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建华专利>正文

超小的可靠高效的高电压输入恒流开关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7060 阅读:3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超小的完全可满足在空间尺寸等条件限制严苛的环境(如一些LED射灯)中使用的、可以任意反复地瞬开、瞬关而达到极可靠、电源效率比一般的离线型恒流开关电路高20%以上的高电压输入恒流开关电路,输入可达几百伏。(*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超小的可靠高效的高电压输入恒流开关电路。此电路输入电压可达 几百伏。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高电压输入恒流开关电路不是体积大就是可靠性欠佳,或者是电源效率不 够高,使其无法用于空间尺寸等条件限制严苛的环境(如一些LED射灯中)。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高电压输入恒流开关电路不能用于空间尺寸等条件限制严苛的环境的 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路,从而能达到使用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一恒流开关控制集成电路芯片 (以U1来表示),其除了有自身的正、负电源输入端(分别以V+、 GND来表示),还有三 个基本功能端设定开关振荡频率的输入端(以OSC来表示),控制信号输出端(以VG来 表示),电流检测反馈端(以CS来表示),此外不同型号的这类芯片还会有其它附加功能端 (以AF来表示)。以U1为核心,再加一个电容C1、 一个稳压管D1、三个二极管D2-D4、 二个电感L1-L2、 一个开关M0S管Q1、 二个电阻R1-R2,使其成为简洁超小、可靠、高效 的高电压输入恒流开关电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电路不仅可以在尺寸体积方面做到极小,还可以任意反复地 瞬开、瞬关而达到极可靠,而且电源效率还比一般的离线型高电压输入恒流开关电路高20% 以上,发热与温度都降低,从而完全可满足在空间尺寸等条件限制严苛的环境(如一些LED 射灯)中的使用。附图说明附图中的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下面结合图l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中+V与OV分别代表整个电路输入电源(可达几百伏)的正、负端,1o+与Io-分别 代表电路输出电流的正、负端。恒流开关控制集成电路芯片Ul的OSC端接到电阻/电容组 合以设定电路的开关频率,NMOS管Ql作为开关管其栅极接到Ul的VG端,由Ul的VG 端控制其通断,Ul的CS端接到电阻R2的一端以取得输出电流的反馈信号(因R2上流过 输出电流),Ql的栅极与源极间接有电阻R1使电路可任意反复地瞬开、瞬关不被损坏,从 而达到极可靠,而D1-D4、 Cl、 Ll-L2分别起到启动保护、消除电压波动及续流的作用。具体实施方式图1显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其中Ql选为N沟道型MOS管,D2-D4均选用了超快恢复二极管。权利要求1. 一种超小的可靠高效的高电压输入恒流开关电路,其特征是由恒流开关控制集成电路U1、电容C1、稳压管D1、二极管D2、D3、D4、电感L1、L2、开关MOS管Q1、电阻R1、R2所组合而成;其中U1具有正电源端V+、负电源端GND,并有三个基本功能端设定开关振荡频率的输入端,控制信号输出端VG,电流检测反馈端CS;而a. 输入电源正端+V接到D1负极、D2负极;b. 输入电源负端0V接到U1的GND端、D3正极;c. D1正极接到U1的V+端,U1的VG端接到Q1栅极,U1的CS端接到Q1源极;d. Q1漏极接到D4正极,D2正极接到D3负极;e. L1接在+V与D4负极间,C1接在D2正极与D4负极间,R1接在U1的VG端与U1的CS端间,R2接在Q1源极与0V间;f. L2接在D4的正极与电路负输出端Io-间。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小的可靠高效的高电压输入恒流开关电路,其特征是在Q1栅 极与源极间接有电阻R1。专利摘要一种超小的完全可满足在空间尺寸等条件限制严苛的环境(如一些LED射灯)中使用的、可以任意反复地瞬开、瞬关而达到极可靠、电源效率比一般的离线型恒流开关电路高20%以上的高电压输入恒流开关电路,输入可达几百伏。文档编号H02M3/04GK201238264SQ200820008040公开日2009年5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12日专利技术者丁建华 申请人:丁建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小的可靠高效的高电压输入恒流开关电路,其特征是: 由恒流开关控制集成电路U1、电容C1、稳压管D1、二极管D2、D3、D4、电感L1、L2、开关MOS管Q1、电阻R1、R2所组合而成; 其中U1具有正电源端V+、负电源端G ND,并有三个基本功能端:设定开关振荡频率的输入端,控制信号输出端VG,电流检测反馈端CS; 而 a.输入电源正端+V接到D1负极、D2负极; b.输入电源负端0V接到U1的GND端、D3正极; c.D1正极接到U1 的V+端,U1的VG端接到Q1栅极,U1的CS端接到Q1源极; d.Q1漏极接到D4正极,D2正极接到D3负极; e.L1接在+V与D4负极间,C1接在D2正极与D4负极间,R1接在U1的VG端与U1的CS端间,R2接在Q1源极 与0V间; f.L2接在D4的正极与电路负输出端Io-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丁建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