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逆变器的直流输入接DC/AC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DC/AC变换电路的输出端相连,该整流电路输出端与输出推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输出推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交流输出相连,在AC/DC变换电路与输出推动电路之间设有保护电路,在保护电路与输出推动电路之间设有标准信号源电路;直流输入的另一路接隔离稳压电源电路的输入端,一信号显示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上述隔离稳压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相连;在直流输入与信号显示电路之间设有信号识别指示电路和与之相连的信号取样电路,输出推动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信号识别指示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的逆变器,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逆变器。
技术介绍
目前各制造商生产的逆变器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在相同功率的前提下体积庞大,输出电压不稳定、逆变效率较低,以至于不能满足大部分电器设备的供电要求,加上逆变器的电能来源一般是以汽车、列车等电源为主的车载电源,而且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没法知道直流供电系统在供电过程中余下的电能以及逆变器输出的负载情况,从而不能及时的掌握逆变器供电情况及早做出预防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体积小、逆变效率高、输出电压稳定、线路简单且带有LED显示的便携式逆变器。本专利技术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该便携式逆变器的直流输入接DC/AC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DC/AC变换电路的输出端相连,其输出端与输出推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输出推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交流输出相连,在AC/DC变换电路与输出推动电路之间设有保护电路,在保护电路与输出推动电路之间设有标准信号源电路;直流输入的另一路接隔离稳压电源电路的输入端,信号显示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与隔离稳压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相连;在直流输入与信号显示电路之间设有信号识别指示电路和与之相连的信号取样电路,输出推动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信号识别指示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其中,输出推动电路的第三输出端与保护电路的输入端相连,保护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DC/AC变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相连,其第二输出端与标准信号源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标准信号源电路的输出端与输出推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相连;直流输入的另一路与信号识别指示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信号识别指示电路的输出端与信号取样电路的输入端相连,信号取样电路的输出端与信号显示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体积小,便于携带;2、逆变效率高,输出电压稳定;3、线路简单,制造简易;4、带有LED显示,能随时知悉具体输入电能和输出功率,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逆变器的原理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逆变电路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显示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出进一步地说明。如图1所示,该便携式逆变器的直流输入接DC/AC变换电路11的第一输入端,整流电路12的输入端与DC/AC变换电路11的输出端相连,整流电路12的输出端与输出推动电路1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输出推动电路13的第一输出端与交流输出相连,在AC/DC变换电路11与输出推动电路13之间设有保护电路14,在保护电路14与输出推动电路13之间设有标准信号源电路15。直流输入的另一路接隔离稳压电源电路21的输入端,一信号显示电路22的第一输入端与隔离稳压电源电路21的输出端相连;在直流输入与信号显示电路22之间设有信号识别指示电路23和与之相连的信号取样电路24,输出推动电路13的第二输出端与信号识别指示电路2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其中,输出推动电路13的第三输出端与保护电路14的输入端相连,保护电路14的第一输出端与DC/AC变换电路11的第二输入端相连,其第二输出端与标准信号源电路15的输入端相连,标准信号源电路15的输出端与输出推动电路1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外接直流电源的另一路与信号识别指示电路2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信号识别指示电路23的输出端与信号取样电路24的输入端241相连,信号取样电路24的输出端与信号显示电路23的第二输入端相连。如图2所述,AC-DC变换电路11由1个二极管D1、8个电容C1、C2、C3、C6、C9、C15、C12、C17,12个电阻R1、R21、R22、R23、R24、R26、R27、R42、R17、R30、R41、R16,2个场效应管Q7、Q8,1个高频火牛T1,1个脉宽调制IC U3组成。12V的直流电源从A点输入,经电容C2、C3滤波后接到高频火牛主绕组的中心抽头2-3脚,当脉宽调制IC U3的15脚加上12V的工作电压,U3内部起振,产生的脉冲信号,分别从11和14脚输出,其第11脚连接电阻R22,R22的另一端与电阻R24、场效应管Q8的控制栅极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与Q8的源极相连并接地,Q8的漏极与高频火牛的主绕组(1脚)相连;IC U3的14脚连接电阻R21,R21的另一端与电阻R23、场效应管Q7的控制栅极相连,R23的另一端与Q7的源极相连并接地,Q7的漏极与高频火牛的主绕组(4脚)相连。IC U3的第11脚与14脚送出的脉冲信号分别经过电阻R21、R22限流R23、R24分压,加到场效应管Q7、Q8的控制栅极,使场效应管随电平的变化而推动高频火牛T1工作。高频火牛T1的主绕组产生磁场,感应到次级(副绕组);电容C1、电阻R1串联在高频火牛T1主绕组的第1脚与第4脚之间,二极管D1串联在A点的输入回路中;电容C6正极与IC U3的第15脚相连,负极接地。IC U3的第1脚为内部误差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它连接了电阻R27、R17、电容C15,电阻R17另一端接地,电阻R27的另一端接电阻R26,R26的另一端接整流电路12的整流输出端构成取样电路23,取样出的电压与内部误差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U3第2脚)电压进行比较,U3内部误差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2脚连接了电阻R14、R16,R14的另一端接IC U3的第16脚,R16的另一端接U3的第12脚(地线)构成该脚的偏置电阻;电阻R30一端接U3第6脚另一端接地;电容C7一端接U3第5脚另一端接地电容C15一端接U3第9脚另一端接U3第1脚,R42为放电电阻,它接在U3的第5脚与第7脚之间,电容C12一端接U3第8脚另一端接地。如图2所示,整流电路12的作用是整流滤波,其中二极管D2、D3的阳极连接在一起并接到了直流输入端的A点,阴极分别另接到二极管D4、D5的阳极与高频火牛T1副绕组的两个抽头,D4、D5的阴极接在一起构成桥式整流器,把高频火牛T1副绕组感应的交流电压,整流为直流电压,经过C5电容滤波后,供给输出推动电路15,R2为回路电阻,它与二极管D4、D5的阴极电容C5的正极相连,为调整回路工作电流,电阻R2的另一端接电容C5的负极并接地。如图2所示,输出推动电路13它由4个场效应管Q3、Q4、Q5、Q6;2个三极管Q1、Q2;2个稳压管Z1、Z2;4个二极管D16、D17、D10、D14;2个电容C8、C16、7个电阻R10、R19、R13、R12、R20、R15、R51组成。它们把标准信号源14 U2第9脚与10脚输出的脉冲信号以两个通道输出推动负载。场效应管Q3、Q5的漏极分别接在整流电路12整流输出的直流高压端,Q3的原极与Q4的漏极、稳压管Z1的阳极、电容C8的负极及输出的交流端相连;Q3的控制栅极与稳压管Z1的阴极、电阻R19、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电阻R19的另一端与电容C8的正极、二极管D16的阴极相连;二极管的阳极与开关S1相连;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基极与电阻R10相连;R10的另一端与IC U2的第10脚、电阻R13、二极管D10的阴极相连;电阻R1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0的阳极、场效应管Q4的控制栅极相连;Q4的原极与场效应管Q6的原极、电阻R51、R31相连;R51的另一端接地。另外一路;场效应管Q5的控制栅极与稳压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直流输入接DC/AC变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DC/AC变换电路的输出端与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一输出推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输出推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交流输出相连,在AC/DC变换电路与输出推动电路之间设有保护电路,在保护电路与输出推动电路之间设有标准信号源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月琴,
申请(专利权)人:吴月琴,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