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压力排水的气体储存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1186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通用机械零件领域,公开了一种使用压力排水的气体储存罐,包括罐体和设置在其表面上的进气口、出气口和排水口,还包括设置在罐体内部的排水杆。排水口设置在罐体的除下表面以外的其他表面上;排水杆内部设有连通罐体的下表面和排水口的通道。本方案通过在罐体内部增加排水杆,使罐体内的积水可以在内部气体压力的推动作用下,排出气体储存罐,与排水口在罐体上的具体位置无关;解决了排水口不在罐体底部时,气体储存罐内部排水的问题,达到了气体储存罐的排水口灵活布置的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使用压力排水的气体储存罐


[0001]本技术涉及通用机械零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使用压力排水的气体储存罐。

技术介绍

[0002]气体储存罐是一个专门设计能承受一定压力载荷,以盛装气体的密闭容器。以空气为例,空气通过气泵或压缩机被加压输送至气体储存罐。由于自然状态的空气是含有水分的,在气体储存罐的内部会产生水分积累。当水积累过多时,会占用气体储存罐有限的容积、增加气体储存罐的重量、甚至影响空气的输出效果,因此气体储存罐中的水需要定期排出。传统方式的气体储存罐设计是在其罐体的最下方位置,设置排水口。这样气体储存罐内部的水会自然集聚在排水口的上方,当排水口打开之后水会自然排出。气体储存罐作为通用机械零件装配至设备上时,由于某些设备上空间的局限或结构的限制或安全的考虑,排水口需要设置在罐体的顶部或侧面或其他位置。显然,利用重力排水的传统气体储存罐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至少一项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压力排水的气体储存罐,用于解决排水口不在罐体底部时,气体储存罐内部排水的问题,达到气体储存罐的排水口灵活布置的效果。
[0004]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使用压力排水的气体储存罐,包括罐体和设置在其表面上的进气口、出气口和排水口,还包括设置在罐体内部的排水杆。排水口设置在罐体的除下表面以外的其他表面上;排水杆内部设有连通罐体的下表面和排水口的通道。
[0005]本方案中,气体储存罐内储存着一定压力的空气。使用一段时间后,罐体内的水分会逐渐增多,并在重力作用下集聚在罐体内的下表面(底部)。排水杆的一端与排水口固定连接;另一端靠近罐体内的下表面,并与之保持有微小缝隙。当下表面的积水高度没过排水杆与下表面之间的微小缝隙时,打开排水口对应的阀门,在罐体内部压力的作用下,积水会通过微小缝隙进入排水杆内部的通道,进而沿通道排出气体储存罐。本方案通过在罐体内部增加排水杆,使罐体内的积水可以在内部气体压力的推动作用下,排出气体储存罐,与排水口在罐体上的具体位置无关;解决了排水口不在罐体底部时,气体储存罐内部排水的问题,达到了气体储存罐的排水口灵活布置的效果。
[0006]本方案中,进气口、出气口和排水口的位置可以根据气体储存罐在设备上的装置要求和使用要求灵活设置。排水杆可以为内部加工有细长孔的直杆件或弯杆件,也可以为细小的空心软管。进气口和出气口上可以安装各类型的管接头。
[0007]优选地,所述排水杆的下表面形状与所述罐体的下表面形状相互贴合。形状相互贴合的两个下表面使所述微小缝隙容易准确地控制和实现,只需要改变排水杆的相对高度位置即可。同时还可以使罐体下表面的积水排出得更彻底。以弧面形状为例,形状相互贴合
使排水杆的通道的下端更接近罐体的下表面。只要积水的高度能覆盖通道的下端,就能在内部气压的作用下,持续向外排出。
[0008]进一步,所述排水杆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排水口和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由第一凹槽的表面和所述罐体的下表面组合形成。为了使罐体下表面的积水进入排水杆内部的通道中,上述微小缝隙可进一步优化为第二通道。排水杆的下表面与罐体的下表面相互贴合,也即排水杆的相对高度为0。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相通,第二通道相当于第一通道的下端沿两个下表面的交界面由内向外延伸形成的通道。罐体下表面的积水从第二通道流入,进而沿第一通道排出罐体内部。本方案通过排水杆的下表面和罐体的下表面相互贴合,使得罐体的内部压力聚集在第二通道范围内,能够有效的把积水排出。
[0009]更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为穿过所述排水杆的下表面中心的贯通槽;所述第二通道为穿过排水杆的下表面中心的贯通孔。
[0010]更进一步,所述第一通道居中设置在所述排水杆的内部;第一通道的下端垂直连通所述第二通道。
[0011]可选地,所述排水杆的下表面还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交;所述通道还包括第三通道;第三通道由第二凹槽的表面和所述罐体的下表面组合形成。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的结构类似,第三通道与第二通道的结构类似。第三通道主要是为了增加罐体下表面的积水进入排水杆内部的效率。积水可以同时通过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流入,进而沿第一通道排出罐体内部。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十字相交;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十字相交;所述第一通道的下端连接在相交处。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通道或第三通道的横截面小于所述第一通道的横截面。
[0014]优选地,所述排水口集成在所述排水杆的一端,排水杆的一端穿出所述罐体的表面。
[0015]进一步,所述排水口为阶梯式孔,并设有连接螺纹。连接螺纹用于安装排水阀或管接头。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本方案通过在罐体内部增加排水杆,使罐体内的积水可以在内部气体压力的推动作用下,排出气体储存罐,与排水口在罐体上的具体位置无关;解决了排水口不在罐体底部时,气体储存罐内部排水的问题,达到了气体储存罐的排水口灵活布置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A

A剖面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排水杆的B向局部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A

A剖面图。
[00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排水杆的B向局部图。
[0024]标号说明:罐体10、进气口11、出气口12、排水口13、排水杆20、第一凹槽21、第二凹
槽22、第一通道23、第二通道24、第三通道25。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技术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使用压力排水的气体储存罐,包括罐体10和设置在其表面上的进气口11、出气口12和排水口13,还包括设置在罐体10内部的排水杆20。排水口13设置在罐体10的除下表面以外的其他表面上;排水杆20内部设有连通罐体10的下表面和排水口13的通道。
[0028]本方案中,气体储存罐内储存着一定压力的空气。使用一段时间后,罐体10内的水分会逐渐增多,并在重力作用下集聚在罐体10内的下表面(底部)。排水杆20的一端与排水口13固定连接;另一端靠近罐体10内的下表面,并与之保持有微小缝隙。当下表面的积水高度没过排水杆20与下表面之间的微小缝隙时,打开排水口13对应的阀门,在罐体10内部压力的作用下,积水会通过微小缝隙进入排水杆20内部的通道,进而沿通道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用压力排水的气体储存罐,包括罐体和设置在其表面上的进气口、出气口和排水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罐体内部的排水杆;排水口设置在罐体的除下表面以外的其他表面上;排水杆内部设有连通罐体的下表面和排水口的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压力排水的气体储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杆的下表面形状与所述罐体的下表面形状相互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使用压力排水的气体储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杆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排水口和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由第一凹槽的表面和所述罐体的下表面组合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使用压力排水的气体储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为穿过所述排水杆的下表面中心的贯通槽;所述第二通道为穿过排水杆的下表面中心的贯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使用压力排水的气体储存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居中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国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