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铸钢管坯淬火装置。该装置包括位于淬火池底部的托轮组、位于淬火池两侧结构基本一致的接管装置和出管装置、已经固定在淬火池侧壁的进水装置。所述进水装置包括弯管、支撑半圆管和支架,弯管的出口对准管坯的内孔,支架固定在淬火池上,支撑半圆管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支架上,支撑半圆管用于定位弯管。接管装置和出管装置由液压缸驱动,可实现管坯快速进出淬火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强化了管坯内外表面的淬火冷却,管坯进出淬火池解放了天车,适用于连续生产线上的管坯淬火操作。适用于连续生产线上的管坯淬火操作。适用于连续生产线上的管坯淬火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铸钢管坯淬火装置
[0001]本技术应用于离心铸钢管坯的,具体涉及一种铸钢管坯淬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离心铸钢管的管坯通常情况下需要热处理,进行性能和晶粒度的调整。尤其是管坯淬火冷却过程中,淬火入水多采用天车吊挂管坯两端的内孔,造成管坯内孔的冷却水流动困难,与外表面的冷却速度不同,淬火冷却效果不好。授权专利CN209128505U给出了一种钢管外表面淬火的装置,外表面感应加热,然后喷水冷却,授权专利 CN103305678B公开了一种钢管内表面淬火的装置,同样采用感应加热,喷水冷却的方法,只是淬火的位置不同。两者相同的是均是给钢管感应加热,钢管轴向移动,从而实现钢管的淬火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铸钢管管坯淬火装置,强化管坯内孔的冷却,淬火操作解放天车。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铸钢管坯淬火装置包括托轮组、接管装置、出管装置和进水装置。所述托轮组位于淬火池底部中间,通过链轮与淬火池外的驱动机构连接。在该托轮组轴线的一侧设置有接管装置,另一侧设计有与接管装置结构相应的出管装置。在托轮组轴线方向、淬火池的侧壁,固定安装有进水装置。所述进水装置包括弯管、支撑半圆管和支架。当弯管为一个时,弯管的出口对准管坯的内孔;当弯管为三个时,中间弯管的出口对准管坯的内孔,两侧弯管的出口对准管坯的外表面;当弯管为两个时,一个弯管对准管坯的内孔,一个弯管对准管坯的外表面。所述支架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淬火池边板上,所述支撑半圆管与弯管形状相应,用于定位弯管,所述支撑半圆管的下表面焊接螺杆,螺杆穿过支架上的通孔,通过螺母放置在支架上。
[0005]进一步,接管装置包括接管架和接管液压缸;接管液压缸上端铰链接接管架的接管端,所述接管架包括形状一致、对称分布的两个接管直杆,所述接管直杆由连接筋板固定连接成为一体,该接管直杆的中部铰链接接管支座,接管直杆的接管相对端设计有弧形挡勾。出管装置与接管管装置基本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包括出管架和出管液压缸;出管液压缸的上端铰链接出管架的出管端,所述出管架包括形状一致、对称分布的两个出管直杆,所述出管直杆由连接筋板固定连接成为一体,该出管直杆的中部铰链接出管支座;所述出管直杆的出管相对端设计有弧形挡勾。
[0006]进一步,所述托轮组通过链轮与淬火池外的驱动机构连接。
[000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强化了管坯内外表面的淬火冷却,淬火冷却效果好;管坯进出淬火池不使用天车吊挂,解放了天车,适用于连续生产线上的管坯淬火操作。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技术结构主视示意图;
[0009]图2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0010]图3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0011]图4为图2的A部放大图;
[0012]其中:1
‑
淬火池、2
‑
托轮组、3
‑
管坯、4
‑
接管液压缸、5
‑
接管架、6
‑
弯管、7
‑
支撑半圆管、8
‑
支架、9
‑
快换接头、10
‑
螺杆、11
‑
出管架、12
‑
出管液压缸、13钢板、14
‑
接管直杆、15
‑
接管支座、16
‑
出管直杆、17
‑
出管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述左右为附图1的左右,下述上下为附图1、附图2和附图4的上下。所述轴向为管坯的轴线方向,也是托轮组旋转轴线的方向,即附图2的左右方向、附图3的上下方向。所述左右、上下、轴向等只是为了结构部件位置关系的简化描述,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除特别说明外,下述设置、固定连接、固定安装应做广义理解,包括但不限于焊接、紧固件连接、铆接等。
