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0352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09
送风机(1)具备流体导入箱(10)、吹出导入至流体导入箱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至少一方的风扇(30)以及收容风扇的壳体(50)。送风机具备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内外分离了的状态下导向风扇的筒状体(72)和形成使空气流入筒状体的内侧的空气入口的筒上端部(71)。壳体在轴向的一侧设有形成向风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61)的吸入口形成部(60)。筒上端部配置于吸入口形成部与流体导入箱之间且在轴向上与吸入口和吸入口形成部各自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轴向上的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的间隔,在形成于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之间的间隙流路(80)中的离开流路入口(81)的里侧,比在间隙流路的流路入口小。路的流路入口小。路的流路入口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送风机
[0001]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0002]本申请基于2019年10月2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9

192075,并且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组入于此。


[0003]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送风机。

技术介绍

[0004]以往,已知能够区分车室内空气(以下,也称为内气)和车室外空气(以下,也称为外气)并同时吸入的单侧吸入式的离心送风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心送风机的叶轮的径向的外侧的通风路通过分隔壁而被分隔为叶轮的轴向的一侧的上通风路和轴向的另一侧的下通风路。在叶轮的径向的内侧设置有用于使从外部被取入的空气分离为上通风路和下通风路并流动的分离筒。在分离筒设置有形成空气入口且剖面呈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的筒上端部。根据该结构,从外部被取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从筒上端部的空气入口通过分离筒的内侧,经由叶轮而向下通风路流动。另外,从外部被取入的空气的剩余部分不通过筒上端部的空气入口而通过分离筒的外侧,经由叶轮而向上通风路流动。这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心送风机是将从叶轮的轴向的一侧吸入的空气分为上下的通风路并吹出的结构。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074339号
[0008]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离心送风机中,收容叶轮的壳体中的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的吸入口形成部的一部分被筒上端部覆盖。这样,在吸入口形成部的一部分被筒上端部覆盖的情况下,通过分离筒的外侧的空气的一部分在形成于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之间的间隙流路循环后,经由吸入口被吸入叶轮。此时,由于间隙流路中的循环后的空气逐渐被吸入吸入口,因此在间隙流路中的离开流路入口的里侧,产生几乎没有空气的流动的区域,在该区域产生气流的滞流。由此,由于间隙流路的压力损失增大,因此送风机中的空气的吸入效率变差。这些是专利文献1并未示出而本专利技术人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的事项。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吸入空气的送风机。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送风机能够区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并同时吸入,具备:
[0011]流体导入箱,该流体导入箱形成有供第一流体导入的第一导入口和供第二流体导入的第二导入口;
[0012]风扇,该风扇通过以风扇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将被导入流体导入箱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至少一方从风扇轴心的轴向的一侧吸入并朝向远离风扇轴心的方向吹
出;
[0013]壳体,该壳体收容风扇;
[0014]筒状体,该筒状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风扇的内侧,并且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内外分离的状态下导向风扇;以及
[0015]筒上端部,该筒上端部与筒状体的轴向的一侧连接,并且形成使空气流入筒状体的内侧的空气入口,
[0016]壳体在轴向的一侧设有吸入口形成部,该吸入口形成部形成向风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
[0017]筒上端部配置于吸入口形成部与流体导入箱之间且轴向上与吸入口和吸入口形成部各自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
[0018]轴向上的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的间隔,在形成于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之间的间隙流路中的离开流路入口的里侧,比在间隙流路的流路入口小。
[0019]这样,只要轴向上的筒上端部与吸入口形成部的间隔形成为在里侧比在间隙流路的流路入口小,则在间隙流路的里侧难以产生几乎没有空气的流动的无用的区域。而且,筒上端部还作为在间隙流路中将空气朝向吸入口引导的导向件而发挥功能。
[0020]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送风机,与以往的送风机相比能够有效地吸入空气。此外,对各结构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0022]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0023]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分离筒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0024]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分离筒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0025]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0026]图6是图3的VI

VI剖视图。
[0027]图7是图3的VII

VII剖视图。
[0028]图8是图2的VIII

VIII剖视图。
[0029]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过滤器、筒上端部与吸入口的关系的说明图。
[0030]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0031]图11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过滤器、筒上端部与吸入口的关系的说明图。
[0032]图12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过滤器、筒上端部与吸入口的关系的说明图。
[0033]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0034]图14是图13的XIV

XIV剖视图。
[0035]图15是第五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分离筒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有对与先行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事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的情况。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仅对结构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能够将先行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结构要素应用于结构要素的其他部分。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是在组合没有特别地发生障碍的范围内,即使在没有特别明示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之间进行部分地组合。
[0037](第一实施方式)
[0038]参照图1~图9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专利技术的送风机1应用于能够区分外气和内气并向车室内吹出的内外气双层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送风机1配置于车室内的前部的仪表板的内侧。
[0039]如图1所示,送风机1构成为包括内外气箱10、过滤器20、风扇30、电动马达40、涡形壳体50以及分离筒70。表示各附图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箭头表示将送风机1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DR1、前后方向DR2、左右方向DR3。
[0040]内外气箱10在送风机1中配置于上方侧。在内外气箱10的上表面,从前后方向DR2的前方侧开始按顺序形成有供外气导入的外气导入口11、供内气导入的第一内气导入口12以及供内气导入的第二内气导入口13。在这样的结构中,容易从车室外向内外气箱10导入外气,并且容易从车室内向内外气箱10导入内气。
[0041]在内外气箱10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导入空间101,该第一导入空间101供来自外气导入口11的外气或者来自第一内气导入口12的内气导入;以及第二导入空间102,该第二导入空间供来自第二内气导入口13的内气导入。第一导入空间101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送风机,能够区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并同时吸入,其特征在于,具备:流体导入箱(10),该流体导入箱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流体导入的第一导入口(11)和供所述第二流体导入的第二导入口(12、13);风扇(30),该风扇通过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将被导入所述流体导入箱的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的至少一方从所述风扇轴心的轴向的一侧吸入并朝向远离所述风扇轴心的方向吹出;壳体(50),该壳体收容所述风扇;筒状体(72),该筒状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风扇的内侧,并且将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在内外分离的状态下导向所述风扇;以及筒上端部(71),该筒上端部与所述筒状体的所述轴向的一侧连接,并且形成使空气流入所述筒状体的内侧的空气入口,所述壳体在所述轴向的一侧设有吸入口形成部(60),该吸入口形成部形成向所述风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61),所述筒上端部配置于所述吸入口形成部与所述流体导入箱之间且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吸入口形成部各自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所述轴向上的所述筒上端部与所述吸入口形成部的间隔,在形成于所述筒上端部与所述吸入口形成部之间的间隙流路(80)中的离开流路入口(81)的里侧,比在所述间隙流路的所述流路入口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上端部包括板状部位(715),该板状部位与所述吸入口形成部相对且在所述轴向上具有厚度,所述筒上端部以所述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善博佐藤广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