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准单管降压式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该器的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市电电源Vi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及二极管D3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市电电源Vi另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及二极管D4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负极及电感L1的前端汇接,其特征是电感L1的后端、二极管D5的正极及开关管V1的上端汇接,开关管V1的下端接地,二极管D5的负极、开关管V2的上端及电容C1的正极汇接,电容C1的负极、二极管D6的负极及二极管D7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7的负极、电容C0的正极、开关管V2的下端及输出端的上端汇接,电容C0的负极、电感L2的下端及输出端的下端接地,电感L2的上端和二极管D6的正极汇接。(*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
技术介绍
公知的单管降压式功率因数校正器(如BUCK型功率因数校正器)的优点是可以相应的提高功率因数,实现降压输出。其缺点是功率因数不高于0.85,输入电流不连续,且开关管承受的电压应力要高于市电电压峰值。这满足不了某些场合需要,如在通信电源、逆变焊机等电源设备中使用的中大功率因数校正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准单管降压式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该器能使功率因数提高到0.95以上。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市电电源Vi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及二极管D3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市电电源Vi另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及二极管D4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负极及电感L1的前端汇接,电感L1的后端、二极管D5的正极及开关管V1的上端汇接,开关管V1的下端接地,二极管D5的负极、开关管V2的上端及电容C1的正极汇接,电容C1的负极、二极管D6的负极及二极管D7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7的负极、电容C0的正极、开关管V2的下端及输出端的上端汇接,电容C0的负极、电感L2的下端及输出端的下端接地,电感L2的上端和二极管D6的正极汇接。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这样实现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市电电源Vi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及二极管D3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市电电源Vi另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及二极管D4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负极及电感L1的前端汇接,电感L1的后端、开关管V1的上端、开关管V2的上端及电容C1的正极汇接,开关管V1的下端接地,电容C1的负极、二极管D6的负极及二极管D7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7的负极、电容C0的正极、开关管V2的下端及输出端的上端汇接,电容C0的负极、电感L2的下端、二极管D5的正极及输出端的下端汇接,二极管D5的负极接地,电感L2的上端和二极管D6的正极汇接。本技术的优点是使用一只主开关管实现了降压式输出且功率因数高,功率因数可达0.95以上,而主开关管承受的电压应力约为市电电压峰值的二分之一,且市电输入电流连续,电磁干扰小,成本低,可广泛应用于通信电源、逆变焊机等电源设备中。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图。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图。图中的开关管V1为IRF360、电感L1=0.3mH、电感L2=0.1mH、电容C1=电容C0=820μF/250V。电容C0为输出电容。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由开关管V1、电感L1、二极管D1~D5、二极管D7、电容C1、电容C0组成有源功率校正器升压电路。由开关管V2、电感L1、二极管D1~D5、电容C0组成有源功率校正器降压电路。由开关管V2、电感L2、二极管D6、电容C1及电容C0组成在开关管V2导通时向输出端供电的回路。由电感L2、二极管D6、二极管D7及电容C0组成在开关管V2截止时向输出端续流供电的回路。当开关管V1和开关管V2在开关信号的驱动下工作时,使市电输入电压电流波形保持一致,提高了功率因数,实现了降压输出。具体工作过程设输出电压V0约为市电电压峰值的二分之一,即输出电压V0=200伏。在市电电压峰值小于或等于输出电压V0之前,开关管V1和开关管V2同时导通或截止,由开关管V2把电容C1上的能量传送给电容C0完成降压转换功能。在市电电压峰值大于或等于输出电压V0之后,开关管V1停止工作,主开关管V2工作。当开关管V2导通时,通过由开关管V2、电容C1、二极管D6、电感L2及电容C0组成的供电回路把电容C1上的能量传送给电容C0。当开关管V2截止时,由二极管D6、二极管D7、电感L2和电容C0组成的续流供电回路把电感L2存储的能量传送给电容C0。同时,在开关管V2导通时,由二极管D1~D5、电感L1、电容C0及开关管V2完成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的降压功能。在开关管V2截止时,由二极管D1~D5、二极管D7、电容C1、电容C0及开关管V2完成有源功率因数较正器的升压功能。到此该器完成一个工作周期。图2所示的实施例是从图1派生出来的,它们的功能、工作过程及回路元器件的数量完全相同,其区别仅在于图2是把图1中二极管D5的位置从电路的上部换到了下部。如在图1和图2中的A、B两点之间连接一个续流二极管D8,则效率会更高。权利要求1.一种准单管降压式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该器的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市电电源Vi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及二极管D3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市电电源Vi另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及二极管D4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负极及电感L1的前端汇接,其特征是电感L1的后端、二极管D5的正极及开关管V1的上端汇接,开关管V1的下端接地,二极管D5的负极、开关管V2的上端及电容C1的正极汇接,电容C1的负极、二极管D6的负极及二极管D7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7的负极、电容C0的正极、开关管V2的下端及输出端的上端汇接,电容C0的负极、电感L2的下端及输出端的下端接地,电感L2的上端和二极管D6的正极汇接。2.一种准单管降压式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该器的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市电电源Vi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及二极管D3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市电电源Vi另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及二极管D4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负极及电感L1的前端汇接,其特征是电感L1的后端、开关管V1的上端、开关管V2的上端及电容C1的正极汇接,开关管V1的下端接地,电容C1的负极、二极管D6的负极及二极管D7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7的负极、电容C0的正极、开关管V2的下端及输出端的上端汇接,电容C0的负极、电感L2的下端、二极管D5的正极及输出端的下端汇接,二极管D5的负极接地,电感L2的上端和二极管D6的正极汇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准单管降压式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该器的电感L1的后端、二极管D5的正极及开关管V1的上端汇接,开关管V1的下端接地,二极管D5的负极、开关管V2的上端及电容C1的正极汇接,电容C1的负极、二极管D6的负极及二极管D7的正极汇接,二极管D7的负极、电容C0的正极、开关管V2的下端及输出端的上端汇接,电容C0的负极、电感L2的下端及输出端的下端接地,电感L2的上端和二极管D6的正极汇接。功率因数可达0.95以上,主开关管承受的电压应力约为市电电压峰值的二分之一,且市电输入电流连续,电磁干扰小,成本低,可广泛应用于通信电源、逆变焊机等电源设备中。文档编号H02M1/14GK2562489SQ0226334公开日2003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23日专利技术者曹文领 申请人:曹文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文领,
申请(专利权)人:曹文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