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围板结构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6148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5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前围板结构及电动汽车,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所述前围板结构包含前围板面板、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所述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均左右横向固定设置于前围板面板的机舱侧,且上前围横梁、下前围横梁和前围板面板围合形成横断面为B字型且朝前倾斜的腔体结构,且B字型的腔体结构用于在汽车发生侵入碰撞时引导汽车部件避开电池包总成向斜下后方滑动。一种电动汽车包含前电驱系统和转向电机,所述电动汽车安装上述的前围板结构,所述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的左右两端均固定于车体的发动机舱纵梁。本申请的前围板结构及电动汽车,碰撞性能高,且汽车发生侵入碰撞时安全性能好。撞时安全性能好。撞时安全性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围板结构及电动汽车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前围板结构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汽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动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及舒适性均受人们关注。为了加大人们的车内空间,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中的鼓风机从乘员舱内移动至机舱内;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需采用中置布置形式,既进风口与出风口在仪表板总成中间,从而提升了人们的舒适性。
[0003]但是,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中置需要前围板提供三个大的安装孔,导致前围板总成强度差,振动大,噪音大,碰撞性能低;在汽车发生侵入碰撞时,对车内乘客侵入量大,容易撞击电池导致起火甚至爆炸,安全性能差。
[0004]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前围板总成碰撞性能低且汽车发生侵入碰撞时安全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围板结构及电动汽车,碰撞性能高,且汽车发生侵入碰撞时安全性能好。
[0006]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围板结构,所述前围板结构包含前围板面板、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所述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均左右横向固定设置于前围板面板的机舱侧,且上前围横梁、下前围横梁和前围板面板围合形成横断面为B字型且朝前倾斜的腔体结构,且B字型的腔体结构用于在汽车发生侵入碰撞时引导汽车部件避开电池包总成向斜下后方滑动。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腔体结构的B字型的上半部用于在汽车侵入碰撞时引导汽车前电驱系统向斜下后方滑动;所述腔体结构的B字型的下半部用于在汽车侵入碰撞时引导汽车的转向电机向斜下后方滑动。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腔体结构向前倾斜45
°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前围板面板的乘员舱侧还设置前围板纵加强梁,所述前围板纵加强梁呈波浪形。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前围板面板设置若干适配于供热通风系统和空气调节系统的中置安装孔,所述前围板面板在乘员舱侧还设置中置安装孔翻边和中置安装孔加强筋。
[0011]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其包含前电驱系统和转向电机,所述电动汽车安装如上述的前围板结构,所述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的左右两端均固定于车体的发动机舱纵梁。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腔体结构的B字型的上半部位于前电驱系统的正后方;所述腔体结构的B字型的下半部位于转向电机的正后方。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腔体结构的B字型上半部的前表面为第一引导斜面,所述腔体结构的B字型下半部的前表面为第二引导斜面;所述第二引导斜面所在的平面经过电池包总成前端面下边沿下方。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腔体结构向前倾斜45
°
;所述第一引导斜面和第二引导斜面位于同一个平面。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前围板面板的乘员舱侧还设置前围板纵加强梁,所述前围板纵加强梁呈波浪形;
[0016]所述前围板面板设置若干适配于供热通风系统和空气调节系统的中置安装孔,所述前围板面板在乘员舱侧还设置中置安装孔翻边和中置安装孔加强筋。
