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持续稳定供油的发动机双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80068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持续稳定供油的发动机双润滑系统,包括电子润滑机构和机械润滑机构,所述机械润滑机构连接设置有油箱,所述机械润滑机构的一端连接有凸轮,所述机械润滑机构的另一端通过冷却过滤组件连接有增压器,所述凸轮和增压器均与油箱连接,所述电子润滑机构的上端连接有油壶,所述电子润滑机构的下端通过油管组件连接有缸体,所述缸体与凸轮和增压器配合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电子润滑机构供油给前后端盖主轴承、缸体内腔密封件及重要摩擦面,再通过机械润滑机构分别供油给凸轮和增压器,使循环油路与发动机内部油路能够得以分开,提升了供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升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保证了发动机能够得到稳定且持续的润滑。定且持续的润滑。定且持续的润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持续稳定供油的发动机双润滑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持续稳定供油的发动机双润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重油转子发动机是以柴油或航空煤油为燃料的一种转子发动机,它相对于传统活塞发动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功重比大的特点。由于发动机在工作时,三角转子密封件(如刮片、气封条、柱塞、油环等)与端盖、缸体会以较高速度在作相对运动,故金属表面之间的摩擦会增大发动机内部的功率损耗,还会使零部件工作表面迅速磨损,而磨损产生的金属屑会进一步破坏其他参与工作的零件,同时摩擦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极易造成部分零件的失效,最终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为此需要对相对运动部件的表面进行润滑,即在摩擦零件表面覆盖一层润滑剂,使金属表面之间间隔一层油膜,从而减小摩擦阻力、减轻磨损、降低功耗,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从而保证发动机能够正常工作。
[0003]目前重油转子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大多采用单一的机械式机油泵,而单一的机械式机油泵只能将润滑油分成三路分别供给发动机前后主轴承、增压器等部位,由于三路所需的油压各不同,故这种供油方式极易导致油压偏低的油路供油过剩,而其他油路供油不足,使得发动机内预订部位得不到有效地供油,稳定性和可靠性均较差,从而影响发动机的稳定运行,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短,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风险。
[0004]现阶段已有电磁脉冲喷射泵针对重油转子发动机进行润滑作用,此种电磁脉冲喷射泵虽能提高供油的精度,但依旧存在油压不同导致供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均较差,从而影响发动机的稳定运行,使得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缩短。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告CN107642445A,公开日2018年01月30日,公开了一种用于两冲程缸内直喷重油发动机的电磁脉冲喷射泵及其控制方法,文中提出“包括驱动部分、柱塞部分与喷嘴部分;驱动部分为由永磁体和线圈构成的音圈电机,为燃油加压提供动力。柱塞部分中,柱塞和音圈电机采用整体设计,同时增加高压油腔供油通道数目,保证燃油流量的充足。喷嘴部分中,喷嘴采用旋流油道设计,加强燃油雾化性能,改善发动机燃烧品质。音圈电机采用正反向电流控制策略,并将驱动电压经DC

DC升压变换电路提升至48V,缩短喷油周期,保证发动机高速运转时供油充足可靠。”此现有技术的电磁脉冲喷射泵虽能改善发动机的燃烧品质,但此现有技术的电磁脉冲喷射泵极难根据油压不同调整发动机各路的供油量,供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均较差,使得发动机极难稳定运行,从而影响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为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持续稳定供油的发动机双润滑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阶段重油转子发动机的润滑系统,供油的稳定性差、可靠性差,发动机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持续稳定供油的发动机双润滑系统,包括电子润滑机构和机械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润滑机构连接设置有油箱,所述机械润滑机构的一端连接有凸轮,所述机械润滑机构的另一端通过冷却过滤组件连接有增压器,所述凸轮和增压器均与油箱连接,所述电子润滑机构的上端连接有油壶,所述电子润滑机构的下端通过油管组件连接有缸体,所述缸体与凸轮和增压器配合设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电子润滑机构包括电子计量泵,所述电子计量泵设置在缸体的外部,所述电子计量泵设置为两组,两组所述电子计量泵分为泵A和泵B,所述泵A和泵B的上端均与油壶连接设置,所述泵A和泵B的下端分别通过油管组件连接设置有前端盖和后端盖。
