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车用前照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4482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28
两轮车用前照灯(10)具备:配线基板(22),其在两轮车用前照灯(10)的灯室(18)内配置为背面朝向后方且前表面朝向前方;支承构件,其对配线基板(22)进行支承;软线(24),其与配线基板(22)连接,并布设在灯室(18)内;以及软线保持构造(20),其设置于支承构件,配置为从配线基板(22)的背面穿透至前表面,并在配线基板(22)的前表面侧对软线(24)进行保持。(22)的前表面侧对软线(24)进行保持。(22)的前表面侧对软线(24)进行保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两轮车用前照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两轮车用前照灯。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两轮车用前照灯中存在装配于整流罩的类型,在该情况下,有时灯具的一部分配置为隐藏在整流罩的背后。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两轮车用前照灯中,仅透光罩的一部分配置于整流罩的开口部,从此处向前方照射光,透光罩的剩余部分向整流罩开口部的外侧扩展,隐藏在整流罩的背后。这样从外部看不到的灯具的部位也被称为虚设部。
[0003]例如,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以往,已知有一种两轮车用前照灯,其具备第一光源以及第二光源、和配置于这些光源的后方的具有椭圆反射面的反射器。在该两轮车用前照灯中,将来自第一光源的光在反射器的第一部分反射而形成近光配光图案,将来自第二光源的光在反射器的第二部分反射而形成远光配光图案。
[0004]例如,如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那样,公知有内置有位置灯的两轮车用前照灯。在该灯具中,为了遮盖内部构造,设置有由不透明材料形成的延伸部。由使位置灯的光透过的透明材料形成的透光构件作为与延伸部不同的部件而准备,并安装于延伸部。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49771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

164617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

826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11]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组装于整流罩的类型的两轮车用前照灯中,容易使虚设部比较宽。虚设部能够用作收纳点灯电路、附属于该点灯电路的软线类等非光学部件、其他构成部件的空间。另外,虚设部作为在灯具的制造时用于使作业者容易进行部件的组装作业的灯具内的作业空间也是有用的。
[0012]然而,在两轮车用前照灯中,为了在灯具上实现所期望的外观设计,或者根据其他设计条件,也存在在扩大虚设部方面缺乏空间上的富余的类型。例如在所谓的子弹头型的两轮车用前照灯中,虚设部容易变得狭窄。在这样的情况下,灯具内的作业空间受到制约,作业者难以进行组装作业。软线的配置也变得困难,作为其结果,如果软线的固定不充分,则在车辆行驶中软线有可能在灯具内部晃动。软线的晃动有可能成为软线的损伤、异响的原因,因此不理想。
[001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示例性的目的之一在于,减少收纳于两轮车用前照灯的软线的晃动。
[0014]如上所述,在两轮车用前照灯中,为了在灯具上实现所期望的外观设计,或者根据
配光要件等各种设计条件,存在例如所谓的子弹头型的两轮车用前照灯等难以扩大内部空间的类型。如专利文献2所示,在相对于光源在后方配置反射器的设计中,灯具的进深尺寸容易变大,有可能无法收敛于所允许的进深尺寸内。作为其他设计,也可以考虑从正面观察时将几个投影透镜并列配置的结构,但在该情况下,担心灯具的径向尺寸会变大。
[0015]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示例性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固定有多个投影透镜的两轮车用前照灯。
[0016]在专利文献3的两轮车用前照灯的位置灯中,透光构件相对于延伸部的组装精度有可能影响到位置灯的配光性能。如果组装误差较大,则位置灯有可能不满足所要求的配光要件。
[0017]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示例性的目的之一在于,关于组装于两轮车用前照灯的位置灯,降低部件组装误差对配光性能的影响。
[0018]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9]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两轮车用前照灯具备:配线基板,其在两轮车用前照灯的灯室内配置为背面朝向后方且前表面朝向前方;支承构件,其对配线基板进行支承;软线,其与配线基板连接,并布设在灯室内;以及软线保持构造,其设置于支承构件,且配置为从配线基板的背面穿透至前表面,并在配线基板的前表面侧对软线进行保持。
[0020]根据该方式,由软线保持构造对软线进行保持,因此能够减少软线的晃动。另外,例如以从灯体等支承构件穿透配线基板的方式配置软线保持构造的设计中,即使在典型的设计中设置虚设部的情况较多的灯室内的外周部的空余空间较少的情况下,也容易设置软线保持构造。进一步地,由于软线保持构造在配线基板的前表面侧对软线进行保持,因此在组装作业中作业者将软线安装于保持构造时,手容易够到,作业性良好。
