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89436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吸附反应池,吸附反应池上设置有反应池进水管、污水进水管、过水孔和反应池出水管,反应池出水管通过进水泵与排泥沉淀池相连接,排泥沉淀池上设置有出泥口和排泥沉淀池出水管,排泥沉淀池出水管和过水孔分别与延时曝气池相连接,延时曝气池上设置有延时曝气池出水管和延时曝气池进水管,延时曝气池出水管与回流沉淀池的进水管相连接,回流沉淀池上设置有出水口和回流管,回流管通过污泥回流泵分别与反应池进水管和延时曝气池进水管相连接。利用排放污泥的吸附效果对待处理的废水去除部分COD及难降解有机物,同样面积的沉淀池表面负荷低,沉淀池出水SS低,流程简单,节能降耗。耗。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工艺
,特别涉及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好氧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在好氧池内通过补充氧气利用微生物在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各种活性污泥法是目前污水处理最广泛应用的方法;近年来A/O法、A/B、A2/O法、氧化沟、SBR等工艺被广泛应用。A/O法、A2/O法、氧化沟工艺没用利用到污泥的吸附效果,沉淀池完成污泥回流及排放污泥的功能,沉淀池的进水需附加排泥水量造成沉淀池表面负荷降低,沉淀池污泥浓度低在排放污泥时要单独设置污泥浓缩池。A/B工艺利用污泥的吸附效应,但A段和B段分设沉淀池,并且污泥压滤的混合水要全部进入A池处理,流程复杂。
[0003]人们不断进行改进废水处理的好氧反应工艺,公告号为:CN 104986854 B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污泥回流控制系统、方法及污水处理系统,该污水处理系统由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清水区和污泥区组成,该系统产生的剩余进入污泥池后逐渐进入内源呼吸状态,消解部分污泥,不能消解的剩余微生物进入高负荷的厌氧区,重新激发活性。该系统没有污泥排放,但正常的污水处理过程好氧阶段产生的污泥量大,完全依靠厌氧消化处理需设置较大的污泥消化系统。同时污泥消化污泥需进行浓缩提高污泥浓度,该系统直接将好氧池的泥水混合物引入污泥区,澄清的溢流水量大,且将好氧池的溶解氧引入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导致厌氧系统失效,无法实现污泥减量。另外大量的水在该系统循环处理,该专利技术的成本高,工艺流程长,费用高。r/>[0004]公告号为:CN 107337277 A的中国专利公开的A2O多点排泥系统及排泥方法,该方法包括依次排列连通的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所述厌氧池的出口端,缺氧池的出口端和好氧池的入口端分别安装有排泥装置;需设置三点排泥,且缺氧池的出口端和好氧池的入口端的排泥装置距离近设置重复。排泥过程产生的混合液需全部回到厌氧池,流程复杂。
[0005]污水好氧处理的活性污泥菌胶团是活性污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在活性污泥在二沉池沉淀,一部分回流好氧池,一部分排放,排放的活性污泥的吸附效果没有利用。在处理过程中利用排放污泥的吸附效果将减小好氧负荷,同时减少污水处理过程的产泥量。
[0006]因此,研发一种流程简单的高效废水处理能利用排放污泥的吸附效果进而低剩余污泥产量的好氧工艺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提供一种流程简单的高效废水处理能利用排放污泥的吸附效果进而低剩余污泥产量的好氧工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吸附反应池,所述吸附反应池上设置有反应池进水管、污水进水管、过水孔和反应池出水管,所述反
应池出水管通过进水泵与排泥沉淀池相连接,所述排泥沉淀池上设置有出泥口和排泥沉淀池出水管,所述排泥沉淀池出水管和所述过水孔分别与延时曝气池相连接,所述延时曝气池上设置有延时曝气池出水管和延时曝气池进水管,所述延时曝气池出水管与回流沉淀池的进水管相连接,所述回流沉淀池上设置有出水口和回流管,所述回流管通过污泥回流泵分别与所述反应池进水管和所述延时曝气池进水管相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反应池内要安装混匀装置,所述吸附反应池污泥浓度偏差控制在10%以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延时曝气池溶解氧大于1.5mg/L。
[0011]进一步地,所述延时曝气池与所述吸附反应池体积比大于2。
[0012]进一步地,所述延时曝气池内设置有曝气器和排流器。
[0013]进一步地,所述延时曝气池内污泥浓度不低于2500mg/L。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产生了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利用了需排放污泥的吸附效果先对废水进行吸附,去除部分COD及难降解有机物。进而降低好氧生化处理的COD负荷从而降低延时曝气池的有机负荷,实现了好氧过程的污泥减量。排泥沉淀池主要功能是污泥回流,进入回流沉淀池的流量降低,同样面积的沉淀池表面负荷降低,回流沉淀池的沉淀效果提高,出水SS低。本专利技术流程简单,可实现高COD污水好氧有效处理。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系统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1

