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树脂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包括罐体、通有导热液的第一通液槽以及第二通液槽,罐体顶面设有进料口,罐体装有用于搅拌物料的搅拌装置,罐体底面下凹且与中心处设有出料口,第一通液槽从下往上螺旋绕设在罐体内侧壁上且开口与罐体内侧壁连接,第一通液槽外侧设有用于与罐体内物料接触的换热片,第二通液槽绕出料口从内往外螺旋绕设在罐体底面外侧且开口与罐体底面外侧连接。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能够提高与罐体内物料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减少物料在罐体内底部的残留量。残留量。残留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树脂生产
,尤其是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树脂通常是指受热后有软化或熔融范围,软化时在外力作用下有流动倾向,常温下是固态、半固态,有时也可以是液态的有机聚合物。按照来源树脂有天然树脂和合成树脂之分。而合成树脂则是通过将多种原材料投入到反应釜内混合并经过理化反应而成。
[0003]由于合成树脂的理化反应修改吸收热量或释放热量,为了将树脂的理化反应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温度,需要在反应釜上增加换热夹套。现有技术的中的换热夹套大多呈螺旋绕设的方式,设置在反应釜的罐体外侧或内侧。当换热夹套设置在反应罐体外侧时,与罐体内的物料接触面积小,换热效率低,生产效率低;当换热夹套设置在反应罐体内侧时,会在罐体底部形成凹凸不平的曲面,当物料排出罐体时,会导致较多的物料残留在罐体内底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能够提高与罐体内物料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减少物料在罐体内底部的残留量。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包括罐体、通有导热液的第一通液槽以及第二通液槽,所述罐体顶面设有进料口,所述罐体装有用于搅拌物料的搅拌装置,所述罐体底面下凹且与中心处设有出料口,所述第一通液槽从下往上螺旋绕设在罐体内侧壁上且开口与罐体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一通液槽外侧设有用于与罐体内物料接触的换热片,所述第二通液槽绕出料口从内往外螺旋绕设在罐体底面外侧且开口与罐体底面外侧连接。
[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多个所述换热片从上往下依次设置在第一通液槽的外侧,且所述换热片沿第一通液槽外侧朝向罐体中心向下倾斜设置。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换热片与水平的夹角为15
‑
60度。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换热片与水平的夹角从上往下依次增大。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换热片朝向罐体中心的一端与罐体中心的距离从上往下依次减少。
[001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片之间设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设有供物料穿过的通孔。
[00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本技术的生产树脂用反应釜还包括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冷热一体机、第一循环泵以及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的进液口以及第二循环泵的进液口均与冷热一体机的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泵的出液口与第一通液槽的下端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的出液口与第二通液槽的下端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通液槽的上端出液口以及第二通液槽的上端出液口均与冷热一体机的进液口连接。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本技术的生产树脂用反应釜还包括检测装置,所述检
测装置包括控制器、设置第一通液槽下端进液口处的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第一通液槽上端出液口处的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第二通液槽下端进液口处的第三温度传感器以及设置第二通液槽上端出液口处的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以及第四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以及第四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的进液口与第一通液槽的上端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出液口与冷热一体机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出液口与第二三通阀的第一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二进液口与冷热一体机的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出液口与第一循环泵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进液口与第二通液槽的上端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出液口与冷热一体机的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二出液口与第四三通阀的第一进液口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二进液口与冷热一体机的出液口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出液口与第二循环泵的进液口连接。
[0014]实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的生产树脂用反应釜通过罐体、第一通液槽、第二通液槽、搅拌装置以及换热片相互配合,能够增大第一通液槽与罐体内物料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在能够保证与罐体底部物料换热效率的同时,配合罐体底面下凹的设置,第二通液槽绕出料口从内往外螺旋绕设在罐体底面外侧,不阻碍罐体内底面的物料下滑到出料口处,减少物料在罐体内底部的残留量。此外,通过换热片与搅拌装置配合,能够提高罐体内物料的搅拌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生产树脂用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换热装置与第一通液槽以及第二通液槽的连接原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器的接线原理图。
[0020]图中:1、罐体;2、第一通液槽;3、第二通液槽;11、进料口;4、搅拌装置;12、出料口;21、换热片;22、连接片;23、通孔;51、冷热一体机;52、第一循环泵;53、第二循环泵;61、控制器;62、第一温度传感器; 63、第二温度传感器;64、第三温度传感器;65、第四温度传感器;66、第一三通阀;67、第二三通阀;68、第三三通阀;69、第四三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仅此声明,本技术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技术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具体限定。
[0022]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包括罐体1、通有导热液的第一通液槽2以及第二通液槽3,所述罐体1顶面设有进料口 11,所述罐体1装有用于搅拌
物料的搅拌装置4,所述罐体1底面下凹且与中心处设有出料口12。实际上,所述进料口11还可以连接有进料管(图中无画出),实现物料通过进料口11进入到罐体1内;所述搅拌装置4可以是搅拌电机以及安装在搅拌电机的搅拌轴的结构,所述搅拌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时,能够对罐体1的物料搅拌;所述出料口12还可以设置有出料阀并通过出料阀连接有出料管道(图中无画出),罐体1内的物料通过出料口12离开罐体1。
[0023]所述第一通液槽2从下往上螺旋绕设在罐体1内侧壁上且开口与罐体1 内侧壁连接,相对与绕设在罐体1外侧壁,将所述第一通液槽2绕设在罐体1 内侧壁上,并由于第一通液槽2的外凸作用下,增大第一通液槽2与罐体1 物料的换热面积;所述第一通液槽2外侧设有用于与罐体1内物料接触的换热片21,进一步增大第一通液槽2与罐体1物料的换热面积,此外,所述换热片21的设置对罐体1内物料的流动产生一定的阻碍从而产生紊流,提高罐体1内物料的搅拌效果;所述第二通液槽3绕出料口12从内往外螺旋绕设在罐体1底面外侧且开口与罐体1底面外侧连接,能够保证与罐体1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通有导热液的第一通液槽以及第二通液槽,所述罐体顶面设有进料口,所述罐体装有用于搅拌物料的搅拌装置,所述罐体底面下凹且与中心处设有出料口,所述第一通液槽从下往上螺旋绕设在罐体内侧壁上且开口与罐体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一通液槽外侧设有用于与罐体内物料接触的换热片,所述第二通液槽绕出料口从内往外螺旋绕设在罐体底面外侧且开口与罐体底面外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片从上往下依次设置在第一通液槽的外侧,且所述换热片沿第一通液槽外侧朝向罐体中心向下倾斜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与水平的夹角为15
‑
60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与水平的夹角从上往下依次增大。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朝向罐体中心的一端与罐体中心的距离从上往下依次减少。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片之间设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设有供物料穿过的通孔。7.如权利要求1
‑
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生产树脂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冷热一体机、第一循环泵以及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的进液口以及第二循环泵的进液口均与冷热一体机的出液口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全,洪海鸿,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昱海树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