[0021]也可以是,两轮车用前照灯还具备:散热构件,其相对于配线基板而配置于前方;以及发光元件搭载基板,其配置于散热构件的前表面。也可以是,在发光元件搭载基板和散热构件形成有从散热构件的背面贯穿至发光元件搭载基板的前表面的开口部。也可以是,软线在散热构件与配线基板之间被软线保持构造保持,并通过开口部与发光元件搭载基板连接。这样,为了对软线进行保持,能够利用散热构件与配线基板之间的空间。另外,即使在灯室内比配线基板靠外周侧的位置的空闲空间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通过开口部从配线基板向发光元件搭载基板布设软线。
[0022]也可以是,散热构件具备:主体,其供发光元件搭载基板配置;以及多个散热翅片,它们形成于主体的背面。也可以是,多个散热翅片配置为避开软线从软线保持构造至开口部的软线路径。这样,能够抑制软线与散热翅片的干涉。
[0023]也可以是,由软线保持构造保持时的软线距配线基板的前表面的高度比搭载于配线基板的前表面的电子部件的高度高。这样,能够抑制软线与配线基板上的电子部件的干涉。
[0024]也可以是,两轮车用前照灯还具备:外透镜,其能够装配于在车辆设置的灯壳体;以及灯体,其安装于外透镜,在该灯体与外透镜之间形成灯室。也可以是,在外透镜装配于灯壳体的状态下,外透镜决定两轮车用前照灯的主视时的设计的外径,并且灯体收纳于灯壳体。
[0025]也可以是,两轮车用前照灯还具备:透镜保持构件;以及多个投影透镜,它们分别
使出射面朝向前方,在主视时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并熔接于透镜保持构件的前表面。
[0026]根据该方式,由于多个投影透镜熔接于透镜保持构件的前表面,因此与利用了紧固的透镜固定相比,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固定多个投影透镜。
[0027]也可以是,各投影透镜具备:透镜部,其具有出射面;以及凸缘部,其设置于透镜部的外周,凸缘部熔接于透镜保持构件的前表面。由此,与利用了紧固的透镜固定相比,即使是宽度较窄的凸缘部也能够进行充分的固定。
[0028]也可以是,两轮车用前照灯还具备多个发光元件,它们分别配置为与对应的投影透镜的入射面对置。这样,容易将灯具的进深尺寸设计得比较小。
[0029]也可以是,多个投影透镜中的至少一个被设置为用于照射近光的投影透镜,多个投影透镜中的其他的至少一个被设置为用于照射远光的投影透镜。这样,两轮车用前照灯能够提供远光和近光这两者。
[0030]也可以是,灯体对透镜保持构件进行支承。
[0031]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两轮车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轮车用前照灯具备:配线基板,其在两轮车用前照灯的灯室内配置为背面朝向后方且前表面朝向前方;支承构件,其对所述配线基板进行支承;软线,其与所述配线基板连接,并布设在所述灯室内;以及软线保持构造,其设置于所述支承构件,且配置为从所述配线基板的背面穿透至前表面,并在所述配线基板的前表面侧对所述软线进行保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轮车用前照灯还具备:散热构件,其相对于所述配线基板而配置于前方;以及发光元件搭载基板,其配置于所述散热构件的前表面,在所述发光元件搭载基板和所述散热构件形成有从所述散热构件的背面贯穿至所述发光元件搭载基板的前表面的开口部,所述软线在所述散热构件与所述配线基板之间被所述软线保持构造保持,并通过所述开口部与所述发光元件搭载基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车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构件具备:主体,其供所述发光元件搭载基板配置;以及多个散热翅片,它们形成于所述主体的背面,所述多个散热翅片配置为避开所述软线从所述软线保持构造至所述开口部的软线路径。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两轮车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由所述软线保持构造保持时的所述软线距所述配线基板的前表面的高度比搭载于所述配线基板的前表面的电子部件的高度高。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两轮车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轮车用前照灯还具备:外透镜,其能够装配于在车辆设置的灯壳体;以及灯体,其安装于所述外透镜,在该灯体与所述外透镜之间形成所述灯室,在所述外透镜装配于所述灯壳体的状态下,所述外透镜决定所述两轮车用前照灯的主视时的设计的外径,并且所述灯体收纳于所述灯壳体。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两轮车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轮车用前照灯还具备:透镜保持构件;以及多个投影透镜,它们分别使出射面朝向前方,在主视时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并熔接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前表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轮车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各投影透镜具备:透镜部,其具有所述出射面;以及凸缘部,其设置于所述透镜部的外周,所述凸缘部熔接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前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均佐藤习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