吸附反应池,12

反应池进水管,13

污水进水管,14

过水孔,15

反应池出水管,2

进水泵,3

排泥沉淀池,31

出泥口,32

排泥沉淀池出水管,4

延时曝气池,41

延时曝气池出水管,42

延时曝气池进水管,43

曝气器,44

排流器,5

回流沉淀池,51

出水口,52

回流管,6

污泥回流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18]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吸附反应池1,所述吸附反应池1上设置有反应池进水管12、污水进水管13、过水孔14和反应池出水管15,所述反应池出水管15通过进水泵2与排泥沉淀池3相连接,所述排泥沉淀池3上设置有出泥口31和排泥沉淀池出水管32,所述排泥沉淀池出水管32和所述过水孔14分别与延时曝气池4相连接,所述延时曝气池4上设置有延时曝气池出水管41和延时曝气池进水管42,所述延时曝气池出水管41与回流沉淀池5的进水管相连接,所述回流沉淀池5上设置有出水口51和回流管52,所述回流管52通过污泥回流泵6分别与所述反应池进水管12和所述延时曝气池进水管42相连接,回流沉淀池5主要承担好氧污泥回流和澄清出水的作用,回流沉淀池5回流污泥可分别进入吸附反应池1和延时曝气池4。废水首先在吸附反应池1内与回流沉淀池5回流的污泥混合利用污泥吸附水中的有机物,然后进入延时曝气池4进
一步对废水进行好氧处理,最后在回流沉淀池5完成清污分离,分离出清水完成废水处理。回流沉淀池5的主要作用是污泥回流,污泥不在沉淀池直接排放。回流沉淀池5沉淀用于维持延时曝气池4污泥浓度的污泥直接回流延时曝气池4;需排放的污泥先回流到吸附反应池1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及难生物降解的物质,吸附了杂质的污泥再经过排泥沉淀池3进行泥水分离排放。排泥量通过控制进入排泥沉淀池3的流量控制,排泥沉淀池3可以将吸附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旁路污泥排放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反应池(1),所述吸附反应池(11)上设置有反应池进水管(12)、污水进水管(13)、过水孔(14)和反应池出水管(15),所述反应池出水管(15)通过进水泵(2)与排泥沉淀池(3)相连接,所述排泥沉淀池(3)上设置有出泥口(31)和排泥沉淀池出水管(32),所述排泥沉淀池出水管(32)和所述过水孔(14)分别与延时曝气池(4)相连接,所述延时曝气池(4)上设置有延时曝气池出水管(41)和延时曝气池进水管(42),所述延时曝气池出水管(41)与回流沉淀池(5)的进水管相连接,所述回流沉淀池(5)上设置有出水口(51)和回流管(52),所述回流管(52)通过污泥回流泵(6)分别与所述反应池进水管(12)和所述延时曝气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靖黄承军董传涛王翠玉徐子木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博净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