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7716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05
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包括第一补电单元和第二补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电单元与所述第二补电单元对称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补电单元中包括自举电压输入单元、补电电流生成单元和补电二极管D1;其中,所述自举电压输入单元,采集来自自举电容的电压并发送至所述补电电流生成单元;所述补电电流生成单元,接收所述来自自举电容的电压并生成补电电流;所述补电二极管D1,基于所述补电电流为所述第二补电单元补电。基于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方案,能够提供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通过第一补电单元与第二补电单元的相互补电以为自举电容充电。容充电。容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

技术介绍

[0002]在电源管理芯片中,需要为高侧功率管搭建自举电容电路,从而保证该高侧功率管的开关动作。在BUCK

BOOST变换器电路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一个高侧功率管可长期处于导通状态。为了确保该高侧功率管的长期导通,需要保证该高侧功率管栅极电压的自举电容中充有足够的电量。
[0003]现有技术中,通常有两种方式确保自举电容中充有足够的电量。第一种方法是为电路加入刷新逻辑,即,当自举电容的电压低于一定阈值时,关闭高侧功率管并开启低侧功率管从而为自举电容补电。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每隔一段时间,当自举电容中电量不足时,都需要截止原本长期导通的高侧功率管并导通低侧功率管以实现刷新,这一操作会使得输出波形出现不必要的抖动,从而影响整个芯片的输出信号的质量。第二种方法是设置一个电荷泵模块为自举电容持续补电。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需要在电路中增加额外的电荷泵模块,增加了电路的复杂程度,同时由于电荷泵模块中具有高频元件,因此也会向电路中引入高频信号,从而影响整个芯片的性能。
[0004]因此,亟需一种简单精确的补电电路,达到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并实现补电功能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通过第一补电单元与第二补电单元的相互补电以为自举电容充电。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包括第一补电单元和第二补电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补电单元与第二补电单元对称设置;并且,第一补电单元中包括自举电压输入单元、补电电流生成单元和补电二极管D1;其中,自举电压输入单元,采集来自自举电容的电压并发送至补电电流生成单元;补电电流生成单元,接收来自自举电容的电压并生成补电电流;补电二极管D1,基于补电电流为第二补电单元补电。
[0008]优选地,补电电流生成单元中包括放大器EA1、NMOS管、镜像单元;其中,放大器EA1,负相输入端与自举电压输入单元连接,正相输入端接收参考电压,输出端与NMOS管MR1的栅极连接;NMOS管MR1的源极接地,漏极与镜像单元连接;镜像单元,与NMOS管MR1的漏极、二极管的正极分别连接。
[0009]优选地,镜像单元包括镜像连接的第一NMOS管MP1和第二NMOS管MP2;其中,第一NMOS管MP1的漏极和栅极与NMOS管MR1的漏极、第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二NMOS管MP2的漏极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第一NMOS管MP1和第二NMOS管MP2的源极连接。
[0010]优选地,补电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二补电单元中镜像单元中第三NMOS管MP3和第
四NMOS管MP4的源极连接。
[0011]优选地,第一NMOS管MP1和第二NMOS管MP2的源极电压为第一自举电压BST1,第三NMOS管MP3和第四NMOS管MP4的源极电压为第二自举电压BST2。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中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结构简单、输出准确,无需额外的刷新逻辑或电荷泵模块即可实现对驱动控制板的双向补电,补电的过程中不会造成输出波形的大幅度抖动或是高频噪声信号的引入。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还包括:
[0014]1、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环路调节,减少自举电容C1和C2的电压波纹,从而减少高侧功率管导通电阻的变化。
[0015]2、本专利技术根据来自自举电容的压降自动调节补电二极管输出的充电电流的大小,从而实现了当自举电容电压较低时的快速补电,自举电容电压较高时慢速补电,自举电容电压达到预设值时达到稳定状态。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现有技术中一种驱动控制板的BUCK

BOOST变换器电路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的电路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中生成的补电电流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现有技术中一种驱动控制板的BUCK

BOOST变换器电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BUCK

BOOST变换器包括四个开关MOS管。其中两个开关MOS管MH1和MH2为高侧功率管,漏极分别与输入电压端和输出电压端相连接,源极接入电感线圈SW1和SW2的两端,栅极和源极分别并联有自举电容C1、C2和高侧驱动电平。另外两个开关MOS管ML1和ML2为低侧功率管,漏极分别连接至电感线圈SW1和SW2的两端,源极接地,栅极接入低侧驱动电平。电路中的HDR1、HDR2、LDR1、LDR2分别为四个开关管MH1、MH2、ML1和ML2的栅极驱动信号。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的电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包括第一补电单元和第二补电单元。第一补电单元与第二补电单元对称设置;并且,第一补电单元中包括自举电压输入单元、补电电流生成单元和补电二极管D1;其中,自举电压输入单元,采集来自自举电容的电压并发送至补电电流生成单元;补电电流生成单元,接收来自自举电容的电压并生成补电电流;补电二极管D1,基于补电电流为第二补电单元补电。
[002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补电单元接收到自举电容的输入电压,并将其与参考电压进行比较,分成自举电容的输入电压高于参考电压和自举电容的输入电压低于参考电压的两种情况,然后,根据上述情况的判定生成二极管的电流,即补电电流。该补电二极管D1与第二补电单元连接,提高自举电压BST2。由于在该双向补电电路中,第一补电单元与第二补电单元是对称交叉连接的,因此,第二补电单元中的补电二极管D2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为第
一补电单元供电。
[0023]优选地,补电电流生成单元中包括放大器EA1、NMOS管、镜像单元;其中,放大器EA1,负相输入端与自举电压输入单元连接,正相输入端接收参考电压,输出端与NMOS管MR1的栅极连接;NMOS管MR1的源极接地,漏极与镜像单元连接;镜像单元,与NMOS管MR1的漏极、二极管的正极分别连接。
[0024]优选地,镜像单元包括镜像连接的第一PMOS管MP1和第二PMOS管MP2;其中,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和栅极与NMOS管MR1的漏极、第二PMOS管的栅极连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第一PMOS管MP1和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连接。
[0025]优选地,补电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二补电单元中镜像单元中第三PMOS管MP3和第四PMOS管MP4的源极连接。
[0026]优选地,第一PMOS管M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包括第一补电单元和第二补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电单元与所述第二补电单元对称设置;并且,所述第一补电单元中包括自举电压输入单元、补电电流生成单元和补电二极管D1;其中,所述自举电压输入单元,采集来自自举电容的电压并发送至所述补电电流生成单元;所述补电电流生成单元,接收所述来自自举电容的电压并生成补电电流;所述补电二极管D1,基于所述补电电流为所述第二补电单元补电。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双向补电的驱动控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电电流生成单元中包括放大器EA1、NMOS管、镜像单元;其中,所述放大器EA1,负相输入端与所述自举电压输入单元连接,正相输入端接收参考电压,输出端与所述NMOS管MR1的栅极连接;所述NMOS管MR1的源极接地,漏极与所述镜像单元连接;所述镜像单元,与所述NMOS管MR1的漏极、所述二极管的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琳易新敏徐海峰李雅淑马玲莉贾丽伟
申请(专利权)人:圣邦微电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