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及电主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1464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及电主轴,属于电主轴领域,一转轴,设在电主轴机壳内且从电主轴机壳内穿出;一角接触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套在转轴上与转轴固定,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固定在电主轴机壳上,角接触球轴承承受转轴的径向力;一轴向承载组件,设在角接触球轴承的一侧,包括固定于电主轴机壳的承载部件一和固定于转轴的承载部件二,承载部件一与承载部件二无接触,承载部件一和承载部件二中至少有一个为具有磁力的磁性件,磁性件能对另一个承载部件施以磁力使转轴受到一个方向的轴向的作用力,作用力驱使转轴带动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将角接触球轴承的滚珠紧压在外圈上,限制转轴轴向的浮动。的浮动。的浮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及电主轴


[0001]本技术涉及电主轴领域,尤其涉及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及电主轴。

技术介绍

[0002]电主轴是电机的一种,电主轴由无外壳电机、转轴、轴承、主轴单元壳体、驱动模块和冷却装置等组成,电机的转子采用压配方法与转轴做成一体,转轴则由前后轴承支承,电机的定子通过冷却套安装于壳体中。现有的问题是电主轴的转轴在使用时,由于装配或间隙过大等问题,容易造成转轴轴向、径向以及斜向的浮动,导致转轴的中心产生偏移,从而影响电主轴的使用。
[0003]现有的专利如公布号为CN102570692A的多元轴承支承的电主轴,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转轴,内装电机的定子和转子,转轴的前端设置在外壳的外部且和外壳的前盖相邻,外壳的前盖内设置有给转轴供应压力油的进油口,在外壳内转轴的末端连接有后支承轴承,后支承轴承为成对使用的角接触球轴承,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能承受较大的径向负荷为主的径向和轴向联合负荷和力矩负荷,限制轴的两个方面的轴向位移,从而实现对转轴的径向以及轴向浮动的消除。
[0004]但是,成对的角接触球轴承中的两个角接触球轴承需要调整合适的间隙,调整起来较为困难,使用过程较为不稳定,无法达到很好的消除转轴轴向浮动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能消除转轴轴向的浮动,转轴工作稳定。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一转轴,设在电主轴机壳内且从电主轴机壳内穿出;
[0008]一角接触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套在转轴上与转轴固定,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固定在电主轴机壳上,角接触球轴承承受转轴的径向力;
[0009]一轴向承载组件,设在角接触球轴承的一侧,包括固定于电主轴机壳的承载部件一和固定于转轴的承载部件二,承载部件一与承载部件二无接触,承载部件一和承载部件二中至少有一个为具有磁力的磁性件,磁性件能对另一个承载部件施以磁力使转轴受到一个方向的轴向的作用力,作用力驱使转轴带动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将角接触球轴承的滚珠紧压在外圈上,限制转轴轴向的浮动。
[0010]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为:所述承载部件一和承载部件二均为具有磁力的磁性件,承载部件一的磁力与承载部件二的磁力的相互排斥施力使转轴受到一个方向的轴向的作用力。
[0011]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为:所述承载部件一和承载部件二均为具有磁力的
磁性件,承载部件一的磁力与承载部件二的磁力的相互吸引施力使转轴受到一个方向的轴向的作用力。
[0012]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为:所述承载部件一为电磁铁,所述承载部件二为永磁体。
[0013]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为:所述电磁铁与控制器连接,电主轴设有转速传感器,转速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转速传感器用于感知转轴的转速,当感知到转轴旋转时,控制器打开电磁铁。
[0014]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为:所述承载部件二为具有磁力的磁性件,承载部件一为磁性金属,承载部件二对承载部件一施以磁力的吸引力使转轴受到一个方向的轴向的作用力。
[0015]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为:所述承载部件一为具有磁力的磁性件,承载部件二为磁性金属,承载部件一对承载部件二施以磁力的吸引力使转轴受到一个方向的轴向的作用力。
[0016]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为:所述电主轴机壳的端盖上设有轴承,轴承的内圈套在转轴上。
[0017]本技术进一步的优化方案为:所述承载部件一为圆环状结构,转轴从承载部件一的中心孔穿过,转轴与承载部件一无接触,承载部件二为圆形结构,转轴从承载部件二的中心穿过,承载部件一和承载部件二相对的面平行。
[0018]电主轴,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电主轴机壳和上述的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电主轴机壳内设有定子,转轴上设有转子。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角接触球轴承承受转轴的径向力,限制转轴径向的浮动,磁性件对另一个承载部件施以磁力使转轴受到一个方向的作用力,作用力驱使转轴带动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将角接触球轴承的滚珠紧压在外圈上,从而限制转轴轴向的浮动,使转轴在旋转工作时始终保持同心度,转轴工作更稳定,通过磁性件对另一个承载部件施以磁力来代替原有成对的角接触球轴承中的一个,且通过无接触的承载部件一和承载部件二互相无接触的施力,方便调整。
附图说明
[0020]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说明
技术介绍
和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0021]图1为电主轴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电主轴尾部的拆分图。
[0023]图3为电主轴前部的拆分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局部示意图。
[0025]图5为承载部件一的磁力与承载部件二的磁力的相互排斥施力时的电主轴的剖切图。
[0026]图6为承载部件一的磁力与承载部件二的磁力的相互吸引施力时的电主轴的剖切图。
[0027]图中:1、电主轴机壳;2、后部端盖;3、前部端盖;4、通孔;5、滚针轴承;6、转轴;7、承载部件一;8、中心孔;9、内环边;10、承载部件二;11、定子;12、转子;13、角接触球轴承;14、外圈;15、滚珠;16、内圈;17、环形台阶;18、环形卡槽;19、压紧块;20、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1]图1

图6所示,电主轴,它包括电主轴机壳1和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
[0032]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包括转轴6、角接触球轴承13和轴向承载组件。
[0033]转轴6设在电主轴机壳1内,并且转轴6的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轴,设在电主轴机壳内且从电主轴机壳内穿出;一角接触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套在转轴上与转轴固定,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固定在电主轴机壳上,角接触球轴承承受转轴的径向力;一轴向承载组件,设在角接触球轴承的一侧,包括固定于电主轴机壳的承载部件一和固定于转轴的承载部件二,承载部件一与承载部件二无接触,承载部件一和承载部件二中至少有一个为具有磁力的磁性件,磁性件能对另一个承载部件施以磁力使转轴受到一个方向的轴向的作用力,作用力驱使转轴带动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将角接触球轴承的滚珠紧压在外圈上,限制转轴轴向的浮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件一和承载部件二均为具有磁力的磁性件,承载部件一的磁力与承载部件二的磁力的相互排斥施力使转轴受到一个方向的轴向的作用力。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件一和承载部件二均为具有磁力的磁性件,承载部件一的磁力与承载部件二的磁力的相互吸引施力使转轴受到一个方向的轴向的作用力。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主轴的转轴无接触的轴向浮动消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件一为电磁铁,所述承载部件二为永磁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主轴的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旭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亚微精密机床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