[0008]进一步的,所述油管组件包括前端盖油管和后端盖油管,所述后端盖油管通过缸体与前端盖油管连接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前端盖油管的上部设置有与泵A相连接的进油管A,所述进油管A连接有油管分接头A,所述前端盖油管的下部设置有与油管分接头A相连接的主油道A和缸体主油道,所述后端盖油管的上部设置有与泵B相连接的进油管B,所述进油管B连接有油管分接头B,所述后端盖油管的下部设置有与油管分接头B相连接的主油道B和缸体主油道,所述缸体主油道的下方连接有缸体分油道。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主油道A和主油道B的上方各设置有一个端盖油堵,所述缸体主油道的上方设置有缸体油堵。
[0011]进一步的,所述机械润滑机构包括机械机油泵,所述机械机油泵设置在发动机的前罩上,所述机械机油泵与冷却过滤组件连接设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过滤组件包括机油滤清器和机油散热器,所述机油滤清器的一侧与机械机油泵连接设置,所述机油滤清器的另一侧与机油散热器的一侧连接设置,所述机油滤清器的另一侧还连接设置有泄压阀,所述泄压阀与油箱连接设置,所述机油散热器的另一侧与增压器连接设置。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采用电子润滑机构和机械润滑机构相结合的润滑系统,能够有效地提升供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电子润滑机构供油给前后端盖主轴承、缸体内腔密封件及重要摩擦面,再通过机械润滑机构分别供油给凸轮和增压器,使循环油路与发动机内部油路能够得以分开,有效避免因油路供油不足或供油过剩而导致发动机不能稳定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保证了发动机能够得到稳定且持续的润滑。
[0015]2.本技术通过油管分接头A和油管分接头B分别将进油管A和进油管B与主油道A和主油道B连接设置,使得泵A和泵B分别给发动机前端盖和后端盖的主轴承进行精确地供油,再通过油管分接头A和油管分接头B使进油管A和进油管B均与缸体主油道连接设置,使泵A和泵B均能给缸体内腔进行精确地供油,使得发动机的核心部件都能稳定、精准地得到润滑,从而保证了发动机正常且稳定的工作。
[0016]3.本技术采用机油滤清器和机油散热器的连接设置,不仅使增压器得到了润滑,而且对发动机内部零件还起到冷却和清洁的作用,再通过泄压阀与油箱的连接设置,使油道内的油压能够得到及时地释放,从而延长了机械机油泵的使用寿命。
[0017]4.本技术的双润滑系统能够有效减少润滑油消耗,改善尾气排放,精确控制
各油路的油压,在保证发动机润滑的同时减少了更多的机油参与燃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机械润滑机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电子润滑机构的供应主轴承油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电子润滑机构的供应缸体油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机械润滑机构;101、机械机油泵;2、电子润滑机构;201、电子计量泵;2011、泵A;2012、泵B;3、油箱;4、凸轮;5、冷却过滤组件;501、机油滤清器;502、机油散热器;6、增压器;7、油壶;8、油管组件;801、前端盖油管;802、后端盖油管;9、缸体;10、泄压阀;11、进油管A;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持续稳定供油的发动机双润滑系统,包括电子润滑机构和机械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润滑机构连接设置有油箱,所述机械润滑机构的一端连接有凸轮,所述机械润滑机构的另一端通过冷却过滤组件连接有增压器,所述凸轮和增压器均与油箱连接,所述电子润滑机构的上端连接有油壶,所述电子润滑机构的下端通过油管组件连接有缸体,所述缸体与凸轮和增压器配合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持续稳定供油的发动机双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润滑机构包括机械机油泵,所述机械机油泵设置在发动机的前罩上,所述机械机油泵与冷却过滤组件连接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具有持续稳定供油的发动机双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过滤组件包括机油滤清器和机油散热器,所述机油散热器与机油滤清器连接设置,所述机油滤清器还连接设置有泄压阀,所述泄压阀与油箱连接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持续稳定供油的发动机双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滤清器与机械机油泵连接设置,所述机油散热器与增压器连接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持续稳定供油的发动机双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润滑机构包括电子计量泵,所述电子计量泵设置在发动机的外部,所述电子计量泵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锡茂段彦山姜浩王俊史博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方霖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