0008]过滤机构,包括导水管、第一抽水管、过滤板、纱网层、搅拌轮、搅拌杆、清洁块、电机、第二抽水管、过滤盖,所述导水管螺纹连接在水泵顶部,所述第一抽水管螺纹连接在水泵左侧,所述过滤板设置在支撑板内侧底部,所述纱网层嵌入设置在过滤板中部底端,所述搅拌轮设置在过滤板顶端中部,所述清洁块通过搅拌杆固定连接在搅拌轮外侧,所述电机设置在搅拌轮后侧,所述第二抽水管设置在过滤板右侧,所述过滤盖螺纹连接在第二抽水管底部外侧。
[0009]进一步的,所述装置主体顶部嵌入设置有螺纹槽,且装置主体通过螺纹槽与顶盖螺纹连接,且顶盖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把手。
[0010]进一步的,所述内腔底部呈向右侧倾斜设置,且内腔底部与出水口底部持平。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左侧嵌入设置有圆形通孔,且圆形通孔左侧设置有输导管,且输导管左侧与导水管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呈“L”状设置,且支撑板与过滤板契合,且过滤板顶部嵌入设置有若干个通孔,且通孔内侧设置有插销。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板呈半圆板状设置,且过滤板顶部与清洁块底部贴合。
[0014]进一步的,所述清洁块底部左侧呈倾斜状设置,且清洁块底部呈锯齿状。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抽水管为橡胶软管,且第一抽水管左侧外壁螺纹连接有过滤盖,且第二抽水管顶部后侧设置有水泵。
[0016]1、该种建筑基坑回灌水处理装置设置有过滤板、搅拌轮、搅拌杆、清洁块,清洁块具有良好的清洁能力,清洁块跟随搅拌杆转动时,对水流进行搅拌,加快水流流速,提高过滤效率,同时清洁块将纱网层上方的泥沙向上侧刮动,避免泥沙堆积在纱网层上方,造成纱网层堵塞,从而影响水流过滤效率。
[0017]2、其次,还设置有内腔、第一抽水管、纱网层、第二抽水管、过滤盖,内腔具有良好的沉积能力,能将泥沙渣滓沉积在右侧底部,便于沉积泥沙渣滓的清理排出工作,能有效提高水质的纯净度,进行回灌时,通过第一抽水管上的过滤盖过滤、纱网层过滤、第二抽水管上的过滤盖过滤,三重过滤的设置,能极大的减少回灌水流中的泥沙含量,能有效提高水流的纯净度。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过滤板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搅拌轮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图1的A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的图3的B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装置主体1,顶盖101,内腔102,支撑板103,出水口104,限位架105,底轮106,控制器2,导水管3,水泵4,第一抽水管401,过滤板5,纱网层501,搅拌轮6,搅拌杆601,清洁块602,电机603,第二抽水管7,过滤盖701。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实用实施例的建筑基坑回灌水处理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建筑基坑回灌水处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控制器2、水泵4,控制器2嵌入设置在装置主体1右侧中部,水泵4设置在装置主体1左侧底端。
[0026]如图1所示,建筑基坑回灌水处理装置包括防护机构,防护机构包括顶盖101、内腔102、支撑板103、出水口104、限位架105、底轮106,顶盖101螺纹连接在装置主体1顶部,内腔102嵌入设置在装置主体1内壁中部,支撑板103一体设置在内腔102中部左右两侧,出水口104嵌入设置在内腔102底部右侧,限位架105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1左侧底部,底轮106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1底部左右两侧。
[0027]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装置主体1顶部嵌入设置有螺纹槽,且装置主体1通过螺纹槽与顶盖101螺纹连接,且顶盖101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把手,使顶盖101与装置主体1的分离操作更加方便快捷,便于清理内腔102工作;
[0028]其中,内腔102底部呈向右侧倾斜设置,且内腔102底部与出水口104底部持平,内腔102具有良好的沉积能力,能将泥沙渣滓沉积在右侧底部,便于沉积泥沙渣滓的清理排出工作,能有效提高水质的纯净度;
[0029]进一步的,支撑板103左侧嵌入设置有圆形通孔,且圆形通孔左侧设置有输导管,且输导管左侧与导水管3连接,使得外部回灌的水能通过输导管导入设备内部,被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基坑回灌水处理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控制器(2)、水泵(4),所述控制器(2)嵌入设置在装置主体(1)右侧中部,所述水泵(4)设置在装置主体(1)左侧底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机构,包括顶盖(101)、内腔(102)、支撑板(103)、出水口(104)、限位架(105)、底轮(106),所述顶盖(101)螺纹连接在装置主体(1)顶部,所述内腔(102)嵌入设置在装置主体(1)内壁中部,所述支撑板(103)一体设置在内腔(102)中部左右两侧,所述出水口(104)嵌入设置在内腔(102)底部右侧,所述限位架(105)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1)左侧底部,所述底轮(106)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1)底部左右两侧;还包括过滤机构,包括导水管(3)、第一抽水管(401)、过滤板(5)、纱网层(501)、搅拌轮(6)、搅拌杆(601)、清洁块(602)、电机(603)、第二抽水管(7)、过滤盖(701),所述导水管(3)螺纹连接在水泵(4)顶部,所述第一抽水管(401)螺纹连接在水泵(4)左侧,所述过滤板(5)设置在支撑板(103)内侧底部,所述纱网层(501)嵌入设置在过滤板(5)中部底端,所述搅拌轮(6)设置在过滤板(5)顶端中部,所述清洁块(602)通过搅拌杆(601)固定连接在搅拌轮(6)外侧,所述电机(603)设置在搅拌轮(6)后侧,所述第二抽水管(7)设置在过滤板(5)右侧,所述过滤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慧慧,熊晓亮,岑维杰,吴海峰,赵华,陈胜煜,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