[0017]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0018]1.本申请的前围板结构包含前围板面板、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设置于前围板面板的机舱侧,且上前围横梁、下前围横梁和前围板面板围合形成横断面为B字型且朝前的腔体结构,且B字型的腔体结构用于在汽车侵入碰撞时引导汽车部件避开电池包总成向斜下后方滑动;
[0019]本申请的前围板结构简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不仅增强了前围板总成的强度,大大提高了碰撞性能;更重要的是,B字型的腔体结构朝前倾斜,当汽车发生侵入碰撞时,不仅利用了材料本身的强度性能,还发挥了斜向引导性能,汽车侵入碰撞时汽车部件沿B字型的腔体结构向斜下后方滑动,避免了对乘客生存空间进行侵入,同时下滑的汽车部件还避开了电池包总成,进一步增强了安全性能。
[0020]2.本申请的前围板结构,当电动汽车发生侵入碰撞时,腔体结构的B字型的上半部可以对前电驱系统进行导向,使得前电驱系统向斜下后方滑动;腔体结构的B字型的下半部可以对转向电机进行导向。B字型的腔体结构朝前倾斜,当汽车发生侵入碰撞时,不仅利用了材料本身的强度性能,还发挥了斜向引导性能,合理降低了发生侵入碰撞时前电驱系统和转向电机的隐患等级。
[0021]3.本申请的前围板结构,腔体结构向前倾斜45
°
,45
°
倾斜角相比于不倾斜,增强了前围板结构的碰撞性能;同时,B字型的腔体结构在拥有良好的碰撞性能的同时,还能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能,实现了结构的最优化。
[0022]4.本申请的前围板结构,围板面板的乘员舱侧还设置前围板纵加强梁,前围板纵加强梁呈波浪形。本申请的前围板纵加强梁进一步加强了前围板结构的结构强度,增强了碰撞性能,提升了安全性能。更为重要的是,B字型的腔体结构在机舱侧,前围板纵加强梁在乘员舱侧,两者在前围板面板的内外两侧形成异面十字结构,使得前围板结构的结构强度有了巨大提升,增强了碰撞性能。
[0023]5.本申请的前围板结构,前围板面板设置若干中置安装孔,中置安装孔能够满足现有电动车辆的高性能舒适性要求,将常规的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中的鼓风机从乘员舱内移动至机舱内;
[0024]并且在满足高性能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前围板面板在乘员舱侧还设置中置安装孔翻边和中置安装孔加强筋,中置安装孔翻边和中置安装孔加强筋极大减小了中置安装孔对前围板结构的结构强度的弱化。
[0025]6.本申请的电动汽车,安装上述前围板结构,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的左右两端均固定于车体的发动机舱纵梁。本申请的电动汽车,在传统前围板面板的基础上增加了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上前围横梁和下前围横梁不仅增强了前围板总成的强度,大大提高了碰撞性能;B字型的腔体结构朝前倾斜,当汽车发生侵入碰撞时,不仅利用了材料本身的强度性能,还发挥了斜向引导性能,汽车侵入碰撞时汽车部件沿B字型的腔体结构向斜下后方滑动,避免了对乘客生存空间进行侵入,同时下滑的汽车部件还避开了电池包总成,进一步增强了安全性能。
[0026]7.本申请的电动汽车,腔体结构的B字型的上半部位于前电驱系统的正后方;腔体结构的B字型的下半部位于转向电机的正后方。当汽车发生侵入碰撞时,B字型的腔体结构不仅利用了材料本身的强度性能,还发挥了斜向引导性能,合理降低了发生侵入碰撞时前电驱系统和转向电机的隐患等级。
[0027]8.本申请的电动汽车,腔体结构的B字型上半部的前表面为第一引导斜面,腔体结构的B字型下半部的前表面为第二引导斜面;第二引导斜面所在的平面经过电池包总成前端面下边沿下方。当汽车发生侵入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围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结构(100)包含前围板面板(24)、上前围横梁(2)和下前围横梁(3),所述上前围横梁(2)和下前围横梁(3)均左右横向固定设置于前围板面板(24)的机舱侧,且上前围横梁(2)、下前围横梁(3)和前围板面板(24)围合形成横断面为B字型且朝前倾斜的腔体结构(36),且B字型的腔体结构(36)用于在汽车发生侵入碰撞时引导汽车部件避开电池包总成(33)向斜下后方滑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围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结构(36)的B字型的上半部用于在汽车侵入碰撞时引导汽车前电驱系统(31)向斜下后方滑动;所述腔体结构(36)的B字型的下半部用于在汽车侵入碰撞时引导汽车的转向电机向斜下后方滑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围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结构(36)向前倾斜45
°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围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面板(24)的乘员舱侧还设置前围板纵加强梁(23),所述前围板纵加强梁(23)呈波浪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围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面板(24)设置若干适配于供热通风系统和空气调节系统的中置安装孔(1),所述前围板面板(24)在乘员舱侧还设置中置安装孔翻边(21)和中置安装孔加强筋(22)。6.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盼邱小林甘平平周中彪于波涛
申请(专利权)人: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