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叉角厉蝽的规模化饲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9708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6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规模化饲养捕食性天敌昆虫叉角厉蝽的饲养装置,包括外盖、盒体、投喂装置和喂水装置,外盖为圆形塑料盖,所述外盖上有一定数量的透气孔;所述盒体为倒圆台形食品盒,底部铺有圆形滤纸;所述投喂装置为倒圆台形塑料盒,所述塑料盒顶部略大于所述盒体上部并固定于外缘,所述塑料盒底部为铁纱网;所述喂水装置为塑料圆管组成,分为内外两个开口,所述内口外端塞有脱脂棉团,本新型采用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装置,在不影响叉角厉蝽各龄期取食和补充水分的前提下,有效避免了多种因素对水源造成的污染,减少了水源的管理频率,大大降低规模化饲养叉角厉蝽过程中的人力投入。人力投入。人力投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叉角厉蝽的规模化饲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规模化饲养天敌昆虫叉角厉蝽的装置,属于生物防治天敌繁殖


技术介绍

[0002]叉角厉蝽属于昆虫纲、半翅目、蝽科、益蝽亚科、厉蝽属,是一种已商品化的捕食性蝽,被广泛用于农林作物上防治多种害虫。其捕食范围广,主要包括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多种害虫的幼虫。叉角厉蝽尤其喜欢捕食鳞翅目幼虫,对斜纹夜蛾、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等均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叉角厉蝽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和中国的四川、广东、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均有分布。由于具有捕食范围广、捕食量大、有效控害周期长、可规模化饲养等优点,叉角厉蝽是一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防治用天敌昆虫。
[0003]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叉角厉蝽的生物学特性、人工饲料、捕食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就如何通过改良投喂和喂水装置来减少水源的污染、改善水质并进一步降低人力投入和饲养成本未见报道。目前国内多数机构使用的都是黄粉虫、菜青虫等自然猎物饲养叉角厉蝽,我们在饲养中发现,菜青虫等软体昆虫不会被叉角厉蝽完全取食,经常有部分尸体腐烂在脱脂棉团中,叉角厉蝽的排泄物会滴落至脱脂棉团中造成水源的污染;同时黄粉虫会钻入脱脂棉团造成破坏,并且黄粉虫和菜青虫等猎物在饥饿情况下会和蜕皮状态的叉角厉蝽发生反捕食现象。由于软体昆虫尸体和叉角厉蝽排泄物的污染,以及活体饲料黄粉虫的破坏和反捕食现象,常规喂水用脱脂棉团需要经常更换,大大提高了规模化饲养中的工作量,生产效率亦会收到影响。因此,急需专利技术一种适用于规模化饲养叉角厉蝽的装置,以降低规模化饲养叉角厉蝽的人力投入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规模化饲养天敌昆虫叉角厉蝽的饲养装置。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叉角厉蝽的规模化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饲养装置包括具有外盖的盒体、投喂装置和喂水装置,所述外盖为圆形盖,所述外盖上有一定数量的透气孔;所述盒体为倒圆台形食品盒,底部铺有圆形滤纸;所述投喂装置为倒圆台形盒,所述盒顶部略大于盒体上部并固定于外缘,盒底部为铁纱网;所述喂水装置具有中部水平管,水平管的两端连接有竖直管,两个竖直管的一个开口为内口,一个为外口,内口外端塞有脱脂棉团,脱脂棉团由一脱脂棉条连接至所述喂水装置内底部,外口有盖,喂水装置中段粘结在所述盒体壁三分之一高处。
[0007]所述盒体为容量约1升的圆形食品盒。
[0008]所述滤纸直径为9厘米。
[0009]所述铁纱网为12目。
[0010]水平管和竖直管为3个5毫升冻存管切割后通过热熔胶连接而成。
[0011]所述喂水装置中部通过热熔胶和所述盒体连接。
[0012]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储水容量大的优点,在不影响叉角厉蝽各龄期取食和补充水分的前提下,有效避免了软体昆虫尸体和叉角厉蝽排泄物的污染,以及活体饲料黄粉虫的破坏和反捕食现象,大大降低规模化饲养叉角厉蝽过程中的人力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验新型实施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
[001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喂水装置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投喂装置和外盖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盒体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0018]图中:1

1为喂水管管盖,1

2为喂水管管体,1

3为脱脂棉团,1

4为脱脂棉条,2

1为外盖,2

2为透气孔,2

3为投喂装置盒体,2

4为投喂装置外凹,2

5为铁纱网,3

1为盒体,3

2为喂水装置固定孔,3

3为滤纸,4

1为活体饲料黄粉虫,4

2为叉角厉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盒体为倒圆台形,上口直径为15厘米,下底直径为10厘米,高8厘米;所述投喂装置为倒圆台形,上口直径为15厘米,下底为12目的铁纱网,直径为10厘米,高为3厘米;所述“凵”型喂水装置为3个5毫升冻存管切割后通过热熔胶连接而成,并通过热熔胶固定在所述盒体三分之一高处,所述管体直径为1.5厘米。
[0020]所述外盖上具有一定数量的透气孔,直径小于3毫米,具有通风、调控湿度和防止黄粉虫逃逸、死亡的作用。
[0021]所述投喂装置中的12目铁纱网,在不影响取食的前提下,将猎物和叉角厉蝽分隔开,有效避免了黄粉虫对脱脂棉团的破坏和叉角厉蝽蜕皮阶段的反捕食现象。
[0022]所述盒体底部的滤纸,可以吸收叉角厉蝽排泄物,亦可作为其产卵场所。
[0023]使用时,首先将喂水装置灌满水并拧紧外盖,向每饲养装置内转移雌雄配对的叉角厉蝽成虫6头,或五龄若虫10头,或四龄若虫15头,或三龄若虫20头,或二龄若虫25头,之后将投喂装置固定在盒体上口,在铁纱网上放置一定数量的黄粉虫幼虫和蛹,盖紧外盖,最后将完成上述步骤的若干饲养装置置于恒温恒湿人工气候室内(27
±
1℃, 70
±
5%R.H, L:D=16:8)内,每隔3天观察投喂装置中的剩余活黄粉虫数量,并添加黄粉虫幼虫和蛹,该装置的有效储水时间长达10

20天,故每隔10天观察喂水装置的剩余水量,并添加蒸馏水,若其产卵,将投喂装置打开即可收集饲养装置内的卵块。
[0024]本技术有益的技术效果是:采用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装置,在不影响叉角厉蝽各龄期取食和补充水分的前提下,有效避免了多种因素对水源造成的污染,减少了水源的管理频率,大大降低规模化饲养叉角厉蝽过程中的人力投入,在该装置中叉角厉蝽的存活率较常规饲养方法高,并且有较高的繁殖力,为科学高效繁殖叉角厉蝽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叉角厉蝽的规模化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饲养装置包括具有外盖的盒体、投喂装置和喂水装置,所述外盖为圆形盖,所述外盖上有一定数量的透气孔;所述盒体为倒圆台形食品盒,底部铺有圆形滤纸;所述投喂装置为倒圆台形盒,所述盒顶部大于盒体上部并固定于外缘,盒底部为铁纱网;所述喂水装置具有中部水平管,水平管的两端连接有竖直管,两个竖直管的一个开口为内口,一个为外口,内口外端塞有脱脂棉团,脱脂棉团由一脱脂棉条连接至所述喂水装置内底部,外口有盖,喂水装置中段粘结在所述盒体壁三分之一高处。2.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亚迎刘怀苑金戈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