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桩竖向静载试验中的反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9318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桩竖向静载试验中的反力装置,包括通过垫板设置在试验基桩顶面的千斤顶,通过垫板设置在千斤顶上的主梁,呈两列对称分布在试验基桩两侧的锚桩,两列锚桩通过连接结构与主梁连接;锚桩为水泥土搅拌桩,每一锚桩中均竖直插入型钢,每一型钢上端均设有开孔;连接结构包括顶部分配梁、底部分配梁以及连接件,顶部分配梁至少为一组且均设置在主梁上,底部分配梁为两组且分配梁分别穿插设置在两列锚桩中所设型钢的开孔中,其一底部分配梁与所有顶部分配梁的一端均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另一底部分配梁与所有顶部分配梁的另一端均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该反力装置一方面有效节省了试验准备时间,另一面极大节省了试验成本。节省了试验成本。节省了试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桩竖向静载试验中的反力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基桩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基桩竖向静载试验中的反力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桩基础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领域的基础形式。近几十年工程机械和桩基础的快速发展,加快推动了桩基础的研究发展,桩基础朝着大直径、超长桩、复杂地层条件成桩的方向不断发展。
[0003]基桩承载力的准确检测对桩基规格和上部结构形式的选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确定基桩承载力主要有静载试验法和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法应用更为广泛,静载试验主要分为堆载法和锚桩法。堆载法在桩顶设置加载平台,加载平台上方堆放加载块,通过桩顶和加载平台之间的千斤顶向基桩施加荷载。锚桩法在试桩周围的布置锚桩,锚桩与反力梁耦合连接,通过桩顶和反力梁之间的千斤顶向基桩施加荷载。
[0004]随着桩基础技术的发展,基桩承载力越来越大。采用堆载法需配备大量的加载块,安全风险高、试验成本高、试验周期长,因而锚桩法优于堆载法,但以传统钻孔灌注桩作为锚桩的锚桩法,锚桩主筋与反力梁耦合连接受力复杂、连接结构安装困难,致使试验准备时间过长、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基桩竖向静载试验中的反力装置,一方面有效节省了试验准备时间,另一面极大节省了试验成本。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桩竖向静载试验中的反力装置,包括千斤顶、主梁、锚桩以及连接结构,所述千斤顶通过垫板设置在试验基桩顶面,所述主梁通过垫板设置在千斤顶上,所述锚桩呈两列对称分布在试验基桩两侧,两列锚桩通过连接结构与主梁连接;
[0008]所述锚桩为水泥土搅拌桩,每一锚桩中均竖直插入型钢且型钢上端均伸出锚桩,每一型钢上端伸出锚桩的部分均设有开孔,同列锚桩中,每一型钢上所设开孔在锚桩排列方向上重合;
[0009]所述连接结构包括顶部分配梁、底部分配梁以及连接件,所述顶部分配梁至少为一组,顶部分配梁均设置在主梁上,所述底部分配梁为两组,两底部分配梁分别穿插设置在两列锚桩中所设型钢的开孔中,其一底部分配梁与所有顶部分配梁的一端均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另一底部分配梁与所有顶部分配梁的另一端均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杆以及两螺帽,顶部分配梁和底部分配梁中部均设有沿其一端向另一端延伸且贯穿其顶面与底面的线性孔,所述连杆贯穿顶部分配梁和底部分配梁上的线性孔,两螺帽分别与连杆两端螺纹连接,且两螺帽分别紧贴顶部分配梁的顶面和底部分配梁的底面,从而使顶部分配梁与底部分配梁可拆卸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为精轧螺纹钢或钢棒。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主梁平行于每一列锚桩。
[0013]进一步的,每一顶部分配梁均与垂直于底部分配梁。
