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06280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稳定地支承门的车辆用门装置。车辆用门装置(20)具备:设置于门(5)的闭侧端部(45)的门侧卡合部(41);设置于门开口部(3)的闭侧端部(46)的车身侧卡合部(42);以及设置于第二连结臂(12)的伸缩机构(60)。车身侧卡合部具备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状卡合部(51),门侧卡合部具备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部并在门的开闭动作方向上延伸的引导槽(57)。而且,在门侧卡合部与车身侧卡合部卡合的门的全闭位置附近的开闭动作位置,轴状卡合部配置于引导槽内。并且,构成为,随着第二连结臂的长度基于伸缩机构的动作而变更,轴状卡合部沿着引导槽的延伸方向相对位移,由此,门进行开闭动作。门进行开闭动作。门进行开闭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有如下车辆用门装置,该车辆用门装置具备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该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具有相对于车身的第一转动连结点和相对于车辆的门的第二转动连结点。这样的车辆用门装置基于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所形成的连杆机构的动作使设置于其门开口部的门进行开闭动作。另外,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在门处于闭状态的情况下,将形成其连杆机构的各连结臂收纳在安装于车身侧部的末端部的门开口的外侧且安装于门的车内侧的密封条的内侧的位置。并且,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将这样的各连结臂所形成的连杆机构组合至车身侧的导轨与门侧的导辊单元卡合的结构。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90097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

163693号公报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但是,在上述那样的经由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所形成的连杆机构而将车辆的门支承于车身的结构中,在该门的开闭动作位置位于全闭位置附近的情况下,第一连结臂与第二连结臂的距离接近而容易成为直线地排列的状态。因此,存在难以稳定地支承该门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10]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车辆用门装置具备: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该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具有相对于车身的第一转动连结点和相对于车辆的门的第二转动连结点;门侧卡合部,该门侧卡合部设置于所述门的闭侧端部,该门基于所述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所形成的连杆机构的动作对所述车辆的门开口部进行开闭;车身侧卡合部,该车身侧卡合部设置于所述门开口部的闭侧端部,该门的所述闭侧端部基于所述门的开闭动作而与所述门开口部的所述闭侧端部接近分离;以及伸缩机构,该伸缩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中的至少任一方,并且能够变更所述第一转动连结点与第二转动连结点间的长度,所述门侧卡合部和所述车身侧卡合部中的一方侧具备轴状卡合部,该轴状卡合部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门侧卡合部和所述车身侧卡合部中的另一方侧具备引导槽,该引导槽具有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部,并在所述门的开闭动作方向上延伸,所述车辆用门装置构成为,在所述门侧卡合部与所述车身侧卡合部卡合的所述门的全闭位置附近的开闭动作位置,所述轴状卡合部配置于所述引导槽内,并且随着所述第一转动连
结点与第二转动连结点间的长度基于所述伸缩机构的动作而变更,所述轴状卡合部沿着所述引导槽的延伸方向相对位移,由此,所述门进行开闭动作。
[0011]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引导槽内配置轴状卡合部,从而限制了车宽方向上的门的位移。并且,由此,即使在第一连结臂与第二连结臂的距离接近而容易成为直线地排列的状态的全闭位置附近的开闭动作位置,也能够稳定地支承门。而且,在门侧卡合部与车身侧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基于伸缩机构的动作,门的开闭动作轨迹从圆弧状的滑行轨迹变化为直线状的滑动轨迹。并且,由此,能够顺畅地使门向全闭位置进行闭动作以及从全闭位置进行开动作。
[0012]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车辆用门装置优选的是,所述门侧卡合部具有所述引导槽,并且所述车身侧卡合部具有所述轴状卡合部。
[0013]根据上述结构,在相对于车辆乘降时,车身侧卡合部难以妨碍利用者。并且,由此,能够提高便利性。
[0014]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车辆用门装置优选的是,所述门侧卡合部具有所述轴状卡合部,并且所述车身侧卡合部具有所述引导槽。
[0015]根据上述结构,具有能够抑制形成于门侧卡合部和车身侧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的情况下的滑动轨迹的大致J字状的超程,即能够抑制门的剩余动作这样的优点。
[0016]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车辆用门装置优选的是,所述引导槽形成于在所述门的开闭动作方向上延伸并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卡合爪之间。
