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衬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0242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防振衬套。通过在主体部(20)的外周面形成外周凹部(326),从而在轴(O)方向上与凸部(340)重叠的区域,形成为主体部(20)的径向上的厚度尺寸(D3)比没有形成凸部(340)的其它区域上的厚度尺寸(D4)薄。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凸部(340)的压缩状态下的主体部(20)的外径(径向的厚度)在周向上恒定。因此,能够抑制压缩凸部(340)时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20)的一部分,从而能够提高防振衬套(310、410)的耐久性。410)的耐久性。410)的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振衬套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振衬套,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防振衬套。

技术介绍

[0002]有一种技术,在利用螺栓及螺母对振动源侧的部件、与支撑该振动源的支撑侧的部件进行紧固固定的情况下,在这些螺栓及螺母的各个垫片彼此之间夹设橡胶状弹性体的防振衬套。这种防振衬套形成为圆筒状且具备:夹在振动源侧或者支撑侧的被紧固部件与垫片之间并发挥防振功能的主体部、以及插入到在被紧固部件上形成的贯通孔中的插入部。
[0003]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如下技术:在主体部(挠性体115)的轴向端面形成凸部(突部116),在螺栓与螺母的紧固状态下,通过垫片(垫圈402)按压凸部来施加预压缩。根据该技术,即使在主体部的橡胶劣化而弹性力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被预压缩的凸部复原来维持与垫片的接触状态。因此,当反复输入轴向的载荷时,能够抑制主体部与垫片反复进行接触及分离,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该反复的接触而产生噪音。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034120号公报(例如0026段、图2)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如上述的现有技术那样,当在主体部的轴向端面形成凸部时,则在形成有该凸部的区域,主体部的压缩量(橡胶的变形)增多。在该压缩量较多的区域,主体部易于以朝向径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变形,且应力集中于该鼓出部分。因此,存在防振衬套的耐久性降低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久性的防振衬套。(二)技术方案
[0007]为了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防振衬套,是在紧固结构中夹在一对垫片之间的橡胶状弹性体,所述紧固结构具有:被紧固部件、圆筒状的筒部件、一对垫片、以及螺栓和螺母,所述被紧固部件构成为振动源侧或者支撑侧的任意一方的部件,且具有贯通孔,所述筒部件插入到所述被紧固部件的所述贯通孔中,所述一对垫片配置于所述筒部件的轴向的两端侧,所述螺栓和螺母以夹住所述一对垫片的状态相互紧固,其中,所述防振衬套形成为圆筒状,且具备:在所述螺栓和螺母紧固时在所述被紧固部件与所述垫片之间被压缩的主体部、以及插入所述贯通孔的插入部,所述主体部具备:在轴向上位于所述垫片侧的第一端面、以及该第一端面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面,在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在轴向上与所述凸部重叠的区域上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尺寸
形成为比其它区域薄。(三)有益效果
[0008]根据第一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由于在轴向上与凸部重叠的区域上的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尺寸形成为比其它区域薄,因此在凸部的压缩状态下,能够容易地使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在周向上恒定。因而,能够抑制压缩凸部时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的一部分,从而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0009]根据第二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一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尺寸形成为,在周向上的多个凸部彼此之间的区域最厚,在轴向上与凸部重叠的区域最薄,因此在凸部的压缩状态下,能够更容易地使主体部的外径(径向的厚度)在周向上恒定。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压缩凸部时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的一部分,从而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0010]根据第三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二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在第一端面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在第二端面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因此在凸部被压缩之前的状态下,在被紧固部件与主体部之间利用凹部形成有空间。由于主体部的凹部形成于在轴向上与凸部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用被紧固部件与主体部之间的空间(主体部的凹部),来接受凸部被压缩时的橡胶的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因凸部的压缩而产生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的一部分,从而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0011]根据第四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三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防振衬套隔着被紧固部件设置为一对,因此该一对防振衬套的插入部的轴向端面在被紧固部件的贯通孔的内部对置。