[0014]本实施例管坯淬火装置如附图1
‑
3所示,附图1的右侧为承接管坯准备淬火的位置,附图1的左侧为管坯淬火后捞出管坯的位置。本实施例在原有淬火池1的基础上,增加了托轮组2、接管装置、出管装置和进水装置。所述托轮组2位于淬火池1底部中间,通过链轮与淬火池外的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可带动托轮组2旋转,当管坯3放置在托轮组2上时,管坯旋转。
[0015]本实施例接管装置设置在淬火池1的右侧,如附图1和附图3所示,接管装置包括接管架5和接管液压缸4。接管液压缸4的上端铰链接接管架5的右端、即接管端,下端铰接固定支撑。接管架5包括形状一致、对称分布的两个接管直杆14,两个接管直杆14由连接筋板固定连接成为一体。接管直杆14的中部由接管支座15支撑,并与接管支座15铰链接,接管支座15固定在淬火池1上口右侧的钢板13上。接管直杆14的右端为接管端,接管直杆14的左端为接管相对端,接管相对端设计有弧形挡勾。当需要接管淬火时,接管液压缸4回缩,使接管架5旋转,放平接管直杆14,在接管端承接从接管架上滚出的高温管坯(接管架承接从管模中拔出或推出的高温管坯)。然后接管液压缸4伸出,接管架5旋转,使接管直杆14倾斜,高温管坯在重力的作用下滚入接管相对端的弧形挡勾中,快速送到托轮组2上,进行管坯的淬火处理。
[0016]本实施例出管装置设置在淬火池1的左侧,如附图1和附图3所示,出管装置包括出管架11和出管液压缸12。出管液压缸12的上端铰链接出管架11的左端、即出管端,下端铰接固定支撑。出管架11包括形状一致、对称分布的两个出管直杆16,两个出管直杆16由连接筋板固定连接成为一体。出管直杆16的中部由出管支座17支撑,并与出管支座17铰链接,出管支座17固定在淬火池1上口左侧的钢板13上。出管直杆16的左端为出管端,出管直杆16的右端为出管相对端,出管相对端设计有弧形挡勾。当管坯淬火完成后,出管液压缸12回缩,使出管架11旋转,出管相对端的弧形挡勾将管坯从淬火池中捞出,当出管直杆16平直或向左倾斜时,管坯自右向左滚到出管直杆16的出管端,实现淬火池出管操作。随后接管架5旋起准备接管,出管架11旋回准备捞管。
[0017]上述的接管装置和出管装置结构基本一致,只是从接管和出管的位置进行的区分而已,本实施例右进左出,所以接管装置在淬火池的右侧,出管装置在淬火池的左侧。当管坯左进右出时,则接管装置在淬火池的左侧,出管装置在淬火池的右侧。也就是说,本技术的出管装置位于接管装置的相对侧。
[0018]在淬火池轴向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进水装置,该进水装置包括向淬火池通入冷却水的弯管6,弯管6的上端固定连接快换接头9,下端伸入淬火池1中,快换接头9通过软管连接供水管。本实施例安装有三个弯管,中间的弯管6的出口对准管坯3的内孔,两侧的弯管6的出口分别对准管坯的外表面。当管坯3在托轮组2上旋转淬火时,中间弯管6的冷却水直接通入管坯的内孔,促进管坯内孔中的冷却水的流动,从而强化管坯内孔的冷却。两侧弯管的的冷却水有利于加速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铸钢管坯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轮组、接管装置、出管装置和进水装置;所述托轮组位于淬火池底部中间,在该托轮组轴线的一侧,设置有接管装置,在所述接管装置的相对侧,设计有与接管装置结构相应的出管装置;在所述托轮组轴线方向、淬火池的侧壁,固定安装有进水装置;所述进水装置包括弯管(6)、支撑半圆管(7)和支架(8);所述弯管(6)的出口对准管坯的内孔,所述支架(8)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淬火池边板上,所述支撑半圆管(7)与弯管(6)形状相应、定位弯管(6),所述支撑半圆管(7)的下表面焊接螺杆(10),通过螺母放置在支架(8)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钢管坯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装置包括接管架(5)和接管液压缸(4);所述接管液压缸(4)上端铰链接接管架(5)的接管端,所述接管架(5)包括形状一致、对称分布的两个接管直杆(14),所述接管直杆(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秦秦,黄英,徐灿利,杨平宗,张倚天,朱文银,
申请(专利权)人:卓然靖江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