[0017]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形成具有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部并在门的开闭动作方向上延伸的引导槽。并且,能够紧凑地组织引导槽的周边结构。
[0018]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车辆用门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轴状卡合部被轴支承为旋转自如。
[0019]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轴状卡合部以与夹入其车宽方向两侧的引导槽的两侧壁部滑动接触的状态更顺畅地相对位移。
[0020]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车辆用门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结臂在与所述第二连结臂相比更靠近所述门的重心的位置具有与该门连结的所述第二转动连结点,所述伸缩机构仅设置于所述第二连结臂。
[0021]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定位为支承更大荷重的主连杆的第一连结臂来稳定地支承门。并且,能够在全闭位置附近的开闭动作位置基于设置于荷重较小的第二连结臂的伸缩机构的动作使门进行开闭动作。
[0022]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车辆用门装置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连结臂在与所述第一连结臂相比更靠近所述门的闭侧端部的位置具有与该门连结的所述第二转动连结点,所述伸缩机构具备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施加使所述第一转动连结点与第二转动连结点间的长度缩短的方向的拉力。
[0023]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第二连结臂中的第一转动连结点与第二转动连结点间的长度基于伸缩机构的动作而变长,即第二连结臂伸长,从而门向全闭位置移动。另外,通过第二连结臂中的第一转动连结点与第二转动连结点间的长度变短,即第二连结臂收缩,从而门从全闭位置进行开动作。而且,在门的开闭动作时处于门侧卡合部与车身侧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的情况下,第二连结臂中的第一转动连结点与第二转动连结点间的长度基于
施力部件的拉力而变短,即,第二连结臂被保持为收缩的状态。并且,由此,能够稳定地使门进行开闭动作。
[0024]而且,在将门保持于全闭位置的全闭锁的解锁动作时,能够基于施力部件的拉力使门从全闭位置进行开动作。并且,由此,能够给门带来所谓的弹出功能。
[0025]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车辆用门装置优选的是,具备驱动臂,该驱动臂以在所述第一转动连结点与所述第二转动连结点之间的位置具有第三转动连结点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中的至少任一方连结;以及致动器,该致动器通过对所述驱动臂施加驱动力而使该驱动臂转动,从而驱动所述连杆机构。
[0026]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结构简单且紧凑地形成基于致动器的驱动力使门进行开闭动作的动力门装置。除此之外,能够确保致动器的配置自由度。
[0027]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在门的开闭动作位置位于全闭位置附近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门以被稳定地支承的状态进行开闭动作。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车辆用门装置的立体图。
[0030]图2是车辆用门装置的立体图。
[0031]图3是形成连杆机构的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的俯视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门装置,具备: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该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具有相对于车身的第一转动连结点和相对于车辆的门的第二转动连结点;门侧卡合部,该门侧卡合部设置于所述门的闭侧端部,该门基于所述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所形成的连杆机构的动作对所述车辆的门开口部进行开闭;车身侧卡合部,该车身侧卡合部设置于所述门开口部的闭侧端部,该门的所述闭侧端部基于所述门的开闭动作而与所述门开口部的所述闭侧端部接近分离;以及伸缩机构,该伸缩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结臂和第二连结臂中的至少任一方,并且能够变更所述第一转动连结点与第二转动连结点间的长度,所述门侧卡合部和所述车身侧卡合部中的一方侧具备轴状卡合部,该轴状卡合部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门侧卡合部和所述车身侧卡合部中的另一方侧具备引导槽,该引导槽具有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部,并在所述门的开闭动作方向上延伸,所述车辆用门装置构成为,在所述门侧卡合部与所述车身侧卡合部卡合的所述门的全闭位置附近的开闭动作位置,所述轴状卡合部配置于所述引导槽内,并且随着所述第一转动连结点与第二转动连结点间的长度基于所述伸缩机构的动作而变更,所述轴状卡合部沿着所述引导槽的延伸方向相对位移,由此,所述门进行开闭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装置,其中,所述门侧卡合部具有所述引导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角谷诚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爱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