由于插入部具备形成于其轴向端面且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因此在压缩凸部前的状态下,在一对防振衬套的插入部彼此之间利用凹部形成有空间。由于在径向视角下,主体部的凹部与插入部的凹部形成于在轴向上排列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插入部的凹部,来接受凸部被压缩时(利用主体部的凹部来接受橡胶的变形时)的橡胶的变形。由此,能够在压缩凸部时抑制插入部的轴向端面彼此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该接触而使应力集中于插入部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0012]根据第五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四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主体部的凹部的深度形成为比插入部的凹部的深度深,且主体部的凹部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插入部的凹部的周向上的宽度尺寸大,因此能够主要利用主体部的凹部接受凸部已被压缩时的橡胶的变形。因此,能够以相应地减小的方式形成插入部的凹部来确保橡胶体积,并且能够在压缩凸部时抑制插入部的轴向端面彼此接触。通过确保插入部的橡胶体积,从而即使反复输入轴向的载荷,也能够抑制插入部在早期发生劣化。另外,通过在压缩凸部时抑制插入部彼此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该接触而使应力集中于插入部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0013]根据第六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一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在主体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橡胶状弹性体相比摩擦系数较低的低摩擦部,因此能够减小筒部件的外周面与主体部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由此,使得在压缩凸部时主体部容易相对于筒部件滑动,因此主体部容易被压缩成目标形状。因此,在
凸部的压缩状态下,能够更容易地使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在周向上恒定,从而能够抑制压缩凸部时的应力集中于主体部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0014]根据第七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一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由于形成于主体部的第一端面的凸部沿着主体部的内周面突出,因此在通过垫片压缩凸部时,能够使凸部与筒部件接触。因此,即使在比较高地形成凸部的高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筒部件来限制压缩时的凸部倾倒,从而能够适当地压缩凸部。由此,能够抑制压缩凸部时的应力集中于凸部或主体部的一部分,从而具有能够提高防振衬套的耐久性的效果。
[0015]根据第八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除了第一方案记载的防振衬套所实现的效果之外,还实现如下的效果。多个凸部具备第一凸部、和与该第一凸部相比从第一端面起的高度较高的第二凸部。具有如下效果:与第一凸部相比高度较高的第二凸部与第一凸部相比压缩量较多(压缩长度较长),因此即使在主体部的橡胶劣化而弹性力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已被压缩的第二凸部复原,从而易于维持与垫片的接触状态。另外,由于在周向上的多个第二凸部彼此之间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振衬套,其是在紧固结构中夹在一对垫片之间的橡胶状弹性体,所述紧固结构具有:被紧固部件、圆筒状的筒部件、所述一对垫片、以及螺栓和螺母,所述被紧固部件构成为振动源侧或者支撑侧的任意一方的部件,且具有贯通孔,所述筒部件插入到所述被紧固部件的所述贯通孔中,所述一对垫片配置于所述筒部件的轴向的两端侧,所述螺栓和螺母以夹住所述一对垫片的状态相互紧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衬套形成为圆筒状,且具备:在所述螺栓和螺母紧固时在所述被紧固部件与所述垫片之间被压缩的主体部、以及插入所述贯通孔的插入部,所述主体部具备:在轴向上位于所述垫片侧的第一端面、以及该第一端面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面,在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在轴向上与所述凸部重叠的区域上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尺寸形成为比其它区域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径向的厚度尺寸形成为,在周向上的多个所述凸部彼此之间的区域最厚,在轴向上与所述凸部重叠的区域最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端面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凸部,在所述第二端面形成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凹部形成于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凸部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衬套隔着所述被紧固部件设置为一对,所述插入部具备:形成于所述插入部的轴向端面且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凹部,在径向视角下,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凹部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部真司祝勇汰
申请(专利权)人: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