[0014]进一步的,所述型钢为H型型钢。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相比于现有技术,其基桩竖向静载试验中的反力装置的锚桩采用型钢插入水泥土搅拌桩构成,成桩时间少于钻孔灌注桩,其他部件均为工厂预制、现场拼装,有效节省了试验准备时间,静载试验结束后,锚桩中的型钢可以拔出加以重复利用,其他部件也可以实现重复利用,极大节省了试验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反力装置的立体图。
[0018]标注说明:1、试验基桩,2、千斤顶,3、主梁,4、顶部分配梁,5、垫片,6、连杆,7、螺帽,8、底部分配梁,9、线性孔,10、型钢,11、开孔,12、锚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0]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基桩竖向静载试验中的反力装置,包括千斤顶2、主梁3、锚桩12以及连接结构,千斤顶2通过垫板设置在试验基桩1顶面,主梁3通过垫板设置在千斤顶2上,锚桩12呈两列对称分布在试验基桩1两侧,两列锚桩12通过连接结构与主梁3连接。千斤顶2、主梁3、锚桩12的数量根据试验需求确定。
[0021]试验过程中,千斤顶2通过向主梁3增加顶程实现试验基桩1的加载,主梁3通过连接结构布置在千斤顶2上方并将荷载传递至锚桩12。
[0022]锚桩12为水泥土搅拌桩,每一锚桩12中均竖直插入型钢10且型钢10上端均伸出锚桩12,每一型钢10上端伸出锚桩12的部分均设有开孔11,同列锚桩12中,每一型钢10上所设开孔11在锚桩12排列方向上重合。型钢10插入锚桩12的深度根据试验需求确定。
[0023]其中,可选的是,型钢10为H型型钢。需要说明的是,型钢10也可以采用槽钢、方钢等。
[0024]上述技术方案中,锚桩12采用型钢10插入水泥土搅拌桩构成,成桩时间少于钻孔灌注桩,静载试验结束后,锚桩12中的型钢10可以拔出加以重复利用。
[0025]连接结构包括顶部分配梁4、底部分配梁8以及连接件,顶部分配梁4至少为一组,顶部分配梁4均设置在主梁3上,底部分配梁8为两组,两底部分配梁8分别穿插设置在两列锚桩12中所设型钢10的开孔11中,其一底部分配梁8与所有顶部分配梁4的一端均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另一底部分配梁8与所有顶部分配梁4的另一端均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顶部分配梁4、连接件的数量根据试验需求确定。
[0026]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连接件包括连杆6以及两螺帽7,顶部分配梁4和底部分配梁8中部均设有沿其一端向另一端延伸且贯穿其顶面与底面的线性孔9,连杆6贯穿顶部分配梁4和底部分配梁8上的线性孔9,两螺帽7分别与连杆6两端螺纹连接,且两螺帽7分别紧贴顶部分配梁4的顶面和底部分配梁8的底面(一般需要增加垫片5),从而使顶部分配梁4与
底部分配梁8可拆卸连接。实际加工时,线性孔9的宽度应略大于连杆6的直径。
[0027]其中,可选的是,连杆6为精轧螺纹钢或钢棒(高强度)。
[0028]为保证受力均衡,组装该反力装置时,还需要保证以下两点:主梁3平行于每一列锚桩12;每一顶部分配梁4均与垂直于底部分配梁8。
[0029]上述技术方案中,连接结构的各个部件均为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同时也可以实现重复利用。
[0030]总的来说,本技术的锚桩12采用型钢10插入水泥土搅拌桩构成,成桩时间少于钻孔灌注桩,其他部件均为工厂预制、现场拼装,有效节省了试验准备时间,静载试验结束后,锚桩12中的型钢10可以拔出加以重复利用,其他部件也可以实现重复利用,极大节省了试验成本。
[0031]当然,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使用范围,故,凡是在本技术原理上做等效改变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桩竖向静载试验中的反力装置,包括千斤顶、主梁、锚桩以及连接结构,所述千斤顶通过垫板设置在试验基桩顶面,所述主梁通过垫板设置在千斤顶上,所述锚桩呈两列对称分布在试验基桩两侧,两列锚桩通过连接结构与主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桩为水泥土搅拌桩,每一锚桩中均竖直插入型钢且型钢上端均伸出锚桩,每一型钢上端伸出锚桩的部分均设有开孔,同列锚桩中,每一型钢上所设开孔在锚桩排列方向上重合;所述连接结构包括顶部分配梁、底部分配梁以及连接件,所述顶部分配梁至少为一组,顶部分配梁均设置在主梁上,所述底部分配梁为两组,两底部分配梁分别穿插设置在两列锚桩中所设型钢的开孔中,其一底部分配梁与所有顶部分配梁的一端均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另一底部分配梁与所有顶部分配梁的另一端均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丁伟宣青青占胜徐旭炜辛亚洲冯伟高镜时步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